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了对抗大清帝国的宣战及镇压义和团运动,以军事行动攻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八国联军军队的人数最早是三万人,后来增至约五万人[注 1]。八国联军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领区,东四以北由日军占领,东四南大街以东由俄军占领,以西由意大利军队占领,皇城东北由德军占领,皇城东部由日军占领,皇城东南由英军占领,崇内大街以西东长安街以南由德军占领。西城由美军、法军、英军、意军占领,外城由英军、美军、德军占领,实行军事统治。日占区设立“安民公所”,德占区设立“华捕局”。八国联军直接造成义和团被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喜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和约》,付出庞大的赔款。
目录
历史
义和团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到处任意袭击杀害外国人及中国的基督徒,攻击外国使馆和机构,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破坏捣毁售卖洋货的商铺,并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的各国大使馆要求加强保护,清廷允许。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及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奥派兵83人抵北京。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三千人,当中二千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英使馆内更有小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驻清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甘军所杀,开腹剖心并遭马蹄踏尸。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馀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义和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和杨村之间包围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指挥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击围聚在使馆周围的义和拳拳民,见义和拳民即毫不犹疑下令开枪,打死约20人。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喜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义和团民的上谕。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此时,慈喜太后收到一则假情报,其中表示洋人出兵是为了逼她归政光绪帝;于是太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命载勋任步军统领,会刚毅、载漪、载濂、载澜等亲贵统领义和团。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神机营军官恩海伏击杀死,酿成开战的导火线。21日,清廷以光绪帝的名义,正式公布“宣战诏书”,号召全国军民抵抗侵略者[注 2][1];同时,还以银两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2]。义和团及官军(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开始围攻使馆区。
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门,与清军在城内展开巷战;至当晚,联军已基本占领全城;慈喜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出任联军总司令赴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清国。
此后,八国联军大军增兵,全力清剿义和团,清军配合清剿。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
1901年9月,十一国与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除少部驻军京津地区,大部撤军,联军解散。
组织
[[1900年八国联军士兵(从左到右士兵属于:英国、美国、英属澳大利亚[3]、英属印度、德国、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
联军指挥
总司令
- 第一任:英国海军中将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
- 第二任: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
各国军队指挥官
- 英军:
- 远征队: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阿尔弗雷德·盖斯利
- 公使馆:窦纳乐
- 德军: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
- 法军:亨利-尼可拉斯·弗雷少将
- 日军:福岛安正
- 俄军:
- 满州地区:亚历克塞·库罗帕特金
- 远征队: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阿列克塞耶夫、尼可拉·连纳维奇
- 美军:阿德纳·查菲、艾默森·里斯肯
- 意军:
- 奥军:格奥尔格·冯·特拉普
联军兵力
日军有20,840人、俄军13,150人、英军12,020人、法军3,420人,美军3,420人、德军900人,奥军300人,义大利军80人。
国家 | 战舰(艘) | 海军陆战队(人) | 陆军(人) | 备注 |
---|---|---|---|---|
日本 | 18 | 540 | 20,300 | |
俄国 | 10 | 750 | 12,400 | |
英国 | 8 | 2,020 | 5,000 | 3000人(另有数据称),800人组成华勇营(由华人组成的参加英军同清军作战的部队);英国殖民地也有派遣军队,澳大利亚派遣海军 |
法国 | 5 | 390 | 3,130 | 派遣自法属印度支那 |
美国 | 2 | 295 | 3,125 | 派遣自美属菲律宾 |
德意志帝国 | 5 | 600 | 300 | |
奥匈帝国 | 4 | 295 | ||
意大利王国 | 2 | 80 | 最初由战舰上的水手组成,后派遣自意大利本土 | |
总计 | 54 | 4970 | 49255 |
行动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雷家圣.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 五南. 2016: 232.
- ↑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国门口两种制度文化的碰撞
- ↑ http://www.4808.info/html/2008-05/4469p2.html
来源
- 书籍
- 《新理念中国历史》.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06. ISBN 962-948-193-6 (中文).
- 《剑桥中国晚清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ISBN 9787500407669 (中文).
研究书目
-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