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9月11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9年9月11日) |
高力士(690年-762年8月31日),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他曾祖馮盎是嶺南高州豪酋,到其父馮君衡時,因罪而被抄家。年未滿十歲的馮元一也受宮刑,被閹入宮,由宮中女官撫養。他在內翰林學文習武,因射箭百發百中,人稱「馮力士」。從文林郎、宣教博士做起,升內府丞。武則天讓內侍省宦官高延福收他為養子,改姓高氏,即「高力士」,追隨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殺死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復辟。李隆基獲禪位而稱帝,是為玄宗,高力士又參與封禪泰山,平定王鉷之亂,安史之亂隨玄宗入蜀,平定南營叛亂,官至內侍監,封齊國公,是唐玄宗心腹太監之首。唐肅宗即位後,在上元初年(760年)將他貶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年)被赦免回京,半路至朗州龍興寺時,得到玄宗駕崩的消息,哀痛而亡,年73歲。16年後(大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陪葬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高力士 | |
---|---|
太監 | |
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 |
國家 | 唐 |
主君 | 唐玄宗 |
姓名 | 高力士 |
封爵 | 齊公 |
祖籍 | 高州良德霞洞堡 (今廣東電白縣霞洞鎮) |
初名 | 馮元一 |
出生 | 690年 潘州 |
逝世 | 762年 朗州龍興寺(今湖南常德) |
墓葬 | 唐泰陵側 |
Template:東亞宦官/親屬 |
目錄
簡介
生於武則天載初元年(690年),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廣東省電白縣霞洞鎮)人,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母為隋朝名將麥鐵杖曾孫女。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內出現的糾紛。開元末年,高力士甚至可以先審閱大臣們送來的奏章,小事由其處理,大事才交呈玄宗裁決,玄宗甚謂「力士當上,我寢則穩」。當時朝上,連李林甫和楊國忠都爭相巴結高力士,而諸王公主更稱高力士為阿翁,甚至連太子都喊他一聲二兄,駙馬們都稱他阿爺。其資產富過王侯,雖國庫亦不能及,民間流傳他在長安修建修佛寺鑄鐘,大宴百官貴人、豪商富賈,規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王公貴族極力諂媚,「有佞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1]。此為唐代宦官干政之始,但高力士並不如他的徒子徒孫那般專權,僅及擅權。
安史之亂爆發,高力士隨玄宗幸蜀,在馬嵬驛時,六軍不發,士兵在格殺楊國忠後,又將矛頭指向楊貴妃,陳玄禮等請求賜死楊貴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說服玄宗,將楊貴妃領至佛堂自縊。唐玄宗退為太上皇後,繼位的唐肅宗與玄宗不睦,高力士護主心切,為當權的宦官李輔國所惡,因此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按律高力士本該斬首,但顧及高力士對玄宗的忠心,於是將他流放。
寶應元年(762年)玄宗在鬱悶中駕崩,始終渴望回京侍奉太上皇的高力士雖被赦還朗州(今湖南常德),聞知先帝已駕崩後,悲痛地絕食7日而死,年73歲(虛歲),繼唐肅宗位的唐代宗贈高力士揚州大都督的官位,遵先皇遺詔陪葬唐玄宗之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高力士有夫人呂氏,以侄子馮承悅繼後,宮中還有養子高承信等。嗣孫高閎,曾孫高秀琪,玄孫高忠政,來孫義昌軍監軍使、正議大夫行內侍省掖庭局令、上柱國、賜緋魚袋高克從。高克從生右羽林軍長上高可方。
墓葬
目前高力士墓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於1999年出土後保存簡陋,大風等自然因素將對墓內的文物造成嚴重傷害,蒲城省文物局、渭南市計劃部門已於2004年審批通過並立項,將成立高力士墓博物館,初步資金預算有710萬元。如今高力士墓佔地2畝,建成後的高力士墓博物館將佔地18畝。
高力士神道碑
高力士神道碑立於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清乾隆年間著名學者錢大昕《潛研堂金石文》中曾提及「右內侍監高力士碑石已中斷,失其下截,每行只存二十餘字」。說明此碑至少在二百多年前已殘缺,只存上半部分。1971年在蒲城縣金粟山泰陵附近,文化館幹部陶仲雲找到殘碑的下半部分,並保存下來,現碑身已接對完好,存於蒲城縣文廟。碑身為純色大青石,高四米,寬一點五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共1650字。碑額題「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贈揚州大督都高公神道碑。」京兆府戶曹參軍李陽冰篆額。書碑者為唐代書法家、翰林待詔張少悌,寫過《李光弼碑》和《長安崇聖寺尊聖陀羅尼經幢》,書法遒勁流暢,氣勢不凡。
高力士墓志銘
注釋
- ↑ 新、舊《唐書》〈高力士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