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
馬利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i;法語:La République du Mali),另譯馬里,首都巴馬科,位於非洲西部內陸國,與阿爾及利亞、尼日、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幾內亞、塞內加爾、茅利塔尼亞接壤。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933萬。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語言為班巴拉語。通用貨幣為西非法郎。 [1][2][3]
- 遍地黃金 人人淘金 窮到剩黃金?—非洲第三大黃金出口國
- 政變後的恐怖陰影仍持續籠罩著國家—旅遊警示。
- 傑內古城—尼日河谷的寶石、世界上最大的泥磚建築。[4]
- 廷巴克圖—以學術聞名的古城;宗教、文化和商業中心。[5][6]
- 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
目錄
歷史沿革
建國簡史
撒哈拉沙漠的岩畫顯示,公元前10,000年的撒哈拉沙漠是土地肥沃、野生動植物豐富之地。此時馬利北部就已有人居住。公元前300年,已有大型的聚落,傑內(Djenné)是西非最著名、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6世紀,由於黃金、鹽和奴隸貿易帶來可觀的利潤,從而促使了西非地區的帝國的崛起。
公元8~16世紀先後成為迦納帝國(Ghana Empire)、馬利帝國(Mali Empire)、桑海帝國(Songhai Empire)的核心地帶,隨著帝國的崩潰和黃金、鹽和奴隸貿易的衰落,失去戰略意義的馬利地區,分解成為多個小王國。
法國人於19世紀中葉抵達馬利,於1895年遭到法國殖民,改名為法屬蘇丹(French Sudan),成為法屬西非(French West Africa)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民族自治風潮盛行,1946年法屬蘇丹率先成立地方議會,成為法國海外領土,為法蘭西聯盟(Union française)之成員國。 1958年法屬蘇丹成為法蘭西共同體(French Community)中的自治國。1959年與塞內加爾合併成立馬利聯邦(Mali Federation)。1960年6月馬利聯邦脫離法國獨立,8月塞內加爾退出聯邦,9月22日馬利共和國正式成立。[1][2][3][5][7]
國家象徵
馬利的國家名稱源於公元13至16世紀馬利帝國。[2]
國旗
1958~1959年法屬蘇丹時期的旗幟是以法國三色旗為基礎,配上名為「Kanaga」的黑人。
1959~1960年馬利聯邦時期的國旗,改為泛非顏色(綠、黃、紅),並於中央放置Kanaga。
目前馬利國旗啟用於1961年,刪除旗面正中央的Kanaga,主因為多數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教義不允許偶像崇拜。綠色象徵肥沃的土地;黃色象徵蘊藏的礦藏;紅色象徵為爭取獨立的烈士所流下的鮮血。
馬利與塞內加爾的國旗顏色相同,差別在於塞內加爾脫離聯邦後以綠色星星代替Kanaga;與幾內亞的國旗顏色相反。[1][2][8][9][10]
1958~1959年法屬蘇丹
來源網站flagmakers1959~1960年馬利聯邦
來源網站ettoday1960年~迄今 馬利國旗
來源網站flagpedia
地理環境
面積約124萬平方公里,是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境內約65%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形。
北部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中部則屬於半沙漠地形,地勢平坦,為熱帶沙漠氣候,乾旱炎熱;南部是有著稀疏草原的丘陵地形,為熱帶草原氣候。
6~10月為雨季,11~5月為旱季。旱季最高溫可達50℃。終年高溫的卡伊有著「非洲壓力鍋」之稱(pressure cooker of Africa)。
經濟
經濟概述
馬利是非洲第三大黃金出口國、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棉花產地。
經濟以礦業、農牧漁業為主體,80%以上的財政收入來自黃金和棉花的出口,這使得財政狀況易受到國際價格及收成狀況而有所影響。
土地約65%是沙漠或半沙漠之影響,主要經濟活動限於尼日河流域,多數人民從事農、牧、漁業。
主要種植棉花、小米、玉米、稻穀、花生等經濟作物,但糧食無法自給,政府採取對穀物生產提供補貼,以降低對進口食品的依賴及價格波動所帶來的衝擊。
畜產品以牛、羊為主,是第三大出口產品。
工業基礎薄弱,以農產品加工為主。
旅遊資源豐富,除了首都巴馬科、水城莫普提外,傑內古城、廷巴克圖、阿斯基亞陵、邦迪亞賈加拉陡崖等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最佳旅遊季節為11~1月。 受到伊斯蘭激進份子武裝攻擊之影響,多國發出旅遊警示,目前不建議前往該地區旅遊。
目前馬利政府著重於發展農業、加強基礎建設、開發石油探開及開發礦產,並逐漸恢復至2012年政變前的水平。[2][3][14]
過去一擲千金 現在窮的剩黃金
馬利帝國的曼薩穆薩一世(又稱曼薩‧穆薩Mansa Musa)被認為是史上首富,他的財富是難以估量。
據信於1324~1325年間,他率領6萬人的車隊前往麥加朝聖,車隊如同沙漠中移動的城市,看不到盡頭。途中他大肆揮霍並慷慨分發了許多財寶,最著名的當屬,他的朝聖隊伍抵達埃及的3個月內,揮霍了大量的黃金,直接導致黃金持續貶值,使的埃及的經濟遭受嚴重的打擊,多年後才恢復。
現今馬利政府開放人人皆可淘金,但國民卻仍處於貧窮的狀態。 這肇因於多數人民是被金礦主所雇用,經過層層剝削後所得僅能溫飽。
社會
社會概況
馬里人口約1933萬,絕大多數人口居住於南部。
主要民族為班巴拉人(Bambara, 33%)、富拉尼人(Fulani/Peuhl 13.3%)、索寧克人(Sarakole/Soninke/Marka 9.8%)、塞努福人(Senufo/Manianka 9.6%)、馬寧卡人(Malinke 8.8%)、多貢人(Dogon 8.7%)桑海人(Sonrai 5.9%)、圖瓦雷克人(Tuareg)等。
多數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另有原始部落宗教(泛靈論)、基督教。
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語言為班巴拉語(1972年形成文字),另有各民族之語言。
馬里人認為驢是生產得力助手並視為家庭成員。[2][3][18]
政變後的恐怖陰影
政變後的混亂導致馬利北境超過半數領土遭蓋達組織、激進及分離主義叛軍佔領,武裝衝突造成超過20萬以上難民逃往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布吉納法索和尼日等國。法國與部分非洲國家,應過渡政府要求出兵協助平叛、打擊恐怖組織,基本上政府軍控制北方地區。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於2013年派遣維和部隊聯合國馬利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MINUSMA)前往馬利北部維安。政府與北部武裝團體於2015年簽署了和平協議,緩解敵對狀態。
而恐怖組織仍以游擊戰方式盤據中、北部地區,突襲政府軍及維和部隊,已造成數百名士兵死亡;煽動多貢人與富拉尼人衝突,並傳出多起屠村事件。迄今危機仍未解除。[1][2][3][19][20][21]
政治與外交
政體
馬利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採用雙首長制(Semi-presidentialism)。總統是國家元首,由人民直選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擁有任命總理並組閣的權力。
採行一院制,最高立法機關為國民議會,擁有立法和監督權,採行多黨制;議員由人民直選產生,任期5年。
司法機構分別為:憲法法院、最高法院、上訴法院、行政法院、重罪法庭及一審法院,另有巴馬科地區法院、商業法院、治安法院和勞動法院。[1][2][3]
政情概述
莫迪博·凱塔(Modibo Keïta)為首任總統。1968年穆薩·特拉奧雷(Moussa Traoré)發動政變上台。1991年阿馬杜·圖馬尼·杜爾(Amadou Toumani Touré)發動軍事政變並遵守承諾,還政於民選政府。1992年由非洲團結正義黨阿爾法·奧馬爾·科納雷(Alpha Oumar Konaré)當選總統,成立第三共和國,並於1997年連任。2002年由前軍政府領導人杜爾當選總統,2007年連任,其施政方針為加強北方發展及減少國內貧窮,執政期間政局整體穩定。
2012年3月22日馬利部分軍人以1月北方阿扎瓦德地區的圖瓦雷克人分離主義者發動武裝發動叛亂,而政府無法有效應對為由,發動政變推翻杜雷政權;政權由「全國民主暨國家重整委員會」(CNRDR, Comité national pour le redressement de la démocratie et la restauration de l'Etat)接管。4月在「西非經濟共同體」(ECOWAS,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領導下進行密集的調解工作,最終簽署協議,將政權移交馬利國民議會,由議長迪翁昆達·特拉奧雷(Dioncounda Traoré)領導過渡政府盡速舉行民主大選,並處理北部危機。
在布吉納法索、阿爾及利亞協調下,臨時政府與北部武裝團體於2013年6月簽署和平協議,並舉行總統大選,由易卜拉欣·布巴卡爾·凱塔(Ibrahim Boubacar Keïta)當選,馬利內部危機稍緩;2014年政府與北部武裝團體在阿爾及爾啟動和談,在國際調解下,於2015年6月正式簽署了和平協議。凱塔於2018年再度連任。[1][2][3]
外交
現為聯合國(UN)、世界貿易組織(WTO)、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非洲聯盟(AU)、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之成員。
世界遺產
馬利境內有4個世界遺產。
分別為1個為複合遺產(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邦迪亞賈加拉陡崖(多貢族地區)Cliff of Bandiagara(Land of the Dogons);3個被列入瀕危的世界文化遺產:傑內古城(Old Towns of Djenné)、廷巴克圖(Timbuktu)、阿斯基亞陵(Tomb of Askia)。[23]
邦迪亞賈加拉陡崖
來源網站UNESCO傑內古城
來源網站UNESCO廷巴克圖
來源網站UNESCO阿斯基亞陵
來源網站UNESCO
馬爾卡拉的面具及木偶的呈現 | (Coming forth of the masks and puppets in Markala) |
阿爾及利亞、馬利與尼日圖阿雷格社區的Imzad習俗與知識 |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linked to the Imzad of the Tuareg communities of Algeria, Mali and Niger) |
馬利和布吉納法索色努佛社群的巴拉風文化 | (Cultural practices and expressions linked to the balafon of the Senufo communities of Mali, Burkina Faso and Côte d』Ivoire) |
柯勒度告秘密社團:馬利的智慧儀式 | (Secret society of the Kôrêdugaw, the rite of wisdom in Mali) |
坎加巴村的聖屋,七年一次的卡瑪布隆屋頂重修典禮 | (Septennial re-roofing ceremony of the Kamablon, sacred house of Kangaba) |
在古魯坎富加宣讀的「曼登憲章」 | (Manden Charter, proclaimed in Kurukan Fuga) |
桑科蒙:桑科湖集體捕魚儀式 | (Sanké mon, collective fishing rite of the Sanké) |
雅阿拉與迪卡文化場域 | (Cultural space of the Yaaral and Degal) |
視頻
非洲的馬里曾是黃金之國,千年前絕對是土豪文明!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1.6 馬利共和國 Republic of Mali.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2018年 [2019-11-27] (中文).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AFRICA MALI. CIA. 2019-10-02 [2019-11-27] (英語).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馬里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9年7月 [2019-11-27] (中文).
- ↑ 厭煩了千遍一律的大城市,來這看看,還有全世界最大的泥磚建築. 每日頭條. 2019-05-05 [2019-12-03] (中文).
- ↑ 5.0 5.1 Mali travel guide. worldtravelguide. [2019-12-03] (英語).
- ↑ Islamic Manuscripts from Mali: Timbuktu-an Islamic Cultural Cente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2019-12-03] (英語).
- ↑ History. lonelyplanet. [2019-12-03] (英語).
- ↑ Mali. FOTW. 2014-01-25 [2019-11-29] (英語).
- ↑ 在惡搞國旗嗎?不~火柴人真的存在過~. ETtoday新聞雲. 2015-04-29 [2019-11-29] (中文).
- ↑ Flag of Mali. flagpedia. [2019-11-29] (英語).
- ↑ James Marr. City of Myths, River of Dreams: Overland from the Barbary Coast to the Gulf of Guinea. Troubador Publishing Ltd. 2013-08-01: 117 [2019-12-03] (英語).
- ↑ Mali-Geography. globalsecurity. [2019-12-03] (英語).
- ↑ Mali Geography. worldatlas. [2019-12-03] (英語).
- ↑ Terrorism - Mali travel advice. GOV.UK. [2019-12-03] (英語).
- ↑ 這個國家窮的只剩黃金,人人淘金年賺6億,卻吃不起糧食. 每日頭條. 2017-08-21 [2019-12-03] (中文).
- ↑ 窮得只剩下黃金了?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人就來自這個國家. 每日頭條. 2019-08-24 [2019-12-04] (中文).
- ↑ 史上首富:盛世王朝的繁榮和衰敗. BBC News 中文. 2019-03-14 [2019-12-04] (中文).
- ↑ 馬里. 中國領事服務網. [2019-12-02] (中文).
- ↑ Mali attack: Behind the Dogon-Fulani violence in Mopti. BBC. 2019-03-25 [2019-12-02] (英語).
- ↑ Why France is focused on fighting jihadists in Mali. BBC. 2019-11-27 [2019-12-02] (英語).
- ↑ 馬利驚傳「獵人屠村」!包圍村莊進屋攻擊 至少100多人死亡. ETtoday新聞雲. 2019-03-24 [2019-12-02] (中文).
- ↑ Frontier Dispute (Burkina Faso/Republic of Mali).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2019-12-02] (英語).
- ↑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19-12-02] (英語).
- ↑ Mali and the 2003 Convention. UNESCO. [2019-12-02] (英語).
- ↑ 無形文化遺產.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12-0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