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赵襄子赵毋恤

赵襄子(?-前443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赵氏领袖,原名毋恤无恤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大夫。生年不详,任内与韩康子魏桓子结盟,三家灭智,瓜分了正卿智伯所有食邑。卒于前443年。 卒谥襄,史称赵襄子。 《史记》中所引赵襄子的纪年,在位为33年(前457至前425年)清华简系年为前475年至443年[1]

赵襄子
嬴姓
赵氏
毋恤
别名 无恤
谥号
时代 春秋时期
国家 晋国
官位 晋国正卿
逝世日期 公元前444年
在位年代 据史记记载,在位33年
(公元前457至公元前425年)根据清华简系年(前475年至前443年)根据今人杨宽钱穆推论在位51年(前475年至前425年)
赵简子赵鞅
翟人之女
子女 赵桓子

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目录

在位年份

《史记》记载赵襄子的纪年,为前457至前425年,在位共33年。而近人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及杨宽《战国史》考证认为为前475至前425年,在位共51年。王政冬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晋敬公立十又一年(前441),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巩。”,认为为前475至前443年,在位共33年。清华简系年为考古发掘简牍,应以系年为准。毕竟钱穆杨宽现代人,史记年份正确时间记错而已。[2]

立为储君

赵襄子为赵简子赵鞅之子,因母是从,又是人之女,所以,他在诸子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在他小时候,甚至连父亲简子也看不起他。

但毋恤从小就敏而好学,胆识过人,不似诸兄纨绔,久而久之,引起赵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素以善相术,取信赵简子。有一天,简子召诸子前来,请子卿看相,子卿趁机举荐了毋恤。

赵简子注重教育,曾将训诫之辞,书于竹板上,分授诸子,要求他们认真习读,领悟要旨。并规定于三年之后,要向诸子逐一考查。然而考查时,他的儿子们都记不得,甚至连世子伯鲁,也背诵不出,甚至有的人连竹板也不知遗落于何处。只有毋恤对竹板上的训诫背诵如流,而且始终将竹板携藏于身,牢记于心。于是赵简子始信子卿所荐,认为毋恤为贤者。

诸子长成,赵简子又对他们进行二次考验。有一天,赵简子召见儿子们说:“我将一宝符藏于常山(今北岳恒山,在山西浑源境内)之上,你们去寻找,先得者有赏。”于是,诸子乘骑寻宝符于常山。却都是遍寻不着,空手而归。毋恤回家,却说:“我得到了宝符。凭常山之险攻代,代国即可归赵所有。这就是宝符。”赵简子听罢高兴异常,顿觉只有毋恤明白自己的苦心,是难得的继承人。遂废世子伯鲁,立毋恤为储。

据《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前476年),毋恤承袭简子晋卿之职,史称赵襄子。应以考古挖掘资料为准,史记汉代着作时间太远。而竹书纪年为晋代盗墓贼所盗之书,已被史学家公认为战国魏国史学家所着。

谋取代国

周贞定王(前458年),襄子的姐姐是王的妻子(史料记作代赵夫人),因有这样的姻亲关系,襄子到夏屋山(在今山西代县东北),请代王相见,代王毫无戒备前来赴会。在酒宴上,襄子早已安排下埋伏陷阱,斟酒的人在行斟时,趁机用斟酒用的铜勺刺杀代王及其从官。代王一死,赵军随即兴兵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襄子之姊泣而呼天,拔下发笄自刺而死。

智伯之怨

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 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门阀

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何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甚么坏处罢!”

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幕下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

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三卿各家索取领地一百里。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别家,但不敢与之争锋,如数交出。

而赵襄子却不愿俯首任智伯摆布,加之往日与智伯有隙,便非常坚决地回绝智伯使者:“土地是先人的产业,哪能随意送与他人?”智伯见韩、魏两拱手献地,而赵襄子竟敢抗命,勃然大怒,加上新仇旧恨的催化,遂自己亲任元帅,挟韩、魏两家出兵攻赵。

晋阳之战

智伯率韩康子魏桓子,合兵攻,围困晋阳,襄子苦守一年馀。这年夏季,智伯借洪水来临,掘汾河之坝,水灌晋阳,城中军民“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晋阳虽“民无叛意”,但群臣却有动摇之心。 襄子估计晋阳愈是危在旦夕,而韩、魏两家将愈无战心。 因为赵氏的灭亡虽迫在睫下,但韩、魏亦知赵氏的灭亡,只是预言了自己也即刻被智伯灭掉的命运。

襄子命家臣张孟谈趁夜黑风高时,潜入敌营,说韩、魏两君,晓之以“ 唇亡齿寒 ”的利害关系,说服他们与赵氏结盟,趁智伯胜骄不备之机,内外夹攻消灭智氏,共分其地。韩康子魏桓子于是背叛了智伯,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伯军营,智伯被杀,首级被赵襄子作成饮首爵

由此,晋国四卿之争,变为三家称霸,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豫让之刺

智伯瑶败死于晋阳后,智氏的食客豫让欲为主公智伯报仇,意图在厕所中谋刺赵襄子,但被赵襄子察觉,刺杀未遂而豫让被擒,赵襄子认为豫让为主尽忠实在是义士,于是此次放过了他。

过了一段日子,豫让又以漆涂身、咽炭为哑,趁赵襄子过桥时,欲加以刺杀。赵襄子马惊,又发觉了这位刺客。赵襄子问:“你以前也曾效力于范氏中行氏,智瑶攻灭他们,你为甚么不为他们效死,偏偏为智瑶效力,为他刺杀我?”豫让说:“范氏与中行氏,待我如同普通人,我就以普通人的身份报答;智伯待我有如国士,我自然以国士的身份报答。”

襄子不愿意再次放过豫让,命士兵包围豫让豫让请求要刺赵襄子衣服,以作为对智伯的报答。襄子更加感动,允其所请,豫让刺了襄子衣服三剑,随后自杀。人听说此事,无不为豫让落泪[3]

传位风波

起初赵简子为了赵氏的未来,将位子传给聪慧的庶子赵襄子,而不传给嫡子赵伯鲁。尔后赵襄子深深愧疚,决定尊重宗法,要把位子传给兄长伯鲁的儿子赵周,立为代成君。由于代成君早死,改立赵周之子赵浣储君

赵襄子死后,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将赵浣流放,自立为,继位一年或十四年(与清华简系年记载有冲突之处,史学家对赵献子继位时间无误。)病死。赵家宗室认为,“桓子为君,本来就不是襄子的主意。”于是合谋,联手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君,是为赵献子

赵献子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4]

史传轶事

  • 韩非子》载赵襄子曾向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之道理,却因为得失心太重,屡屡分心而失败。

视频

世外高人布下迷阵 帮助赵襄子逃脱智伯的追杀

孙子兵法——赵襄子决堤灌智伯

赵都中牟28:赵襄子不吃他那一套

参考资料

  1. 《竹书纪年》载,简子卒于定公三十七年
  2. 王政冬:由清华简《系年》订正赵国世系
  3. 《史记·刺客列传》: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4. 《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 沉长云,《赵国史稿》,中国,中华书局


前任:
荀瑶
春秋晋国正卿
前453年—前443年
继任:
魏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