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青年联合会
西安市青年联合会(简称陕西青联)成立于1956年12月,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的我省基本的人民团体之一,是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的陕西省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陕西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目录
机构简介
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实行团体会员制,由全省性的各青年团体和各市、示范区、行业(系统)青年联合会等联合组成。截至2021年,共有27个团体会员,其中社团会员14个,即团省委、省学联、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省青年志愿者[1]协会、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省青年文学协会、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省青少年宫协会、省青年新媒体协会、省青年创业导师协会、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西安市基督教青年会。地方会员11个,即西安市青联、宝鸡市青联、咸阳市青联、铜川市青联、渭南市青联、延安市青联、榆林市青联、汉中市青联、安康市青联、商洛市青联、杨凌示范区青联,行业(系统)会员2个,陕西省直属机关青联和陕西省金融系统青联。现有界别14个,分别为:科学技术、教育、农业、社会科学和法律、经济、金融商务、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新媒体、体育和医药卫生、社会组织和社会中介、宗教、海外学人华侨、技能人才、台胞和港澳特邀人士。
陕西青联现有委员500名,他们是在我省青年中有一定影响的各族各界青年杰出人才或代表人物,由各会员团体推荐、协商产生的代表和特别邀请的各族各界青年的代表出任。陕西青联最高权力机关是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全体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全委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在全委会闭会期间,由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常委会设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若干人。陕西青联设秘书处(设在团省委统战部),负责日常工作,并设有综合协调、文化传播、社会公益、交流交融、维护青年权益等5个工作部。
相关阅读
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简称省青联)是以共青团为核心力量的陕西省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是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团体会员。成立时名称为“陕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1959年改名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它的宗旨是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2]、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各族各界青年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奋发成才,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积极发展同台湾地区、港澳地区青年及世界各国青年的联系和友谊,为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作贡献。
(一)省青联历届委员会
1、省青联的成立和第一届委员会。1956年9月14日,青年团陕西省委以总字118号宣字20号文件《关于成立省民主青年联合会的意见》报请中共陕西省委并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批准,成立陕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
1956年12月15日,陕西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在西安市召开。145名代表正式选举出45名委员、21名常委组成陕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刘健当选为省青联主席,惠庶昌、马良骥、田景福、宋占元、赵福仲当选为副主席。常委会下设秘书处,艾克哲任秘书长。省青联第一届委员会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切实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密切与各方面青年群众的联系,切实反映青年的要求和愿望,真正使青联成为青年群众的代言人,运用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方式,更进一步地团结各方面的青年,特别是团结少数民族青年、宗教界青年、工商界青年、社会青年和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省青联第二届委员会。1959年9月10日,陕西省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184名代表选举出95名委员、29名常委组成陕西省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委员会。惠庶昌当选为主席,延焕梧、马良骥、田景福、赵福仲、王天元、黄彦儒当选为副主席,李佑国任秘书长。
根据全国青联章程精神,修改了省青联章程,将“陕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改名为“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并将每三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制改为每年举行一次委员会制。每届委员任期四年,再由各方面协商推选下一届委员。
3、省青联第三届委员会。1963年3月11日,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三届一次委员会议在西安召开,116名委员出席。选举延焕梧为省青联主席,王天元、马良骥、田景福、赵福仲、黄彦儒、高宗才为副主席,常委32人,雷智任秘书长。1965年2月,曹廷甫任省青联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人选未变动。
4、省青联第四届委员会。1965年7月30日,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四届一次委员会议在西安举行,200名委员出席,选举曹廷甫任四届委员会主席,王天元、王一平、王保民、汪应洛、马良骥、赵福仲、雷智、郭振环、吴修斌(女)、王越、王淑德(女)为副主席,常委41人,雷智兼任秘书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省青联受到冲击,1967年1月停止活动。
1979年4月,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省青联召开四届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全国青联会议精神,决定恢复省青联工作,召开五届委员会议,增设省青联驻渭南、汉中办事处。增选韩志刚为省青联委员、常委、副主席,穆西彦任秘书长。主席、副主席成员均同前。
5、省青联第五届委员会。1979年8月18日,省青联举行五届一次委员会议,300名委员出席,选举出常委47人,韩志刚任主席,王兆亭、岳松华、刘玉生、周天孝、马良骥、吴修斌(女)、赵春晨、毛锡芝(女)、刘茹惠(女)、马荣莉(女)、冯健雪(女)任副主席,穆西彦任秘书长。
1981年元月,省青联召开五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选举赵含璘为省青联主席。同年10月召开五届二次委员会议,增选王文清任省青联副主席。1983年3月召开五届八次常委扩大会议,选举岳松华任省青联主席,增选栗建国为副主席。1985年3月,召开五届十一次常委会议,选举李炳武任省青联主席,增选姚毅为副主席,张国安任秘书长。
6、省青联第六届委员会。1986年4月,省青联召开第六届一次委员会议,选举出常委50人,蒲长城任省青联主席,姚毅、熊力、郝玉奇、马良骥、冯健雪(女)、吴雪薇(女)、黄粉实(女)、陈淑云(女)、柏青梅(女)、夏文干、管楚杕、高峡任副主席,张国安任秘书长。
【陕西共青团的光辉历程】
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924年6月陕西地方团组织建立,是全国建团较早的省份之一。从创建至今,和全团一样经历了两次建立、两次改名、一次改造的重大变革,也经受了两次大破坏的严峻考验。在陕西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中,陕西共青团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团结、教育、带领全省青少年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为陕西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时代篇章。
20世纪20年代初期,陕西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思想文化尤为闭塞。为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许多青年学生纷纷走出潼关,到文化发达的京、津、沪、汉等地求学,汲取新文化和新思想。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唤起了陕西青年的觉醒。在京的陕西学子刘天章、李子洲、杨明轩、刘含初、呼延震东、杨钟健、郝梦九、张耀斗等,直接参加了五四运动现场斗争,11人被捕入狱。消息传到省内,广大青年学生坚决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陕西省学生联合会应时而立,陕西青年开始了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引导,陕西旅外学生中的一批优秀分子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相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到1924年期间,他们又受当地党、团组织的派遣,先后回陕,以学校为据点建立青年团体,创办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建团活动。
1924年3月,团中央扩大的执委会议上作出在陕西西安、华县、三原等地建立团组织的决定之后,同年5月即派在上海大学的陕西学生武止戈回陕帮助建团。6月初,陕西第一个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成立。同年,西安第一、第二两个团支部和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团支部成立。1925年春夏之间,又有共青团三原支部、华县支部、澄城支部、榆林中学支部、瓦窑堡(军队)支部和延安省立第四中学支部陆续建立。
为了加强对陕西团组织的具体领导,1925年9月,团中央特派员吴化之到西安整顿健全团组织,于11月建立了共青团西安地委,作为关中各地和延安团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同年12月,根据团中央的指示,成立共青团绥德地委,归团中央直接领导,作为陕北地区团组织的领导机关。从此,陕西团组织分别以西安和绥德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
陕西团组织先于中共陕西组织的建立,并且为中共陕西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配备方面的准备。1925年10月以后,西安团组织有一批优秀团员被转为中共党员,从而诞生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三原、渭南、绥德、延安等地的党组织,也是在团员转党之后建立起来的。由于团组织的领导成员多为中共党员,所以团组织建立初期在政治上起了党组织的作用,在当时进步的青年团体中树立了核心领导地位,成为陕西大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
学生运动始终是陕西青年运动的先锋。1925年5月4日,西安发生陕西军务督办吴新田部队的士兵无故打伤十多名学生的严重事件,团组织以此为契机,发动全市学生罢课抗议,得到全省学生和各界群众的声援,由此在全省发起了“驱吴”运动。在这场斗争中,团组织推动西安学联和渭北学联共同筹备,于7月初在三原召开了全省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西省学生联合总会执行委员会,统一领导全省的学生组织,指导学生运动。而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多为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人。6月上旬,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陕西,团组织立即通知学联发动全省学生,掀起反对英、日帝国主义的运动。陕西学生雪耻会、陕北各界雪耻会、陕东沪案后援会等反帝组织相继成立,带动广大民众的反帝运动坚持半年之久。1925年11月,为响应团中央关于反对帝国主义利用传教进行文化侵略的号召,西安团组织领导成立了西安非基督教大同盟,在各中小学设有支部;三原、延安、绥德、汉中等城市亦成立了渭北非基督教大同盟、陕北非基督教大同盟组织,尤以延安、三原的斗争声势浩大,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大长了人民群众爱国主义的志气。
五四时期的省学联主席屈武,受孙中山的委托,于1925年初返回陕西,宣传国民会议运动,由中共党员魏野畴主持成立了陕西省国民会议促成会。1926年底,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接收陕西军政大权后,党、团组织为推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部分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各地团组织参与推动国民会议运动,帮助筹建国民党地方组织。在中共和共青团组织骨干分子推动下,1927年1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执委会成立,一批团干部当选为国民党省党部执委或部门负责人。
在发展农民运动方面,团组织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11月,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宗适就建立起陕西最早的农民协会渭南东张村农民协会。1926年初,陕西旅京、津学生中的14名党、团员被选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11月返回陕西,正逢西安被直系军阀刘镇华的镇嵩军围困期间。他们分别到渭北、渭华、陕北等地发动农民运动、成立农民协会。华县高塘镇、蓝田、渭南赤水的团组织建立了青年农民武装,抢夺敌人的军粮、武器,袭扰其后方,支援西安军民的反围城斗争。在西安被围的8个月中,共青团西安地委配合中共西安地委,对守城的李虎臣、杨虎城将军及其部下作了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了军民的战斗士气。又举办暑期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了革命理论教育,发展了一大批团员,在城区建立了5个团支部。
西安解围后,旅外学生中的党、团员纷纷回陕,大革命运动迅速高涨起来。为适应革命形势,加强领导,1926年12月建立了陕西党团联席会议,作为陕西党、团组织临时最高指导机关。为推动大革命运动发展,千余名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参加西安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学习。同时,团组织派遣团员到农村、工厂、学校开展青年运动,发展团组织。
1927年2月26日,根据团中央的决定,在西安成立了共青团陕甘区委,统一领导关中、陕北的团组织。在区委主持下,召开了陕西青年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和陕西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统一了对全省青年团体的领导。这一时期是陕西大革命运动最高涨的时期,团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青年农民团员从零增长到20%;在国民联军中发展的一批团员,成为后来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大批优秀团员入党,占到全省党员的66%。截止1927年6月底,全省建立团地委6个,团特支37个,团员人数达到2400名。
正当大革命运运蓬勃发展的时候,控制陕西军政大权的冯玉祥与蒋介石、汪精卫合流,镇压大革命运动,实行“清党”反共,禁止中共、共青团和各进步青年团体活动,搜捕党、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各地团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在陕西遭到失败。
二
1927年6月底,陕西的政治形势日益恶化。此时,参加完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陕西代表张金印由武汉回陕,带回了团中央关于撤销团陕甘区委、成立团陕西省委的决定。于是,迎着白色恐怖,共青团陕西省委员会于同年7月7日在西安成立,张金印任团省委书记。
1927年7月15日,西安警备司令部发布“严禁共党分子活动”的命令,共青团和各进步青年团体大多遭破坏或被迫解散,全省团员数减少了近500人。为应对突然变化的局势,团省委于8月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全省团组织转入秘密状态,派出特派员去帮助各地整顿、恢复团组织。到9月底,全省建立和恢复了1个市委、4个县委、23个直属区委和特支,3个军队分支,团员人数有所回升,团的战斗力有所提高。
同年10月1日至2日,团省委召开第一次委员扩大会议,贯彻中共八七会议和中共陕西省委会议精神,决定建立农民武装,实行土地革命,组织部分暴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国民党新军阀。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1928年4月到6月,团省委派出的干部和暴动地的团县委,积极参与领导了渭华暴动、旬邑暴动、长安暴动、澄城暴动,并在三原、礼泉等县城发动了“交农”斗争,陕西团组织开始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但是,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加之“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年轻的党、团组织缺乏经验,暴动很快遭到失败。国民党反革命派大肆捕杀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团的组织受到严重摧残。从1929年2月初到1930年10月中旬,团省委遭受两次大的破坏。由于实行党团合并策略,团省委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由中共陕西省委代管。1931年初,在纠正立三“左”倾错误路线中,重建团省委。此后又经历了与罗章龙分裂活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进行斗争的考验。在弄清问题真象和性质后,团省委在政治上、组织上与党、团中央保持了一致。1931年5月底,按团中央指示,团省委改组为团西安市委(行使团省委职权)。
1932年8月,根据团中央指示,团西安市委改建为团省委。为加强对全省青年学生抗日反蒋运动的指导,团省委立即在全省开展冲锋季活动,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整顿、恢复和建立了许多地方的基层团组织。此后,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团组织在创建陕甘边新苏区的武装斗争中,动员团员青年参加红军游击队,参与苏区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于1932年10月建立了共青团渭北特委(后改称共青团陕甘边特委),在游击队中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同年12月,在红二十六军中成立了团委和青年连。并派团干部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和基层政权中担任副职。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占了团陕甘边特委所在地耀县照金,团特委停止活动。从1932年冬到1933年夏,在创建陕南苏区和红二十九军时,团省委陆续派干部到陕南加强团的工作,建立了共青团陕南特委,发动青年农民参加红军游击队,在城镇青年中建立红军之友社,为红四方面军募集了大量的军需物资。
正当陕西青年运动逐步高涨之际,1933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主要负责人被捕叛变,使团省委和西安、关中、陕南的团组织又一次受到严重破坏。同年11月,团中央派人回陕试图恢复重建团组织,成立了陕西党团恢复工作委员会。终因白色恐怖严重,该委员会于次年2月停止活动。
与西安、关中地区情况不同,陕北地区的团组织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艰苦斗争之后,在游击队和游击战争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团的组织和工作得到了较快地发展。1932年10月,共青团陕北特委健全以后,暂时划归团陕西省委领导。团省委指示陕北团的中心工作是开展土地革命、游击战争和革命兵变,武装青年,创建陕北苏区。1933年4月,团陕北特委划归团中央驻北方代表领导,改称共青团陕北工作委员会。团工委成员分别到各游击区域指导团的建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工作。同年7月,团工委复改为团特委,团的工作区域发展到11个县。年底,共建立团县(区)委11个,其中7个团县委公开活动。
1935年2月初,中共西北工委成立后,统一领导陕北苏区和陕甘边苏区团的工作。同年6月,重建了共青团陕甘边特委。在陕甘边苏区建立起9个团县委,发动团员青年参加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和游击队,派团干部到游击队中担任政治干部。同年9月,两块苏区的军民在反击“围剿”的战争中连成一片(即西北苏区),共青团陕北特委成为全苏区团的领导机关,隶属中共陕甘晋省委领导。苏区各级团组织随之有了较大发展,建立团县委20余个,团员发展到近3000人。
1933年初,随着川陕苏区的创建,成立了共青团川陕省委。陕西境内的宁强、镇巴、南郑县的部分区成立了共青团区委,使这些地区的青年运动有了一定发展。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陕南,团组织奉命带领团员、少先队员随军入川,参加长征。
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商洛地区创建鄂豫陕苏区,在建立中共组织的同时,建立了共青团商洛特委和红岩寺区委。1935年春、夏,由于国民党调兵围攻,团组织停止活动。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将西北苏区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神府特区、关中特区、三边特区。因之,团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分别改建为少共(中央苏区时称共青团为少共,即少年共产党)陕北省委和少共陕甘省委,新组建了少共神府特委、三边特委和关中特委。1936年1月,团中央指示西北苏区团的工作任务是:巩固和扩大苏区,扩大红军,扩大苏区团组织和少先队,领导青年参加苏区各项建设工作。在团干部、团员带头下,半年之内,苏区青年给红军补充兵员数万人,并给红军筹集了大批粮食、衣物等物资。1936年5月,中央新成立了陕甘宁省,团中央亦成立少共陕甘宁省委。到同年底,共青团在陕甘宁苏区共建立3个省委,4个特委和50个县委,团员增加到2万人。
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陕西国统区青年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复苏。1936年10月初,西安秘密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西安临时队部,11月又成立了西安学生救国联合会,关中、陕南地区一些学校的学生也成立了读书会、同学会、学生自治会等团体,开始了有组织的救亡活动。西安事变爆发后,陕西省学生救国联合会、西安新文字促进会、西北文艺青年协会等救亡团体相继成立,为宣传西安事变、发动群众、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了大量工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西安学生工作委员会成立,直接领导陕西国统区的学生救亡运动。
为争取全国爱国青年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实现民族解放青年运动,抵御民族共同的敌人,打败日本侵略者,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把共青团改造为广大青年的非党的青年组织的决定。共青团中央为此首先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西北青救会)筹备委员会,西北苏区各级团组织立即自下而上地进行团的改造,选举成立了青救会。1936年12月26日,陕北省青救会成立,下辖15县青救会及神府特区青救会。1937年1月,陕甘省青救会成立,领导关中特区和甘洛、肤施(延安)等5县青救会。陕甘宁省青救会于1937年3月30日正式成立,领导陕西境内赤安、定边、安边3县青救会。到1937年5月,陕甘宁苏区共青团组织全部实现了从无产阶级革命青年运动到民族解放青年运动组织的转变,人数由原来的两万名共青团员扩大而发展到16万青救会员。青救会在陕甘宁苏区担负起了团结组织青年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1937年4月,中共中央在延安领导召开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规定青救会的中心任务是一切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而奋斗。民主选举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简称西北青救会),作为陕甘宁边区、陕西国统区以及全国各地青年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
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陕西团组织经历了极其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残酷斗争,组织屡遭敌人破坏,工作多次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但团组织始终在中共组织领导下,坚定不移地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实现党的革命目标而英勇奋斗。特别是陕北、陕甘两个苏区的团组织,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少年,同苏区军民一道成功地创建了西北苏区,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奠定了基础。为此,许许多多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许多少年先锋队员和一批优秀的团干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三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中国进入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陕西青年运动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政治区域内发展。一个是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一个是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国民党统治区。
陕甘宁边区为“创造民主的抗日模范区”,从1937年4月起,相继撤销了省一级行政建制,省一级青救会随之撤销。1938年10月7日正式选举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青救会(简称边区青救会),下辖关中、三边、神府、洛川、庆环、陇东6个分(特)区和10个直属县青救会。边区青救会把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武装保卫边区、开展文化教育和生产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在抗战初期,边区8000多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战前线。此外,边区政府组织了10多万青年参加自卫军,配合八路军守卫黄河防线,打退了日军10多次的进犯。
延安当时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抗日民主根据地,从而成为全国青年参加革命的灯塔,全国各地的万千爱国青年以及南洋华侨中的爱国青年,为实现自己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理想,不顾艰难险阻,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阻拦,跋涉千山万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5月5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县以上地方党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委)。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直接指导边区青救会,并在分区党委和县委建立了青委,强调把青救会办成青年之家,实实在在为青年谋利益,从而推动边区青年运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由于边区青年组织有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对青救会员进行政治、军事和文化教育,创建模范青年俱乐部,充分发挥了青年的积极性,使青年在抗战和生产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毛泽东同志赞誉“延安青年运动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模范,延安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全国青年运动的方向。”
1942年春,为克服因国民党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县以上青救会与总工会、妇联合并,成立“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基层青救会组织处于停顿状态。学生参加了由校党政统一领导的学生会,农村青年参加变工队、识字组等文化教育和生产组织。1945年5月初,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形势下,陕甘宁边区青救会、边区学联和西北青救会发起,成立了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当抗战全面开始的时候,为了给陕西国统区培养一批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力量,经中共陕西省委负责人与中共中央青委负责人商定,于1937年10月上旬,在陕西三原县斗口镇于右任经营的农场开办了“战时短期青年训练班”(后改称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还称“青训班”)。12月以后,由于学员剧增,青训班迁到云阳镇安吴堡,所以习惯称“安吴青训班”。青训班的办学经验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指示要“放开手扩大办”。从第三期开始,青训班由西北青救会直接主办,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担任名誉主任。1939年10月青训班两周年之际,毛泽东主席题词赞誉。1940年4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事件,青训班撤往延安。两年半时间里,安吴青训班共培训学员一万多人,其中多数是陕西籍青年。他们不论在抗战前线,在敌后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军队或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中,都为抗敌救国做出了贡献。许多人流血牺牲,许多人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
自西安事变之后,在西安、关中和陕南的国民党统治区,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先后成立的进步青年团体民先队、学联、新文字促进会、西北青年文艺工作者协会、西安平津同学会等,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但是,国民党陕西当局极力想控制、包办青年运动,与中共争夺青年运动的领导权,运用权力打击、排斥、取缔这些进步青年组织。1937年8月,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为控制包办群众救亡运动,下令解散省学联、西安学联等青年抗日救亡团体。根据中共西安学委的指示,学联与国民党陕西省党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和必要的让步,同意省学联停止活动,将西安学联改为名义上由国民党领导的“陕西省抗敌后援协会西安学生分会”,成为合法公开组织。各县学联亦同时改为抗协学生分会,继续领导学生救亡活动。
1937年12月,西北青救会由延安迁到泾阳县云阳镇中共陕西省委机关驻地,开始在关中各县和一些大专院校成立青救会组织,半公开地进行救亡活动。1938年夏,会员发展到3000人左右。同年12月在云阳镇成立了陕西省青救会。同一时期,1938年4月,民先队西北队部在西安成立,统一领导陕西国统区民先队组织,队员发展到万人左右。民先队、青救会的迅速发展,引起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极大恐慌。他们在1938年2月和5月,两次下令解散青救会、民先队等13个青年救亡团体,并在六七月间逮捕了5位负责人。为了应对形势的逆转,中共陕西省委青委决定,民先队、青救会从组织形式到工作方法实行彻底转变,取消系统领导,转入秘密状态,队员参加到合法团体中起骨干作用。大专学校的学生转而创办读书会、歌咏队、剧团等组织形式,继续坚持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党在国统区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后,陕西国统区的进步青年团体停止了活动,青年骨干分子以灰色面目参加到国民党领导的抗协、抗先、三青团中去,在实际工作中起作用,积蓄和保存了陕西青年运动的骨干力量。
1944年下半年,陕西国统区以西安、城固为中心的学生民主运动逐步有所发展,部分大、中学校相继成立了抗丁社、新动向社、路社、星社、北方学社、西北风学社等小型青年社团。1945年春,西北民主青年社成立。上述组织把西安、关中地区一些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重新团结到中共组织的周围,为解放战争时期陕西国统区青年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
四
解放战争时期,陕西青年团组织和青年运动仍然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内前进并逐步达到统一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的决战,中共提出了争取和平和准备革命战争的方针。为适应新形势对青年工作的要求,陕甘宁边区青救会于1946年1月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各界青年联合会(简称边区青联),并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青运工作方案》,逐步建立分区和县级青联机构,恢复了边区的青年工作系统。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继续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保卫解放区的战斗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中共中央于1946年11月发出《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要求在陕甘宁边区试建比过去共青团更群众化、青年化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简称青年团)。据此,中央青委和边区青联便在延安冯庄、行知中学、丰足火柴厂和绥德辛店二乡进行青年团试建工作。并与军事动员和当地土改工作结合进行。1947年3月,胡宗南部进犯延安,建团工作以动员团员青年参军参战,保卫延安、保卫家乡为中心任务来进行。组织青年斗地主、分土地、参加军训、收集情报、运送弹药、救护伤员、转移群众,在实际斗争中选拔积极分子入团;游击队在作战中实行火线入团,团员数量发展很快。同年11月,边区青联在绥德义合镇召开了青年工作会议,决定结合土改、整党工作,整顿健全团的组织,成立边区、分区、县的青年团筹委会。到1947年底,全边区建立基层团组织310个,团员4000余人。
1948年1月,中共西北中央局民委(民众工作委员会)转发了陕甘宁边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4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又决定成立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筹备委员会和西北局青委,把建团工作的重点转向新解放区。7月中旬,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筹委会成立后,在以土改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继续把老区的建团工作推向深入,并派工作组到新区开展建团工作,先后建立了黄龙、关中、榆林分区的青年团筹委会。到1949年1月,边区60%的区、33%的乡建立了团的组织,团员总数达到1万余名,团支部412个。同年3月,青年团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选举成立了青年团陕北区委员会(简称团陕北区委),统一领导陕北各区、县团组织。此后,团陕北区委把培训团干部、巩固和发展团组织、健全系统领导、带领团员青年参加生产建设和学习文化作为主要任务。
在全国和平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受中共陕西省工委领导的西北民主青年社(简称民青社)在西安、关中的大专院校中加快发展。民青社联络、团结大专学校小型的进步学生社团,使其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在中共组织指导下发展青年运动。1946年3月,国民党陕西当局指示三青团骨干分子,在西安制造了“反苏游行”事件。民青社组织力量对反动分子进行了有力反击,向社会公开揭露了他们的欺骗伎俩和反共反民主的阴谋,挫败了反动派组织游行的目的。1947年6月,民青社又组织西安各校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总罢课斗争。
当解放战争推进到关中地区时,国民党陕西当局以集训为名,企图把大专院校学生强制挟带南逃。1948年12月,中共西安市工作委员会成立,加强了对西安、关中地区地下团组织的领导。按照党组织指示,各校团组织带领广大学生与校方展开反迁校、反集训的斗争,以签名的方式否决和抵制迁校。地下团组织千方百计向学生陈说利害,揭穿敌人的阴谋,动员学生分散隐蔽,使敌人的计划落空。当解放军挺进西府、临近西安时,西安各大专院校、铁路、邮电、医院、电厂、水厂等单位的团组织,动员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成立纠察队,开展护校、护厂、护路斗争,保护国家财产,防止敌人破坏。
1949年5月20日西安市解放,万余名青年学生上街迎接解放大军进城。6月以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北工委和西安市工委成立,三原、大荔、渭南、彬县等分区随后亦成立了团工委,带领团员青年参加随军服务,复学复课,恢复生产,宣传政策法令,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协助政府接管旧政权。许多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被送进中共开办的各类干校和党校学习,400多名团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到1949年9月底,关中地区团员猛增到6000多名。
与此同时,陕南各县地下团组织发动青年带头抗租、抗粮、抗丁、抗税;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解放军的胜利消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查掌握国民党、三青团、地方帮会等重要人员的资料,利用社会关系进行策反活动;建立秘密武装,为迎接解放军和接管旧政权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1949年10月底,陕西全境解放。青年团西北工委召开关中新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交流建团经验,决定把建团工作从以城市为主转向以新区农村为主兼顾城市。从此,青年团组织开始在人民政权的环境中发展和工作。
五
1950年初,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西各级组织相继建立,并以执政党助手的面貌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作用。同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工作委员会(简称团省工委)成立,隶属团中央和团西北工委领导,同时受中共陕西省委领导。原由团陕北区委和团西北工委领导的陕西团组织,除团西安市工委之外,均划归团省工委领导。
青年团陕西省工委成立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于1950年8月召开各团地委书记联席会议,提出以农村为重心兼顾城市,发动组织全省团员青年在土改(关中)、反霸(陕南)减租、生产(陕北)等群众运动中发挥先锋作用。同时根据团章规定,有领导、有条件、有步骤地层层召开团代会,建立健全各级团组织。此后,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中,大批青年积极分子加入团组织。1951年6月,全省团员发展到11.6万名。同年8月,召开了全省学生代表大会,成立了陕西省学生联合会。
为了学习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动员全省青年投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贯彻团中央关于召开各级团代表大会的决议,1953年5月4日到12日,团省工委主持在西安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团陕西省第一届委员会。团省委成立后,提出的工作任务是加强对青年学习的领导,掀起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的高潮;加强对青年的共产主义教育;根据青年特点,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团的独立活动。
1954年8月,团西北工委撤销,团省委归团中央直接领导,团西安市委归团省委领导。在学习“一五”计划中,全省青年掀起争取做一个光荣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热潮。各地各行业普遍建立的青年突击队、青年生产队、青年监督岗等青年组织,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突击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积极分子。1955年9月,团省委主持召开了全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了19个青年先进集体和88名青年积极分子。同年10月,团中央作出在延安召开黄河中游5省(区)青年造林大会的决定,使全省300多万青少年积极参加到“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中来。同时带动青年在水土保持、学习文化等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一批又一批青年积极分子加入团组织。1956年11月,召开省第二次团代会,选举出团陕西省第二届委员会。1956年底,全省团员发展到51万人。为广泛团结各族各界青年,同年12月召开了陕西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陕西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少先队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全省少先队员发展到90万名。至此,全省形成了以青年团为核心的青少年组织系统。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结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于是,1957年5月,团的三大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陕西各级团组织随之改名。同时开展了“怎样做一个共青团员”和团章学习教育活动。随后,遵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全省团组织投入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党犯了反右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因而团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团省委机关及下属单位部分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错误处理。
1958年初,在贯彻总路线运动中,团省委号召全省青年开展劳动大竞赛运动,涌现出了青年女工赵梦桃等一批工农业战线上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同年10月,团省委召开陕西省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表彰了170名先进集体和个人。但是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团的工作亦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了盲目冒进现象,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等问题在青年工作中有所滋长。1959年底,全省团员人数达到65万名,少先队员发展到140万名。这时,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提出反右倾、鼓干劲的方针。团省委为了组织动员全省青年在继续跃进中发挥突击和先锋作用,在年底召开团陕西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但会议进行了6天,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暂时休会。到1960年8月复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陕西省第三届委员会,提出团的工作方针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团干部带头学习和发扬延安作风,在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做贡献。
从1960年开始,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团的机构进行调整,干部实行精简,对团员青年进行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按照团中央“六级办支部”的指示,团省委派干部蹲点抓典型,培养总结出长安县晨光大队团支部的经验,由团中央在全国进行推广。1963年9月,共青团陕西省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团省委号召全省团员青年,认真开展学习毛泽东着作、学习雷锋的活动,各基层团组织开展“三史”(村史、厂史、家史)教育,结合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的动员工作,在全省全国推广宣传黎坪青年垦殖场的事迹。在团的组织建设中,总结推广了团合阳县委、合阳县雷庄大队团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经验,大大推动了全省“创四好团支部”的活动,加快了团的组织发展步伐。到1965年底,全省团员达到81.9万名,有基层团支部4.87万个。
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陕西省第四届委员会的领导机构受到造反派冲击,领导干部受到批斗,机关工作停顿。1967年1月,造反派非法夺权,团省委失去领导作用,各地(市)、县团委的工作亦陷于混乱;红卫兵代替了学校共青团,红小兵代替了少先队,全省团和青少年组织系统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5月1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少年工作开始由省革委会政工组管理。1969年下半年,全省开始进行整团试点工作。1970年11月和次年的8月,省革委会两次召开整团建团工作座谈会,推广了宝鸡县红旗大队整建团支部和试建共青团宝鸡县委的经验,大大促进了各地整团建团工作的步伐,从而使4.16万个团支部得到恢复,并新建团支部3.29万个,团员人数达到90.7万名,比“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底增加8.8万人。
1972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在条件具备时建立(省、市、自治区)一级团委。1973年3月,陕西全省90%以上的团支部和基层团委已经建立,109个地(市)、县(市、区)相继召开了团代会,选举成立了团委。同年4月28日至5月4日,团陕西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出了共青团陕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团省委机关各工作部门同时设立。并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团省委建立了党的核心小组。
团省委恢复后,一方面抓紧对团干部的培训和选拔,一方面带领全省团员青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各种青年突击队大显身手,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植树造林和大搞丰产试验田的主力军。为贯彻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各级团组织大力协助政府安置、管理到农村落户的城镇知识青年及2.6万名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知识青年。艰苦的环境使这些青少年经受了锻炼,一部分人成长为优秀的干部,但却使他们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共青团工作又回到了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的道路上来。
七
10年内乱结束后,共青团陕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及时领导各级团组织,积极投入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共陕西省委撤销了靠“造反起家”的团省委副书记杨梦云的职务,调整、加强了团省委的领导班子。全省各级团组织根据团省委五届五次扩大会议的决定,带领团员青年学习马列和毛泽东着作,开展学习雷锋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进行整团整风,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层层召开团代会,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根据中央和团“十大”筹委会决定,1978年暑期以后,全省团组织取消了中小学的红卫兵、红小兵组织,恢复了少先队的组织和活动。
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继召开之后,陕西团组织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和团的“十大”精神指导下,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明辨了路线是非,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和工作重心大转移,把团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把青年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2月,分别召开了陕西省青联五届一次委员会议和陕西省学联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西省青联第五届领导班子和学联第三届委员会。11月又召开了陕西省少先队第四次工作会议,并成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学会陕西分会。1985年6月1日,中国少年先锋队陕西省工作委员会成立。至此,以共青团为核心的陕西青少年组织系统全面恢复和健全。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共陕西省委和各县委均成立了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在各级党委支持下,从1978年8月以后,全省各级团组织开展创先进团支部和争当优秀团员活动,号召团员青年掀起以学习科学技术、加强岗位练兵、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到1980年底,全省涌现出由县级以上团委表彰的新长征突击队2260个,新长征突击手(包括“三好学生”)8000多人。其中34个单位和231名个人受到团中央表彰。此后,这项活动延续进行,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千万名青少年荣获“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0年12月,共青团陕西省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出陕西省第六届委员会,确定团的工作任务是:团结教育团员青年发奋学习,解放思想,做调整、改革的促进派,做“四化”建设的突击队。1982年开始,首先对农村团组织进行整顿,抽调一批干部分赴10个地市协助指导整顿工作。基层团组织经过整顿后,散、瘫型的支部比例下降,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下降。同时,在省团校举办大专、中专班培训团干部,充实提高团干部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1万多名团干部接受了培训,平均文化水平由原来的初中高中为主体提高到以大专中专为主体。5000多名团干部被输送到党政机关,全省团的工作和青少年活动出现了新面貌。在农村建立青年经济联合体、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24000多个,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一年完成造林19万亩,种草、育苗3.7万亩;有近百万青年工人参加第一次“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中小学的小科技活动有200多项获省级以上奖励。一大批团员、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荣获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团干部、优秀辅导员称号。
在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同时,团省委机关推行了一部分改革措施,增设、调整了青运史研究室等工作部门和一批事企业单位。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安排,进行了民主推荐领导班子试点工作,年轻的新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1986年3月,共青团陕西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陕西省第七届委员会,确定“七五”计划期间团的工作任务是带领团员青年投身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为此,在中共省委重视下,团省委抽调140名团干部到地、县落实团中央组织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农村整党,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并根据团中央的指示,进行了颁发团员证的学习教育活动。从1986年至1989年,全省19.76万名青年加入共青团,新建团支部(包括调整支部班子)3.6万个。
在团的体制改革方面,试点推行团的属地化管理,按行业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共青团指导委员会,改变了团原来按隶属关系单线指导的方式。许多基层团委试行了民主生活会旁听制度、团的工作质询制度、团委书记述职制度。在团省委指导下,1989年3月省学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成立了陕西省中等专业学校共青团工作协会、陕西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省青年乡镇企业家协会等青年团体,以促进各界青年优秀人才成长,并开展了“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表彰活动。
在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团省委领导各级团组织,在青少年中先后开展了延安精神教育活动,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祖国未来与我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理想闪光活动,理想、纪律教育活动,兴三秦育新人做主人活动,以及学习党史、党的知识、国情知识的竞赛活动。
在振兴陕西经济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团省委开展了百万青工大比武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青工的技术素质和思想素质,显示了团的工作在生产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在青年农民中,大规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开展“脱贫致富小开发”活动,围绕国家“星火计划”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71万名青年参加了2762个项目。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造林100多万亩,使省境内黄河沿岸森林覆盖率提高20%,受到省政府的高度赞誉。
斗转星移,漫漫六十五个春秋,陕西共青团组织在暴风骤雨中诞生,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磨炼成长,在陕西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团结带领着广大青少年勇往直前,闯过了一重又一重险道难关,树起了永远的丰碑,留下了红色的记忆。今天,面对一个新的世纪,陕西团组织将继续带领广大青少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 ↑ 志愿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团体?看完你就知道!,搜狐,2019-11-26
- ↑ 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搜狐,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