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安市青年聯合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西安市青年聯合會(簡稱陝西青聯)成立於1956年12月,是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的我省基本的人民團體之一,是以共青團為核心力量的陝西省各青年團體的聯合組織,是陝西各族各界青年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目錄

機構簡介

陝西省青年聯合會實行團體會員制,由全省性的各青年團體和各市、示範區、行業(系統)青年聯合會等聯合組成。截至2021年,共有27個團體會員,其中社團會員14個,即團省委、省學聯、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省青年志願者[1]協會、省環保志願者聯合會、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省青年文學協會、省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省青少年宮協會、省青年新媒體協會、省青年創業導師協會、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西安市基督教青年會。地方會員11個,即西安市青聯、寶雞市青聯、咸陽市青聯、銅川市青聯、渭南市青聯、延安市青聯、榆林市青聯、漢中市青聯、安康市青聯、商洛市青聯、楊凌示範區青聯,行業(系統)會員2個,陝西省直屬機關青聯和陝西省金融系統青聯。現有界別14個,分別為:科學技術、教育、農業、社會科學和法律、經濟、金融商務、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新媒體、體育和醫藥衛生、社會組織和社會中介、宗教、海外學人華僑、技能人才、台胞和港澳特邀人士。

陝西青聯現有委員500名,他們是在我省青年中有一定影響的各族各界青年傑出人才或代表人物,由各會員團體推薦、協商產生的代表和特別邀請的各族各界青年的代表出任。陝西青聯最高權力機關是陝西省青年聯合會全體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全委會設主席1人,副主席若干人。在全委會閉會期間,由常務委員會主持會務。常委會設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若干人。陝西青聯設秘書處(設在團省委統戰部),負責日常工作,並設有綜合協調、文化傳播、社會公益、交流交融、維護青年權益等5個工作部。

相關閱讀

陝西省青年聯合會(簡稱省青聯)是以共青團為核心力量的陝西省各青年團體的聯合組織,是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的團體會員。成立時名稱為「陝西省民主青年聯合會」,1959年改名為「陝西省青年聯合會」。它的宗旨是服務青年、服務社會、服務經濟建設。它的基本任務是:以馬列主義[2]、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合法權益,團結教育各族各界青年努力學習,健康成長,奮發成才,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積極發展同台灣地區、港澳地區青年及世界各國青年的聯繫和友誼,為促進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作貢獻。

(一)省青聯歷屆委員會

1、省青聯的成立和第一屆委員會。1956年9月14日,青年團陝西省委以總字118號宣字20號文件《關於成立省民主青年聯合會的意見》報請中共陝西省委並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批准,成立陝西省民主青年聯合會。

1956年12月15日,陝西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會在西安市召開。145名代表正式選舉出45名委員、21名常委組成陝西省民主青年聯合會。劉健當選為省青聯主席,惠庶昌、馬良驥、田景福、宋占元、趙福仲當選為副主席。常委會下設秘書處,艾克哲任秘書長。省青聯第一屆委員會的任務是:在黨的領導下,切實貫徹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密切與各方面青年群眾的聯繫,切實反映青年的要求和願望,真正使青聯成為青年群眾的代言人,運用各種適合青年特點的活動方式,更進一步地團結各方面的青年,特別是團結少數民族青年、宗教界青年、工商界青年、社會青年和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等,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省青聯第二屆委員會。1959年9月10日,陝西省青年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西安召開。184名代表選舉出95名委員、29名常委組成陝西省青年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惠庶昌當選為主席,延煥梧、馬良驥、田景福、趙福仲、王天元、黃彥儒當選為副主席,李佑國任秘書長。

根據全國青聯章程精神,修改了省青聯章程,將「陝西省民主青年聯合會」改名為「陝西省青年聯合會」。並將每三年舉行一次代表大會制改為每年舉行一次委員會制。每屆委員任期四年,再由各方面協商推選下一屆委員。

3、省青聯第三屆委員會。1963年3月11日,陝西省青年聯合會三屆一次委員會議在西安召開,116名委員出席。選舉延煥梧為省青聯主席,王天元、馬良驥、田景福、趙福仲、黃彥儒、高宗才為副主席,常委32人,雷智任秘書長。1965年2月,曹廷甫任省青聯主席,副主席、秘書長人選未變動。

4、省青聯第四屆委員會。1965年7月30日,陝西省青年聯合會四屆一次委員會議在西安舉行,200名委員出席,選舉曹廷甫任四屆委員會主席,王天元、王一平、王保民、汪應洛、馬良驥、趙福仲、雷智、郭振環、吳修斌(女)、王越、王淑德(女)為副主席,常委41人,雷智兼任秘書長。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省青聯受到衝擊,1967年1月停止活動。

1979年4月,經中共陝西省委批准,省青聯召開四屆委員會常委擴大會議,傳達了全國青聯會議精神,決定恢復省青聯工作,召開五屆委員會議,增設省青聯駐渭南、漢中辦事處。增選韓志剛為省青聯委員、常委、副主席,穆西彥任秘書長。主席、副主席成員均同前。

5、省青聯第五屆委員會。1979年8月18日,省青聯舉行五屆一次委員會議,300名委員出席,選舉出常委47人,韓志剛任主席,王兆亭、岳松華、劉玉生、周天孝、馬良驥、吳修斌(女)、趙春晨、毛錫芝(女)、劉茹惠(女)、馬榮莉(女)、馮健雪(女)任副主席,穆西彥任秘書長。

1981年元月,省青聯召開五屆三次常委擴大會議,選舉趙含璘為省青聯主席。同年10月召開五屆二次委員會議,增選王文清任省青聯副主席。1983年3月召開五屆八次常委擴大會議,選舉岳松華任省青聯主席,增選栗建國為副主席。1985年3月,召開五屆十一次常委會議,選舉李炳武任省青聯主席,增選姚毅為副主席,張國安任秘書長。

6、省青聯第六屆委員會。1986年4月,省青聯召開第六屆一次委員會議,選舉出常委50人,蒲長城任省青聯主席,姚毅、熊力、郝玉奇、馬良驥、馮健雪(女)、吳雪薇(女)、黃粉實(女)、陳淑雲(女)、柏青梅(女)、夏文干、管楚杕、高峽任副主席,張國安任秘書長。

【陝西共青團的光輝歷程】

1922年5月5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924年6月陝西地方團組織建立,是全國建團較早的省份之一。從創建至今,和全團一樣經歷了兩次建立、兩次改名、一次改造的重大變革,也經受了兩次大破壞的嚴峻考驗。在陝西青年運動的光輝歷程中,陝西共青團組織始終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黨的政治綱領為奮鬥目標,以黨的指導思想為行動指南,以黨的中心任務為神聖使命,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團結、教育、帶領全省青少年為實現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而奮鬥,發揮了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為陝西革命、建設、改革開放作出了積極貢獻,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時代篇章。

20世紀20年代初期,陝西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落後,思想文化尤為閉塞。為求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許多青年學生紛紛走出潼關,到文化發達的京、津、滬、漢等地求學,汲取新文化和新思想。

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喚起了陝西青年的覺醒。在京的陝西學子劉天章、李子洲、楊明軒、劉含初、呼延震東、楊鍾健、郝夢九、張耀斗等,直接參加了五四運動現場鬥爭,11人被捕入獄。消息傳到省內,廣大青年學生堅決支持北京學生的愛國鬥爭,陝西省學生聯合會應時而立,陝西青年開始了有組織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

經過五四運動的鍛煉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引導,陝西旅外學生中的一批優秀分子較早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相繼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到1924年期間,他們又受當地黨、團組織的派遣,先後回陝,以學校為據點建立青年團體,創辦進步刊物,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建團活動。

1924年3月,團中央擴大的執委會議上作出在陝西西安、華縣、三原等地建立團組織的決定之後,同年5月即派在上海大學的陝西學生武止戈回陝幫助建團。6月初,陝西第一個團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赤水支部成立。同年,西安第一、第二兩個團支部和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團支部成立。1925年春夏之間,又有共青團三原支部、華縣支部、澄城支部、榆林中學支部、瓦窯堡(軍隊)支部和延安省立第四中學支部陸續建立。

為了加強對陝西團組織的具體領導,1925年9月,團中央特派員吳化之到西安整頓健全團組織,於11月建立了共青團西安地委,作為關中各地和延安團組織的統一領導機關。同年12月,根據團中央的指示,成立共青團綏德地委,歸團中央直接領導,作為陝北地區團組織的領導機關。從此,陝西團組織分別以西安和綏德為中心逐步發展起來。

陝西團組織先於中共陝西組織的建立,並且為中共陝西組織的建立和發展作了思想上、組織上和幹部配備方面的準備。1925年10月以後,西安團組織有一批優秀團員被轉為中共黨員,從而誕生了中共西安特別支部。三原、渭南、綏德、延安等地的黨組織,也是在團員轉黨之後建立起來的。由於團組織的領導成員多為中共黨員,所以團組織建立初期在政治上起了黨組織的作用,在當時進步的青年團體中樹立了核心領導地位,成為陝西大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

學生運動始終是陝西青年運動的先鋒。1925年5月4日,西安發生陝西軍務督辦吳新田部隊的士兵無故打傷十多名學生的嚴重事件,團組織以此為契機,發動全市學生罷課抗議,得到全省學生和各界群眾的聲援,由此在全省發起了「驅吳」運動。在這場鬥爭中,團組織推動西安學聯和渭北學聯共同籌備,於7月初在三原召開了全省第一屆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西省學生聯合總會執行委員會,統一領導全省的學生組織,指導學生運動。而學聯的主要負責人多為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人。6月上旬,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陝西,團組織立即通知學聯發動全省學生,掀起反對英、日帝國主義的運動。陝西學生雪恥會、陝北各界雪恥會、陝東滬案後援會等反帝組織相繼成立,帶動廣大民眾的反帝運動堅持半年之久。1925年11月,為響應團中央關於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傳教進行文化侵略的號召,西安團組織領導成立了西安非基督教大同盟,在各中小學設有支部;三原、延安、綏德、漢中等城市亦成立了渭北非基督教大同盟、陝北非基督教大同盟組織,尤以延安、三原的鬥爭聲勢浩大,滅了帝國主義者的威風,大長了人民群眾愛國主義的志氣。

五四時期的省學聯主席屈武,受孫中山的委託,於1925年初返回陝西,宣傳國民會議運動,由中共黨員魏野疇主持成立了陝西省國民會議促成會。1926年底,國民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接收陝西軍政大權後,黨、團組織為推動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部分團員以個人身份參加了國民黨。各地團組織參與推動國民會議運動,幫助籌建國民黨地方組織。在中共和共青團組織骨幹分子推動下,1927年1月,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執委會成立,一批團幹部當選為國民黨省黨部執委或部門負責人。

在發展農民運動方面,團組織作出了重要貢獻。1925年11月,共青團赤水特支書記張宗適就建立起陝西最早的農民協會渭南東張村農民協會。1926年初,陝西旅京、津學生中的14名黨、團員被選送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同年11月返回陝西,正逢西安被直系軍閥劉鎮華的鎮嵩軍圍困期間。他們分別到渭北、渭華、陝北等地發動農民運動、成立農民協會。華縣高塘鎮、藍田、渭南赤水的團組織建立了青年農民武裝,搶奪敵人的軍糧、武器,襲擾其後方,支援西安軍民的反圍城鬥爭。在西安被圍的8個月中,共青團西安地委配合中共西安地委,對守城的李虎臣、楊虎城將軍及其部下作了積極的思想政治工作,鼓舞了軍民的戰鬥士氣。又舉辦暑期學校,對青年學生進行了革命理論教育,發展了一大批團員,在城區建立了5個團支部。

西安解圍後,旅外學生中的黨、團員紛紛回陝,大革命運動迅速高漲起來。為適應革命形勢,加強領導,1926年12月建立了陝西黨團聯席會議,作為陝西黨、團組織臨時最高指導機關。為推動大革命運動發展,千餘名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參加西安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學習。同時,團組織派遣團員到農村、工廠、學校開展青年運動,發展團組織。

1927年2月26日,根據團中央的決定,在西安成立了共青團陝甘區委,統一領導關中、陝北的團組織。在區委主持下,召開了陝西青年社第一次代表大會和陝西學聯第二次代表大會,統一了對全省青年團體的領導。這一時期是陝西大革命運動最高漲的時期,團的基層組織迅速發展。青年農民團員從零增長到20%;在國民聯軍中發展的一批團員,成為後來發動武裝起義的基本力量。大批優秀團員入黨,占到全省黨員的66%。截止1927年6月底,全省建立團地委6個,團特支37個,團員人數達到2400名。

正當大革命運運蓬勃發展的時候,控制陝西軍政大權的馮玉祥與蔣介石、汪精衛合流,鎮壓大革命運動,實行「清黨」反共,禁止中共、共青團和各進步青年團體活動,搜捕黨、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各地團組織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在陝西遭到失敗。

1927年6月底,陝西的政治形勢日益惡化。此時,參加完共青團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陝西代表張金印由武漢回陝,帶回了團中央關於撤銷團陝甘區委、成立團陝西省委的決定。於是,迎着白色恐怖,共青團陝西省委員會於同年7月7日在西安成立,張金印任團省委書記。

1927年7月15日,西安警備司令部發布「嚴禁共黨分子活動」的命令,共青團和各進步青年團體大多遭破壞或被迫解散,全省團員數減少了近500人。為應對突然變化的局勢,團省委於8月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部署全省團組織轉入秘密狀態,派出特派員去幫助各地整頓、恢復團組織。到9月底,全省建立和恢復了1個市委、4個縣委、23個直屬區委和特支,3個軍隊分支,團員人數有所回升,團的戰鬥力有所提高。

同年10月1日至2日,團省委召開第一次委員擴大會議,貫徹中共八七會議和中共陝西省委會議精神,決定建立農民武裝,實行土地革命,組織部分暴動,以武裝的革命反抗國民黨新軍閥。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1928年4月到6月,團省委派出的幹部和暴動地的團縣委,積極參與領導了渭華暴動、旬邑暴動、長安暴動、澄城暴動,並在三原、禮泉等縣城發動了「交農」鬥爭,陝西團組織開始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

但是,革命與反革命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加之「左」傾盲動主義的影響,年輕的黨、團組織缺乏經驗,暴動很快遭到失敗。國民黨反革命派大肆捕殺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團的組織受到嚴重摧殘。從1929年2月初到1930年10月中旬,團省委遭受兩次大的破壞。由於實行黨團合併策略,團省委的工作在一段時間內由中共陝西省委代管。1931年初,在糾正立三「左」傾錯誤路線中,重建團省委。此後又經歷了與羅章龍分裂活動、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進行鬥爭的考驗。在弄清問題真象和性質後,團省委在政治上、組織上與黨、團中央保持了一致。1931年5月底,按團中央指示,團省委改組為團西安市委(行使團省委職權)。

1932年8月,根據團中央指示,團西安市委改建為團省委。為加強對全省青年學生抗日反蔣運動的指導,團省委立即在全省開展衝鋒季活動,加強團的組織建設,整頓、恢復和建立了許多地方的基層團組織。此後,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下,團組織在創建陝甘邊新蘇區的武裝鬥爭中,動員團員青年參加紅軍游擊隊,參與蘇區土地革命和政權建設。於1932年10月建立了共青團渭北特委(後改稱共青團陝甘邊特委),在游擊隊中建立了少年先鋒隊。同年12月,在紅二十六軍中成立了團委和青年連。並派團幹部到陝甘邊革命委員會和基層政權中擔任副職。1933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占了團陝甘邊特委所在地耀縣照金,團特委停止活動。從1932年冬到1933年夏,在創建陝南蘇區和紅二十九軍時,團省委陸續派幹部到陝南加強團的工作,建立了共青團陝南特委,發動青年農民參加紅軍游擊隊,在城鎮青年中建立紅軍之友社,為紅四方面軍募集了大量的軍需物資。

正當陝西青年運動逐步高漲之際,1933年7月下旬,中共陝西省委主要負責人被捕叛變,使團省委和西安、關中、陝南的團組織又一次受到嚴重破壞。同年11月,團中央派人回陝試圖恢復重建團組織,成立了陝西黨團恢復工作委員會。終因白色恐怖嚴重,該委員會於次年2月停止活動。

與西安、關中地區情況不同,陝北地區的團組織在經歷了曲折複雜的艱苦鬥爭之後,在游擊隊和游擊戰爭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團的組織和工作得到了較快地發展。1932年10月,共青團陝北特委健全以後,暫時劃歸團陝西省委領導。團省委指示陝北團的中心工作是開展土地革命、游擊戰爭和革命兵變,武裝青年,創建陝北蘇區。1933年4月,團陝北特委劃歸團中央駐北方代表領導,改稱共青團陝北工作委員會。團工委成員分別到各游擊區域指導團的建設、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工作。同年7月,團工委復改為團特委,團的工作區域發展到11個縣。年底,共建立團縣(區)委11個,其中7個團縣委公開活動。

1935年2月初,中共西北工委成立後,統一領導陝北蘇區和陝甘邊蘇區團的工作。同年6月,重建了共青團陝甘邊特委。在陝甘邊蘇區建立起9個團縣委,發動團員青年參加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和游擊隊,派團幹部到游擊隊中擔任政治幹部。同年9月,兩塊蘇區的軍民在反擊「圍剿」的戰爭中連成一片(即西北蘇區),共青團陝北特委成為全蘇區團的領導機關,隸屬中共陝甘晉省委領導。蘇區各級團組織隨之有了較大發展,建立團縣委20餘個,團員發展到近3000人。

1933年初,隨着川陝蘇區的創建,成立了共青團川陝省委。陝西境內的寧強、鎮巴、南鄭縣的部分區成立了共青團區委,使這些地區的青年運動有了一定發展。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陝南,團組織奉命帶領團員、少先隊員隨軍入川,參加長征。

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進入商洛地區創建鄂豫陝蘇區,在建立中共組織的同時,建立了共青團商洛特委和紅岩寺區委。1935年春、夏,由於國民黨調兵圍攻,團組織停止活動。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將西北蘇區劃分為陝北省、陝甘省、神府特區、關中特區、三邊特區。因之,團陝北特委和陝甘邊特委分別改建為少共(中央蘇區時稱共青團為少共,即少年共產黨)陝北省委和少共陝甘省委,新組建了少共神府特委、三邊特委和關中特委。1936年1月,團中央指示西北蘇區團的工作任務是:鞏固和擴大蘇區,擴大紅軍,擴大蘇區團組織和少先隊,領導青年參加蘇區各項建設工作。在團幹部、團員帶頭下,半年之內,蘇區青年給紅軍補充兵員數萬人,並給紅軍籌集了大批糧食、衣物等物資。1936年5月,中央新成立了陝甘寧省,團中央亦成立少共陝甘寧省委。到同年底,共青團在陝甘寧蘇區共建立3個省委,4個特委和50個縣委,團員增加到2萬人。

1935年一二九運動之後,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陝西國統區青年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始復甦。1936年10月初,西安秘密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西安臨時隊部,11月又成立了西安學生救國聯合會,關中、陝南地區一些學校的學生也成立了讀書會、同學會、學生自治會等團體,開始了有組織的救亡活動。西安事變爆發後,陝西省學生救國聯合會、西安新文字促進會、西北文藝青年協會等救亡團體相繼成立,為宣傳西安事變、發動群眾、宣傳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做了大量工作。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中共西安學生工作委員會成立,直接領導陝西國統區的學生救亡運動。

為爭取全國愛國青年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實現民族解放青年運動,抵禦民族共同的敵人,打敗日本侵略者,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把共青團改造為廣大青年的非黨的青年組織的決定。共青團中央為此首先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簡稱西北青救會)籌備委員會,西北蘇區各級團組織立即自下而上地進行團的改造,選舉成立了青救會。1936年12月26日,陝北省青救會成立,下轄15縣青救會及神府特區青救會。1937年1月,陝甘省青救會成立,領導關中特區和甘洛、膚施(延安)等5縣青救會。陝甘寧省青救會於1937年3月30日正式成立,領導陝西境內赤安、定邊、安邊3縣青救會。到1937年5月,陝甘寧蘇區共青團組織全部實現了從無產階級革命青年運動到民族解放青年運動組織的轉變,人數由原來的兩萬名共青團員擴大而發展到16萬青救會員。青救會在陝甘寧蘇區擔負起了團結組織青年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歷史使命。1937年4月,中共中央在延安領導召開了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規定青救會的中心任務是一切為着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而奮鬥。民主選舉成立了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簡稱西北青救會),作為陝甘寧邊區、陝西國統區以及全國各地青年團體的最高領導機關。

10年土地革命戰爭中,陝西團組織經歷了極其艱難困苦、曲折複雜的殘酷鬥爭,組織屢遭敵人破壞,工作多次受「左」傾錯誤的影響,但團組織始終在中共組織領導下,堅定不移地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為實現黨的革命目標而英勇奮鬥。特別是陝北、陝甘兩個蘇區的團組織,帶領廣大團員和青少年,同蘇區軍民一道成功地創建了西北蘇區,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陝北奠定了基礎。為此,許許多多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許多少年先鋒隊員和一批優秀的團幹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不久,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中國進入歷時8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陝西青年運動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政治區域內發展。一個是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一個是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國民黨統治區。

陝甘寧邊區為「創造民主的抗日模範區」,從1937年4月起,相繼撤銷了省一級行政建制,省一級青救會隨之撤銷。1938年10月7日正式選舉成立了陝甘寧邊區青救會(簡稱邊區青救會),下轄關中、三邊、神府、洛川、慶環、隴東6個分(特)區和10個直屬縣青救會。邊區青救會把動員青年參軍參戰、武裝保衛邊區、開展文化教育和生產建設作為主要任務。在抗戰初期,邊區8000多名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奔赴抗戰前線。此外,邊區政府組織了10多萬青年參加自衛軍,配合八路軍守衛黃河防線,打退了日軍10多次的進犯。

延安當時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抗日民主根據地,從而成為全國青年參加革命的燈塔,全國各地的萬千愛國青年以及南洋華僑中的愛國青年,為實現自己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鬥的理想,不顧艱難險阻,衝破國民黨的封鎖阻攔,跋涉千山萬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5月5日,中共中央決定在縣以上地方黨部直至中央,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青委)。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直接指導邊區青救會,並在分區黨委和縣委建立了青委,強調把青救會辦成青年之家,實實在在為青年謀利益,從而推動邊區青年運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由於邊區青年組織有着正確的政治方向,對青救會員進行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創建模範青年俱樂部,充分發揮了青年的積極性,使青年在抗戰和生產建設中起到了帶頭作用。毛澤東同志讚譽「延安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範,延安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方向。」

1942年春,為克服因國民黨封鎖造成的經濟困難,邊區實行精兵簡政,縣以上青救會與總工會、婦聯合併,成立「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基層青救會組織處於停頓狀態。學生參加了由校黨政統一領導的學生會,農村青年參加變工隊、識字組等文化教育和生產組織。1945年5月初,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形勢下,陝甘寧邊區青救會、邊區學聯和西北青救會發起,成立了解放區青年聯合會籌備委員會。

當抗戰全面開始的時候,為了給陝西國統區培養一批青年抗日救亡運動的骨幹力量,經中共陝西省委負責人與中共中央青委負責人商定,於1937年10月上旬,在陝西三原縣斗口鎮于右任經營的農場開辦了「戰時短期青年訓練班」(後改稱中國青年幹部訓練班,還稱「青訓班」)。12月以後,由於學員劇增,青訓班遷到雲陽鎮安吳堡,所以習慣稱「安吳青訓班」。青訓班的辦學經驗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指示要「放開手擴大辦」。從第三期開始,青訓班由西北青救會直接主辦,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擔任名譽主任。1939年10月青訓班兩周年之際,毛澤東主席題詞讚譽。1940年4月,由於國民黨頑固派製造反共事件,青訓班撤往延安。兩年半時間裡,安吳青訓班共培訓學員一萬多人,其中多數是陝西籍青年。他們不論在抗戰前線,在敵後根據地,還是在國民黨軍隊或國統區的抗日救亡運動中,都為抗敵救國做出了貢獻。許多人流血犧牲,許多人成長為黨和國家的優秀幹部。

自西安事變之後,在西安、關中和陝南的國民黨統治區,青年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先後成立的進步青年團體民先隊、學聯、新文字促進會、西北青年文藝工作者協會、西安平津同學會等,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抗日救亡活動。但是,國民黨陝西當局極力想控制、包辦青年運動,與中共爭奪青年運動的領導權,運用權力打擊、排斥、取締這些進步青年組織。1937年8月,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為控制包辦群眾救亡運動,下令解散省學聯、西安學聯等青年抗日救亡團體。根據中共西安學委的指示,學聯與國民黨陝西省黨部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和必要的讓步,同意省學聯停止活動,將西安學聯改為名義上由國民黨領導的「陝西省抗敵後援協會西安學生分會」,成為合法公開組織。各縣學聯亦同時改為抗協學生分會,繼續領導學生救亡活動。

1937年12月,西北青救會由延安遷到涇陽縣雲陽鎮中共陝西省委機關駐地,開始在關中各縣和一些大專院校成立青救會組織,半公開地進行救亡活動。1938年夏,會員發展到3000人左右。同年12月在雲陽鎮成立了陝西省青救會。同一時期,1938年4月,民先隊西北隊部在西安成立,統一領導陝西國統區民先隊組織,隊員發展到萬人左右。民先隊、青救會的迅速發展,引起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的極大恐慌。他們在1938年2月和5月,兩次下令解散青救會、民先隊等13個青年救亡團體,並在六七月間逮捕了5位負責人。為了應對形勢的逆轉,中共陝西省委青委決定,民先隊、青救會從組織形式到工作方法實行徹底轉變,取消系統領導,轉入秘密狀態,隊員參加到合法團體中起骨幹作用。大專學校的學生轉而創辦讀書會、歌詠隊、劇團等組織形式,繼續堅持抗日救亡活動。

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黨在國統區採取「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後,陝西國統區的進步青年團體停止了活動,青年骨幹分子以灰色面目參加到國民黨領導的抗協、抗先、三青團中去,在實際工作中起作用,積蓄和保存了陝西青年運動的骨幹力量。

1944年下半年,陝西國統區以西安、城固為中心的學生民主運動逐步有所發展,部分大、中學校相繼成立了抗丁社、新動向社、路社、星社、北方學社、西北風學社等小型青年社團。1945年春,西北民主青年社成立。上述組織把西安、關中地區一些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重新團結到中共組織的周圍,為解放戰爭時期陝西國統區青年民主運動奠定了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陝西青年團組織和青年運動仍然是在兩個不同的區域內前進並逐步達到統一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兩種前途的決戰,中共提出了爭取和平和準備革命戰爭的方針。為適應新形勢對青年工作的要求,陝甘寧邊區青救會於1946年1月改名為陝甘寧邊區各界青年聯合會(簡稱邊區青聯),並制定了《陝甘寧邊區青運工作方案》,逐步建立分區和縣級青聯機構,恢復了邊區的青年工作系統。

解放戰爭開始後,為繼續團結帶領廣大青年在保衛解放區的戰鬥中發揮生力軍作用,中共中央於1946年11月發出《關於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要求在陝甘寧邊區試建比過去共青團更群眾化、青年化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簡稱青年團)。據此,中央青委和邊區青聯便在延安馮莊、行知中學、豐足火柴廠和綏德辛店二鄉進行青年團試建工作。並與軍事動員和當地土改工作結合進行。1947年3月,胡宗南部進犯延安,建團工作以動員團員青年參軍參戰,保衛延安、保衛家鄉為中心任務來進行。組織青年鬥地主、分土地、參加軍訓、收集情報、運送彈藥、救護傷員、轉移群眾,在實際鬥爭中選拔積極分子入團;游擊隊在作戰中實行火線入團,團員數量發展很快。同年11月,邊區青聯在綏德義合鎮召開了青年工作會議,決定結合土改、整黨工作,整頓健全團的組織,成立邊區、分區、縣的青年團籌委會。到1947年底,全邊區建立基層團組織310個,團員4000餘人。

1948年1月,中共西北中央局民委(民眾工作委員會)轉發了陝甘寧邊區《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章》(草案)。4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又決定成立青年團陝甘寧邊區籌備委員會和西北局青委,把建團工作的重點轉向新解放區。7月中旬,青年團陝甘寧邊區籌委會成立後,在以土改為中心的各項工作中,繼續把老區的建團工作推向深入,並派工作組到新區開展建團工作,先後建立了黃龍、關中、榆林分區的青年團籌委會。到1949年1月,邊區60%的區、33%的鄉建立了團的組織,團員總數達到1萬餘名,團支部412個。同年3月,青年團陝甘寧邊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選舉成立了青年團陝北區委員會(簡稱團陝北區委),統一領導陝北各區、縣團組織。此後,團陝北區委把培訓團幹部、鞏固和發展團組織、健全系統領導、帶領團員青年參加生產建設和學習文化作為主要任務。

在全國和平民主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受中共陝西省工委領導的西北民主青年社(簡稱民青社)在西安、關中的大專院校中加快發展。民青社聯絡、團結大專學校小型的進步學生社團,使其接受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在中共組織指導下發展青年運動。1946年3月,國民黨陝西當局指示三青團骨幹分子,在西安製造了「反蘇遊行」事件。民青社組織力量對反動分子進行了有力反擊,向社會公開揭露了他們的欺騙伎倆和反共反民主的陰謀,挫敗了反動派組織遊行的目的。1947年6月,民青社又組織西安各校學生舉行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總罷課鬥爭。

當解放戰爭推進到關中地區時,國民黨陝西當局以集訓為名,企圖把大專院校學生強制挾帶南逃。1948年12月,中共西安市工作委員會成立,加強了對西安、關中地區地下團組織的領導。按照黨組織指示,各校團組織帶領廣大學生與校方展開反遷校、反集訓的鬥爭,以簽名的方式否決和抵制遷校。地下團組織千方百計向學生陳說利害,揭穿敵人的陰謀,動員學生分散隱蔽,使敵人的計劃落空。當解放軍挺進西府、臨近西安時,西安各大專院校、鐵路、郵電、醫院、電廠、水廠等單位的團組織,動員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成立糾察隊,開展護校、護廠、護路鬥爭,保護國家財產,防止敵人破壞。

1949年5月20日西安市解放,萬餘名青年學生上街迎接解放大軍進城。6月以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西北工委和西安市工委成立,三原、大荔、渭南、彬縣等分區隨後亦成立了團工委,帶領團員青年參加隨軍服務,復學複課,恢復生產,宣傳政策法令,安定人心,穩定社會秩序,協助政府接管舊政權。許多團員和青年積極分子被送進中共開辦的各類幹校和黨校學習,400多名團幹部被選拔到領導崗位。到1949年9月底,關中地區團員猛增到6000多名。

與此同時,陝南各縣地下團組織發動青年帶頭抗租、抗糧、抗丁、抗稅;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解放軍的勝利消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調查掌握國民黨、三青團、地方幫會等重要人員的資料,利用社會關係進行策反活動;建立秘密武裝,為迎接解放軍和接管舊政權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1949年10月底,陝西全境解放。青年團西北工委召開關中新解放區青年工作會議,交流建團經驗,決定把建團工作從以城市為主轉向以新區農村為主兼顧城市。從此,青年團組織開始在人民政權的環境中發展和工作。

1950年初,中共陝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成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陝西各級組織相繼建立,並以執政黨助手的面貌在各項工作中發揮作用。同年4月,青年團陝西省工作委員會(簡稱團省工委)成立,隸屬團中央和團西北工委領導,同時受中共陝西省委領導。原由團陝北區委和團西北工委領導的陝西團組織,除團西安市工委之外,均劃歸團省工委領導。

青年團陝西省工委成立後,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於1950年8月召開各團地委書記聯席會議,提出以農村為重心兼顧城市,發動組織全省團員青年在土改(關中)、反霸(陝南)減租、生產(陝北)等群眾運動中發揮先鋒作用。同時根據團章規定,有領導、有條件、有步驟地層層召開團代會,建立健全各級團組織。此後,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群眾運動中,大批青年積極分子加入團組織。1951年6月,全省團員發展到11.6萬名。同年8月,召開了全省學生代表大會,成立了陝西省學生聯合會。

為了學習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動員全省青年投入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貫徹團中央關於召開各級團代表大會的決議,1953年5月4日到12日,團省工委主持在西安召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陝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了團陝西省第一屆委員會。團省委成立後,提出的工作任務是加強對青年學習的領導,掀起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和努力工作的高潮;加強對青年的共產主義教育;根據青年特點,在黨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團的獨立活動。

1954年8月,團西北工委撤銷,團省委歸團中央直接領導,團西安市委歸團省委領導。在學習「一五」計劃中,全省青年掀起爭取做一個光榮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熱潮。各地各行業普遍建立的青年突擊隊、青年生產隊、青年監督崗等青年組織,在工農業生產中發揮了突擊作用,湧現出了一大批青年積極分子。1955年9月,團省委主持召開了全省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表彰了19個青年先進集體和88名青年積極分子。同年10月,團中央作出在延安召開黃河中游5省(區)青年造林大會的決定,使全省300多萬青少年積極參加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活動中來。同時帶動青年在水土保持、學習文化等工作中起模範帶頭作用,一批又一批青年積極分子加入團組織。1956年11月,召開省第二次團代會,選舉出團陝西省第二屆委員會。1956年底,全省團員發展到51萬人。為廣泛團結各族各界青年,同年12月召開了陝西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了陝西省民主青年聯合會。少先隊工作也有了很大發展,全省少先隊員發展到90萬名。至此,全省形成了以青年團為核心的青少年組織系統。

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已經結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使命。於是,1957年5月,團的三大決定將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陝西各級團組織隨之改名。同時開展了「怎樣做一個共青團員」和團章學習教育活動。隨後,遵照中共陝西省委指示,全省團組織投入了反右派鬥爭。由於黨犯了反右鬥爭擴大化的錯誤,因而團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團省委機關及下屬單位部分同志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受到錯誤處理。

1958年初,在貫徹總路線運動中,團省委號召全省青年開展勞動大競賽運動,湧現出了青年女工趙夢桃等一批工農業戰線上的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同年10月,團省委召開陝西省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表彰了170名先進集體和個人。但是在「大躍進」的形勢下,團的工作亦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出現了盲目冒進現象,高指標、高速度、浮誇風等問題在青年工作中有所滋長。1959年底,全省團員人數達到65萬名,少先隊員發展到140萬名。這時,中共中央召開廬山會議,提出反右傾、鼓幹勁的方針。團省委為了組織動員全省青年在繼續躍進中發揮突擊和先鋒作用,在年底召開團陝西省第三次代表大會。但會議進行了6天,又根據中共陝西省委指示暫時休會。到1960年8月復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陝西省第三屆委員會,提出團的工作方針是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團幹部帶頭學習和發揚延安作風,在以糧、鋼為中心的增產節約運動中做貢獻。

從1960年開始,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團的機構進行調整,幹部實行精簡,對團員青年進行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按照團中央「六級辦支部」的指示,團省委派幹部蹲點抓典型,培養總結出長安縣晨光大隊團支部的經驗,由團中央在全國進行推廣。1963年9月,共青團陝西省第四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四屆委員會。團省委號召全省團員青年,認真開展學習毛澤東着作、學習雷鋒的活動,各基層團組織開展「三史」(村史、廠史、家史)教育,結合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的動員工作,在全省全國推廣宣傳黎坪青年墾殖場的事跡。在團的組織建設中,總結推廣了團合陽縣委、合陽縣雷莊大隊團支部等一批先進典型經驗,大大推動了全省「創四好團支部」的活動,加快了團的組織發展步伐。到1965年底,全省團員達到81.9萬名,有基層團支部4.87萬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團陝西省第四屆委員會的領導機構受到造反派衝擊,領導幹部受到批鬥,機關工作停頓。1967年1月,造反派非法奪權,團省委失去領導作用,各地(市)、縣團委的工作亦陷於混亂;紅衛兵代替了學校共青團,紅小兵代替了少先隊,全省團和青少年組織系統處於癱瘓狀態。

1968年5月1日,陝西省革命委員會成立,青少年工作開始由省革委會政工組管理。1969年下半年,全省開始進行整團試點工作。1970年11月和次年的8月,省革委會兩次召開整團建團工作座談會,推廣了寶雞縣紅旗大隊整建團支部和試建共青團寶雞縣委的經驗,大大促進了各地整團建團工作的步伐,從而使4.16萬個團支部得到恢復,並新建團支部3.29萬個,團員人數達到90.7萬名,比「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965年底增加8.8萬人。

1972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加強對共青團的領導,在條件具備時建立(省、市、自治區)一級團委。1973年3月,陝西全省90%以上的團支部和基層團委已經建立,109個地(市)、縣(市、區)相繼召開了團代會,選舉成立了團委。同年4月28日至5月4日,團陝西省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選出了共青團陝西省第五屆委員會。團省委機關各工作部門同時設立。並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團省委建立了黨的核心小組。

團省委恢復後,一方面抓緊對團幹部的培訓和選拔,一方面帶領全省團員青年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活動。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各種青年突擊隊大顯身手,成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植樹造林和大搞豐產試驗田的主力軍。為貫徹毛澤東關於「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各級團組織大力協助政府安置、管理到農村落戶的城鎮知識青年及2.6萬名參加襄渝鐵路建設的知識青年。艱苦的環境使這些青少年經受了鍛煉,一部分人成長為優秀的幹部,但卻使他們失去了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10年的「文化大革命」內亂,共青團工作又回到了健康發展不斷提高的道路上來。

10年內亂結束後,共青團陝西省第五屆委員會及時領導各級團組織,積極投入揭批「四人幫」的鬥爭。中共陝西省委撤銷了靠「造反起家」的團省委副書記楊夢雲的職務,調整、加強了團省委的領導班子。全省各級團組織根據團省委五屆五次擴大會議的決定,帶領團員青年學習馬列和毛澤東着作,開展學習雷鋒和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進行整團整風,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各種錯誤,層層召開團代會,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根據中央和團「十大」籌委會決定,1978年暑期以後,全省團組織取消了中小學的紅衛兵、紅小兵組織,恢復了少先隊的組織和活動。

共青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相繼召開之後,陝西團組織在中共陝西省委領導和團的「十大」精神指導下,經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明辨了路線是非,突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實現思想大解放和工作重心大轉移,把團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統一到黨的基本路線上來,把青年的思想和行動引導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1979年2月,分別召開了陝西省青聯五屆一次委員會議和陝西省學聯第三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陝西省青聯第五屆領導班子和學聯第三屆委員會。11月又召開了陝西省少先隊第四次工作會議,並成立了中國少年先鋒隊學會陝西分會。1985年6月1日,中國少年先鋒隊陝西省工作委員會成立。至此,以共青團為核心的陝西青少年組織系統全面恢復和健全。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共陝西省委和各縣委均成立了青少年教育領導小組。在各級黨委支持下,從1978年8月以後,全省各級團組織開展創先進團支部和爭當優秀團員活動,號召團員青年掀起以學習科學技術、加強崗位練兵、德智體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爭當新長征突擊手活動。到1980年底,全省湧現出由縣級以上團委表彰的新長征突擊隊2260個,新長征突擊手(包括「三好學生」)8000多人。其中34個單位和231名個人受到團中央表彰。此後,這項活動延續進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千萬名青少年榮獲「新長征突擊手」稱號。

1980年12月,共青團陝西省第六次代表大會選舉出陝西省第六屆委員會,確定團的工作任務是:團結教育團員青年發奮學習,解放思想,做調整、改革的促進派,做「四化」建設的突擊隊。1982年開始,首先對農村團組織進行整頓,抽調一批幹部分赴10個地市協助指導整頓工作。基層團組織經過整頓後,散、癱型的支部比例下降,支部書記平均年齡下降。同時,在省團校舉辦大專、中專班培訓團幹部,充實提高團幹部的文化層次和工作能力。1萬多名團幹部接受了培訓,平均文化水平由原來的初中高中為主體提高到以大專中專為主體。5000多名團幹部被輸送到黨政機關,全省團的工作和青少年活動出現了新面貌。在農村建立青年經濟聯合體、青年專業戶、科技示範戶24000多個,青年黃河防護林工程一年完成造林19萬畝,種草、育苗3.7萬畝;有近百萬青年工人參加第一次「五小」(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活動;中小學的小科技活動有200多項獲省級以上獎勵。一大批團員、團幹部、少先隊輔導員榮獲新長征突擊手、優秀團幹部、優秀輔導員稱號。

在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同時,團省委機關推行了一部分改革措施,增設、調整了青運史研究室等工作部門和一批事企業單位。根據中共陝西省委的安排,進行了民主推薦領導班子試點工作,年輕的新幹部走上領導崗位。

1986年3月,共青團陝西省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共青團陝西省第七屆委員會,確定「七五」計劃期間團的工作任務是帶領團員青年投身改革開放,在推動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中發揮突擊隊作用,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培養一代「四有」新人。為此,在中共省委重視下,團省委抽調140名團幹部到地、縣落實團中央組織工作會議精神,結合農村整黨,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並根據團中央的指示,進行了頒發團員證的學習教育活動。從1986年至1989年,全省19.76萬名青年加入共青團,新建團支部(包括調整支部班子)3.6萬個。

在團的體制改革方面,試點推行團的屬地化管理,按行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共青團指導委員會,改變了團原來按隸屬關係單線指導的方式。許多基層團委試行了民主生活會旁聽制度、團的工作質詢制度、團委書記述職制度。在團省委指導下,1989年3月省學聯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成立了陝西省中等專業學校共青團工作協會、陝西省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協會、省青年鄉鎮企業家協會等青年團體,以促進各界青年優秀人才成長,並開展了「陝西省十大傑出青年」的評選表彰活動。

在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團省委領導各級團組織,在青少年中先後開展了延安精神教育活動,學雷鋒、學賴寧活動,祖國未來與我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理想閃光活動,理想、紀律教育活動,興三秦育新人做主人活動,以及學習黨史、黨的知識、國情知識的競賽活動。

在振興陝西經濟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團省委開展了百萬青工大比武活動,充分調動了廣大青工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青工的技術素質和思想素質,顯示了團的工作在生產建設中的促進作用。在青年農民中,大規模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積極開展「脫貧致富小開發」活動,圍繞國家「星火計劃」開展「青年星火帶頭人」活動,71萬名青年參加了2762個項目。青年黃河防護林工程造林100多萬畝,使省境內黃河沿岸森林覆蓋率提高20%,受到省政府的高度讚譽。

斗轉星移,漫漫六十五個春秋,陝西共青團組織在暴風驟雨中誕生,在血與火的鬥爭中磨鍊成長,在陝西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按照黨指引的方向,團結帶領着廣大青少年勇往直前,闖過了一重又一重險道難關,樹起了永遠的豐碑,留下了紅色的記憶。今天,面對一個新的世紀,陝西團組織將繼續帶領廣大青少年,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再立新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