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中公园

台中公园

图片来自pixnet

台中公园台湾台中市历史最悠久的公园,兴建于日治时代,占地约32,889坪(包含日月湖约4,100坪),位于北区新兴里。公园内的湖心亭为台中市的重要象征。

目录

历史

台中公园周边为台中早期发展地区之一,当时公园内的大土丘(炮台山)亦为台中古名“大墩”的发源地,而日月湖也是绿川流经形成的天然水塘。

1900年台湾总督府于台中市实施市区改正计划,除将台中市区街道采棋盘式规划,并规划公园设施,最初公园原规划在今台中车站位址,后因铁路经过而变更公园位址迁至新高町现址(车站预定地上的台中物产陈列馆亦拆迁至台中公园内),当时除了由雾峰林家捐出名为“瑞轩”之私有花园为建地外,并结合台中省城之北门楼、原大墩街东北端的炮台山(东大墩孤丘)为建地,其建筑经费全由当地官民捐献。1903年10月28日落成启用,初名“中之岛公园”,公园初期尚无台中地标-湖心亭。

1945年二战后,更名为“台中公园”。1947年再改名为“中山公园”,池亭也被更名为“中正亭”,第一桥改名为“中山桥”、第二桥改名为“中正桥”。2000年4月,复称“台中公园”。

园内文物

湖心亭

 
图片来自pixnet

建物类

湖心亭

位于台中公园之日月湖内,不仅是市定古迹,更是台中市的精神象征,也是台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来源。日治时期有“双阁亭”、“弘园阁”、“香阁”之称,为双并式尖顶凉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撑,平台以上梁柱以木架为主结构。外围护栏以铸铁式栏杆。主柱上亦设铸铁造灯架。屋顶尖端以四脊圆弧交又为顶高设计之造型。[1]


望月亭

望月亭

 
图片来自pixnet


1885年清朝将台湾设为行省,首任巡抚刘铭传计画将省城由彰化县署迁至大墩,作为台湾省城,故于1889年派台湾府台湾县知县黄承乙负责建城以及吴鸾旗担任财务总管,城垣分为八门、四楼,其中大北门立于今自由路台中公园入口处附近,名为坎孚门,门上楼名为明远楼,后因刘铭传去职而中止建城而荒废。


台湾日治时期,台中因实施“市区改正”计画,开始拆除城垣城楼以及大量清朝时期官署建筑,仅留下大北门上层的明远楼。1903年台中公园落成,当时台湾地方士绅请愿留城门作为纪念,便于10月28日,将门楼移到公园内的炮台山旁现址。初名为“观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后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为历史建筑。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额(神是对坟场阴魂的敬称),是台湾知县黄承乙于1891年所题,为台中公园历史最久的纪念物。

樱・榕树

1914年(大正3年)2月25日板垣退助访台时,(林献堂招聘起因访台)榕树为纪念殖树[2]

更楼

1889年,台中仕绅吴鸾旗建公馆于新庄子(今东区大智路30号一带),占地千馀坪(后人称为吴鸾旗公馆),更楼原为吴鸾旗公馆之正门门楼。1922年吴鸾旗(大正11年)去世后,其长子吴东碧始从中国大陆返台,并依遗嘱在今太平冬瓜山兴建吴家花园与墓园(今存吴鸾旗墓园)。1935年吴东碧将吴氏公馆卖给有生意往来的基隆颜家颜钦贤,颜再捐给日治时期的市府作农校用地后改作孔庙用地,但孔庙始终未动工[3]国府接管台湾后,公馆就被百馀违建户占住,后经台中市议会审议将公馆标售,1983年仅将更楼部份迁建于台中公园内,公馆则于1985年经法院判决强制拆除夷为空地。台中更楼为台湾硕果仅存的中式更楼建筑物。

放送头

1935年,于公园内建造的广播扩音台,此播音台为台中放送局所兴建,一般台湾人称之为“放送头”。国府接管台湾后,由中国广播公司台中广播电台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思恩堂

基督教中国布道会台中思恩堂,创立于1949年。当时基督教中国布道会上海沈保罗牧师来台设立教会,最初设在日治时期的日本教会聚会(今太平路国语礼拜堂)。后因人数暴增而另寻场地,于1952年迁建于现址,并经总统蒋中正亲题“思恩堂”墨宝,于2月14日举行献堂礼拜。

其他

纪念物、碑类

抗日胜利纪念碑

建于1908年,为纪念台湾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对于台湾的贡献,因此在炮台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国府接管台湾后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为抗日纪念碑。

胜利碑

此碑基座原为台中建城时,北门外供外江官员死亡时,运棺回乡前暂停灵柩的厉坛。1902年,因水土不服、卫生条件不佳导致大量日军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设立“台中招魂社”,原位于老松町(今复兴路三段旧台中酒厂附近),后因纵贯铁道预定通过,明治38年2月移于现址,改为“昭忠碑”,为祭祀领台后中部地区日人战死者吊祭的祭拜场所。国府接管台湾后再改为胜利碑。

三角原点与其纪念碑

1898年,临时台湾土地调查局设立,1900年8月于炮台山设置主三等三角点第89号,以此为原点展开台湾史上第一次的三角测量,由监督官池田文友及技手大江狷三郎进行观测,得到经纬度为东经120度41分45秒,北纬24度9分30秒,方位角为17度44分45秒(台中原点至主点第30号葫芦墩方向),此经纬度一直沿用到1902年,布袋嘴原点由海军水路部观测得到经纬度,因其数据较为精准(经纬度小数以下2位),改算台中原点经纬度为东经120度40分6.24秒,北纬24度8分34.39秒,布袋嘴原点后称三角原点B,台中原点称三角原点A,由此改算全台三角点经纬度,台中原点亦为直角纵横线(地籍座标)原点,原点旁另有两个三角点,三等三角点第120号和第160号,此两点为台中原点引照点,可在原点毁坏或遗失时,根据原来和引照点之间的相对关系,重新补立原点。1984年在原点之上包覆设立“台湾地籍测量三角原点中心碑”,并铭文以志,原点高程为89.598公尺,铜标高程为91.020公尺。

铜像纪念台

建于1911年,为纪念后藤新平而设立的雕像,位于今儿童园区内。他辅佐儿玉源太郎完成台湾西部铁路的全线贯通,故在台中公园内设立其铜像纪念。1947年,台中参议会决议拆除后藤新平铜像,改立国父孙中山铜像。

孔子

台中神社在1942年迁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园内(今台中市忠烈祠孔庙),升格为国币小社,原台中公园内的县社台中神社主体被拆除,在主体处另立儿玉源太郎纪念铜像座,战后被拆除。1973年,由台中与日本的狮子会共同捐赠孔子像立于儿玉源太郎基座上。

李益胜像

纪念在旱溪舍己救人的李益胜

台湾灯会吉羊康泰主灯

2003年台湾灯会主灯《吉羊康泰》,赞助商中华电信,灯会结束后保存于台中公园。

地理水文类

炮台山

炮台山原是东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为日治时期的台中市第一高峰(当时北屯西屯南屯三区尚未纳入台中市)。为何成为炮台山有两则由来。一为清康熙年间,台湾镇总兵蓝廷珍朱一贵事件时,于大墩街旁置高点处架设两门炮,而得炮台山之名。另一个为1895年时日本攻打台湾,在此地架设三座大炮以防止台湾反抗军,后称为炮台山。

爪哇合欢

台中公园建园之初,从南洋移植了很多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银合欢树有两棵,一棵在炮台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历史;另一棵原在入口处附近网球场旁,已枯死。

已拆除

  • 物产陈列馆:1900年台中县物产陈列馆竣工(今址为旧台中车站),1903年迁建于炮台山南侧并更名为台中物产陈列馆(今2003年台湾灯会主灯-吉羊康泰放置处),建筑风格采用新古典主义,后曾短暂改名为台中博物馆。1926年,物产陈列馆并入行启纪念馆(今址为自由、中正路口之旧远东百货)。
  • 瑞轩:台中公园一部分最初为林家花园(范围大约是平等街至市府路到公园路以北),林瑞腾建园邸“瑞轩”园内,成为骚人墨客聚会咏唱之处。1906年3月4日,吕厚庵林痴仙林幼春傅锡祺等九人于此成立“栎社”,栎社也多次聚会于此,其中连雅堂林献堂来过,台中地区古史杂咏中曾赋诗:“林家旧苑拓公园。散策探幽认炮墩!亭爱水心池日月。几人知搠古渊源。”
  • 露天音乐台:建于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纯白色花苞,原是供台中地区,音乐和戏剧团体公开表演的场所。后来因成为整顿公园最头疼的场所,今已拆除改建为厕所。
  • 总督府台中农事试验场
  • 小型动物园区:1917年于公园内的北门楼附近,围起一座高12尺、占地6坪多的动物园,并饲养了猴子、蛇、鸟类等动物;是台中市第一座动物园,更是中部地区首座动物园,因此吸引不少学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前来观看,借此能认识动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未恢复设置,使得台中公园内的动物园就此消失。

相关诗作

从日治时代就有极多诗人吟咏台中公园。例如,台中诗人张德豊就有相关诗作十首:[4]

仲秋游台中公园

曳杖芳墩上,闲情恋夕晖。

辞枝怜叶落,临沼羡鱼肥。

断硬嗟双鬓,残荷扑满衣。

莫愁归去晚,凉意入苔矶。

周边景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