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
篆刻二字,最初见于扬雄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篆刻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篆刻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广义的篆刻则泛指一切雕琢技法[1]。
篆刻也是刻印印章的一种,但却是艺术家将学术,素养化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
目录
分类
按照印文的凹凸,可以分为印面文字凸起的朱文印(阳文印)和印面文字凹陷的白文印(阴文印)。
按照用途和使用场合,可分为官印、私印。
其它分类如肖形印等等
中国篆刻史
殷商
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2]。
战国时期
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鈢,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鈢。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3]。
朱文(阳刻)、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
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
发展
秦始皇的玉壐已用小篆刻制。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4]。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传说是在明末,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于是自己动手刻印。
流派
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而风格的异同,汇集成不同的流派。
清代中叶是篆刻的全盛时期,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5]。
稍后,邓石如精于书法,特别是篆文隶书,结合书与印,所谓“印从书入,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
皖派(徽派)
歙派(歙中四子)
泗水派
代表人物:苏宣
粤派(黟山派)
代表人物:黄士陵
浙派(西泠八家)
代表人物: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赵派(虞山派)
代表人物:邓散木
鲁派(齐鲁派)
娄东派
扬州派
如皋派
云间派
京派
代表人物:齐白石
闽派(莆田派)
篆刻技法
相关工具
刻刀
印泥
印床
印谱
石章抛光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印稿写法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二、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
一、反写法:二、水印法:三: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数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数十字。在布排的顺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后下,先右后左顺序进行的。在相同字数的印中,又有各种不同。
视频
篆刻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篆刻历史,最早见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是也,360个人图书馆 , 2016-12-11
- ↑ 中国印章的起源,新浪博客
- ↑ 战国古鈢(玺)欣赏,新浪博客, 2017-11-04
- ↑ 篆书是篆刻艺术的基础 ,搜狐网, 2019-05-07
- ↑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流派繁衍,搜狐网,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