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南站
歷史沿革
民國4年(1915年)京(北京)奉(奉天,今瀋陽)鐵路北戴河至山海關間線路南移,廢棄湯河站,建秦皇島站,於民國5年(1916年)正式運營,隸屬於京奉鐵路局。民國26年(1937年)車站被日軍占領,隸屬於滿鐵北支事務局天津鐵道事務所。民國28年(1939年)4月劃歸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天津鐵路局管轄。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以後,車站被國民黨政府接管。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秦皇島車站回到人民手中,劃歸天津鐵路分局山海關車務段管轄。
1958年1月,為北京鐵路管理局天津辦事處直屬,同年10月,成立秦皇島中心站,管轄留守營、北戴河、南大寺、秦皇島、龍家營5個中間站。
1963年4月,秦皇島中心站撤銷(龍家營站仍歸秦皇島管轄),又劃為天津分局直屬。「文化大革命」中,秦皇島站曾實行軍事管制。
1984年9月28日京秦電氣化鐵路開通運營,客運業務轉由新秦皇島站辦理,位於交通街的秦皇島站更名為秦皇島南站。
秦瀋客運專線起點即為秦皇島站,於1999年8月16日全面開工建設;於2002年6月16日完成全線鋪軌;於2003年10月11日竣工運營 ;於2006年12月31日併入京哈鐵路。
2017年,秦皇島站北廣場建設工程開工[2]
2018年3月9日上午,秦皇島市政府啟動火車站北站房北廣場重大項目,完善路網骨架。
建築規模
建築設計
秦皇島站造型酷似方鼎,寓意着秦皇島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經濟鼎盛發展。
設計參數
秦皇島站站房總建築面積19622平方米(不含天橋、站房外出站地道、行包地道面積),站台雨棚結構覆蓋面積69184平方米。
整體布局
北廣場
秦皇島站分為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局部五層,有南、北兩站房(秦皇島火車站北廣場建設工程於2017年啟動,根據規劃,站北廣場將設置公交樞紐站、社會車輛和出租車輛停車站),最高可容納4800人。
改造後三個站台都由一個550米長、寬68.6米的無柱雨棚覆蓋,頂部對齊,旅客候車的空間更加開闊,候車環境更為舒適。站台由過去的0.3米抬高到1.25米,旅客從車廂可直接步入站台,無障礙站台更趨人性化,尤為方便老年人和殘疾人上下車。鐵路中間站建設無柱雨棚,並且雨棚跨度之長均屬全國首例;站內引進的監控系統和方便旅客查詢的電視顯示牆屬世界最先進設備。
秦皇島站由主站房和站台雨棚組成。站房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局部五層,總建築面積19622平方米。
地下室主要為至城市廣場通道及設備用房;
一層主要為基本站台候車廳,貴賓廳,售票廳,部分辦公用房;
二層主要為候車廳和商業用房。
秦皇島站雨棚工程東西方向8條軸線,6跨鋼結構。普速場分為3跨鋼結構(E軸至H軸),平行線路方向長500m,垂直線路方向長69m;高速場分為3跨鋼結構(A軸至E軸),高速場平行線路方向長450m,垂直線路方向長74m。車站南廣場總建築面積22943.28m2,站前原北環路改造1.3km,站前設互通立交一座。
南廣場
秦皇島站南廣場分Ⅰ、Ⅱ兩區,且為三層結構,依次為廣場層,地面層和地下層,總建築面積22943.28m2;總用地面積52421.33。
Ⅰ區,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地上部分主要為人流進站廣場,公交車到發區,社會車輛停車區,公交及出租車上客站台,地下為停車場以及設備用房。
Ⅱ區為火車站南廣場地下商業區,為地下二層結構。地下一層兼顧商業與過街功能,經過地下通道直通東南、西南兩側人行步道,地下二層主要為商業功能。
視頻
秦皇島南站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老火車站,一代秦皇島人的獨家記憶!,搜狐,2017-08-25
- ↑ 山海旅遊鐵路通道工程秦皇島南站大橋架梁施工圓滿完成 ,搜狐,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