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生物分類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生物分類學(biotaxonomy)通常直接稱分類學(taxonomy;taxonomie;taxonomía),是一門研究生物類群間的異同以及異同程度,闡明生物間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要將生物分類,首先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的定義,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準確定義,以病毒來說,雖然可在其他生物體內寄生並複製,但在生物體外卻沒有一般生物的特徵如製造或攝取營養,生殖等現象。

又如引起瘋牛病阮粒(prion)可以造成感染卻無DNA成分,一直以來,DNA被視為生命遺傳物質,經由與RNA轉錄轉譯過程,形成蛋白質,再進一步形成組成細胞的各個部分,如細胞膜胞器等,而細胞則是我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組成生命體的最小單位。

這種分類應該反映不同生物體間的進化樹關係。分類學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而系統學試圖尋找生物之間的關係。占主導地位的分類法是林奈氏分類系統(Linnaean),它包括一個屬名和種加詞[1]

原核生物:是一些由無細胞核的細胞組成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低等生物。主要包括細菌、支原體和植物中的藍藻門。一般沒有細胞內膜,沒有染色體和細胞核膜。 一般以為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和現存的古細菌相似。










  • 而在這些等級之上,科學家還加上了「」、「」等區別(如「超科」、「亞種」等)以作更精細的劃分。

林耐時代沒有「域」的劃分,這是後來的科學家加上去的。最新的劃分包括了五個域:

真核域之下一般分為四個「界」: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真菌界 (Fungi) 植物界 (Plantae) 動物界 (Animalia) 不用說人類屬於動物界。

動物界之下則包括了眾多的「門」,例如海綿所屬的「多孔門」、昆蟲蝦蟹所屬的「節肢門」、蝸牛和八爪魚所屬的「軟體門」、貝殼類所屬的「腕足門」、海星、海膽、海參所屬的「棘皮門」、以及魚類、鳥類、爬行類所屬的「脊索門 (Chordata) 」。人類屬於「脊索門」下的「脊椎亞門 (subphylum invertebrata))」。

脊椎動物之下主要分為五個「綱」:魚綱(Pisces) 、兩棲綱(Amphibia) 、爬行綱(Reptilia)、鳥綱 (Aves)和哺乳綱(Mammalia) 。不用說人類屬於「哺乳綱」。

留意哺乳綱之下又分為「原獸亞綱(Protheria)」、「後獸亞綱(Metatheria)」和「真獸亞綱(Eutheria)」,第一種包括了我們不太熟悉的鴨嘴獸(platypus)、第二種包括了我們十分熟悉的袋鼠、而第三種則包括了我們一般所認識的哺乳動物。嚴格來說,鴨嘴獸和袋鼠都不是真正胎生的。


真獸亞綱之下分為眾多的「目」,例如包括了牛、羊、鹿、駱駝等的「偶蹄目」、包括了馬和犀牛等「奇蹄目」、包括了獅、虎、豹、貓、犬等的「食肉目(Carnivora)」、包括了老鼠、葵鼠和松鼠的「嚙齒目(Rodentia) 」、包括了鯨和海豚的「鯨目(Cetacea)」等。而人類則屬於「靈長目(Primate)」。

靈長目之下包括了「狐猴亞目(Prosimii) 」和「類人猿亞目(Anthropoidea)」,前者包括了現今主要生活在馬達卡斯卡島(Madagascar)的狐猴、懶猴、指猴等「超科(Superfamily)」,而後者則包括我們所熟悉的猴類和猿類兩大超科,後者的正式名稱是「類人猿超科(Hominoidea)」,也就是人類所屬於的分類。

類人猿超科之下包括了兩個大科:「長臂猿科(Hylobatidae)」和「人科(Hominidae)」。人類、大猩猩(gorilla) 、黑猩猩(chimpanzee) 、褐猩猩(orang-utan)、倭猩猩(bonobo apes)和牠們的直系祖先,都是「人科」之下的不同的「屬」。

在二十世紀初,人屬(Homo)之下便只有「現代人」這個代表。但過去近百年的古人類學的研究,顯示在現代人出現之前,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不同的人屬生物,例如二百萬年前的「能人(Homo habilis)」和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Homo erectus)」等。 「habilis」 和 「erectus」 等便代表了他們在「種」之一層次的劃分。而現代人的正式學名是Homo sapiens ,中文稱「智人」。[2]


目錄

生物命名規範

關於如何為生物命名的原則有很多國際協議,例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BN)、《國際動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簡稱ICZN)以及《國際細菌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簡稱ICNB)。第四版的生物命名法規(BioCode)草案在1997年出版,它試圖在三個領域標淮化命名,但現在還沒有被正式採納。《國際病毒命名和分類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Virus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簡稱ICVCN)是不屬於生物命名法規的。

生物分界

傳統上,生物分為五界,由Sahn等於1949年提出:

Copeland提出過四界說:

也有人使用三域說。這種分類方法反映了細胞是否有以及細胞膜細胞壁的差異。

另有一些不屬於上述所有分類的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生命形式,即只能寄生於細胞內的病毒,而它們在細胞外並不表現出活躍的生命形式。

分類表

生物分類總表

這個列表以NCBI Taxonomy上的分類爲基礎。

生物詳細分類表

古菌域

包含嗜鹽菌、一些超嗜熱菌嗜酸菌等。

細菌域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包含綠藻輪藻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等。

真菌/後生動物組

真菌/後生動物組除動物界和真菌外,還包含領鞭毛蟲魚醉菌等。

動物界

即「後生動物」組。

真菌界

包括子囊菌擔子菌接合菌壺菌聚合菌微孢子蟲

其餘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藻類

真核生物除動物植物真菌三界之外統稱原生生物,爲併系群

註:以上真核生物列表不完全,尚包括有其他一些未歸類原生生物[5]

參見

參考文獻

  1. 生物分類學 .動物世界[引用日期2013-07-21]
  2. 人類在生物世界中的位置[1]
  3. 干建平. 生物分類學流派及其評介[J].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1997(4):84-88.
  4. 生物分類學(完整版)_螞蟻文庫 2018年6月11日
  5. 吳忠觀. 人口科學辭典: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