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生物)
滅絕是指一個物種完全消失的自然過程。由於生存競爭的關係,滅絕消滅了一部份物種,但同時也為其他物種的發展和新物種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例如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恐龍滅絕後,原本被恐龍壓制的哺乳動物得到了繁榮的發展,取代了恐龍的生態位;還比如,由於藍綠藻活動所導致的大氧化事件後,厭氧生物幾乎滅絕,但又為日後動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這一概念很易與「其所有後代都死亡」混淆。在地質時代,滅絕是司空見慣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種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據2019年由IPBES提出的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指出,野生哺乳動物的生物量已經下降了82%,自然生態系統已經失去了大約一半的面積,上百萬物種滅絕。所有滅絕的風險主要由於人類行為。25%的動植物受到滅絕的威脅。 2019年6月,一百萬種動植物面臨着瀕臨滅絕的危險。自1750年以來,我們至少失去了571種物種,很有可能會更多。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破壞了自然棲息地,例如砍伐森林或將土地變成耕地。[1]
據估計,地球上曾經生活着超過99%的物種,總計超過50億個物種已經滅絕,我們將再也無法目睹它們的風采對地球目前物種的數量的估計在1000萬到1400萬之間,其中有大約120萬已被記錄在案,尚未描述超過86%。[2] 2016年,科學家報告說,目前地球上估計有1萬億種,其中僅描述了百分之一的千分之一。[3]
通過進化,物種通過物種形成過程出現-當新的生物物種能夠找到並利用生態位時,它們便會繁衍生息,而當物種無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存或抵抗競爭時,它們便滅絕。動物及其生態位之間的關係已得到牢固確立。典型物種在首次出現後的一千萬年內就滅絕了,儘管有些物種(稱為活化石)可以存活幾億年,但形態變化很少甚至沒有。
大規模滅絕是相對罕見的事件。但是,孤立的滅絕是很普遍的。直到最近才記錄了滅絕事件,科學家們對目前的高滅絕率感到震驚。大多數絕種的物種從未得到科學記錄。一些科學家估計,到2100年,目前多達一半的動植物物種可能會滅絕。
目錄
滅絕的威脅
儘管一個物種完全消失才叫「滅絕」,但當一個物種的個體少於30隻時,這個物種的滅絕幾乎已經是無可避免了。
又或者,當一個有性繁殖的物種只有一種性別的個體存活,這個物種的滅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可能的滅絕的原因包括污染、棲息地的破壞、新的捕食者的引入、生育控制所導致的生育率下降等等。
瀕危物種是指存在滅絕危險的物種。野外滅絕是用於描述已經沒有野生狀態的個體,只有人類圈養個體的物種的術語。
滅絕是否可逆
直到最近,一種動物的滅絕還被認為是意味着它的時代在地球上的結束,可是,有人提出一種假定,通過克隆過程,滅絕的物種可能「去滅絕」(de-extinct)。初期進行克隆研究的的物種包括旅鴿、猛獁和袋狼,但是目前還沒有一種滅絕的物種被克隆成功。另外,克隆已滅絕物種跟重新引進區域滅絕的物種一樣,其做法本身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絕滅的可能原因
參考文獻
- ↑ 『Frightening』 number of plant extinctions found in global survey. The Guardian. 10 June 2019.
- ↑ Mora, C.; Tittensor, D.P.; Adl, S.; Simpson, A.G.; Worm, B. 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PLOS Biology. 23 August 2011, 9 (8): e1001127. PMC 3160336. PMID 21886479.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127.
- ↑ Staff. Researchers find that Earth may be home to 1 trillion specie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 May 2016 [6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