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英語:Plankton)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部分浮游生物具遊動能力,但其遊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遊動。浮游生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反之,可以自由遊動的生物稱為自游生物。
大多數的浮游生物體型微小,有些種類的浮游生物甚至只有幼蟲階段,而在成熟後則變成體型較大,而且具有更好的移動力,這類浮游生物稱作季節性浮游生物,如:海膽、海星、雙殼類和幼魚。其它浮游生物則一生的時間都活在浮游狀態下,稱為終生浮游生物,如:橈足類、箭蟲、磷蝦等。
目錄
營養分類
浮游生物主要被分為廣泛的功能性(或營養級別)的群體:
浮游真菌,真菌和類似真菌的生物體,與浮游細菌生物一樣,在再礦化和營養循環中也具有重要意義[1]。 該計劃將浮游生物群落劃分為廣泛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回收者群體。 然而,確定許多浮游生物的營養水平並不總是直截了當的。例如,雖然大多數鞭毛蟲是光合生產者或異養的消費者,但許多物種同時執行這兩個角色。 在這種混合營養策略中 - 被稱為混合營養 - 生物既可以同時作為生產者也可以作為消費者,或者同時作用或者根據環境條件在營養模式之間切換。例如,當營養和光照充足時,依靠光合作用來生長,但在生長條件較差時轉向捕食。 認識到混合營養作為生態戰略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這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中可能發揮的更廣泛的作用。
生態意義
視頻
浮游生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城市環境所在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新浪網, 2017-2-14
- ↑ 海洋生物碳循環模式的演變 ,搜狐,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