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橈足類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橈足類,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體長<3mm,營浮游與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鹹水中。橈足類活動迅速、世代周期相對較長,在水產養殖上的餌料意義不如輪蟲和枝角類。

目錄

簡介

1.體縱長且分節,體節數不超過11節,頭部1節、胸部5節、腹部5節。

2.頭部有一眼點、兩對觸角、三對口器。

3.胸部具5對胸足,前四對構造相同,雙肢型,第五對常退化,兩性有異。4.腹部無附肢,末端具一對尾叉,其後具數根羽狀剛毛。雌性腹部常帶卵囊。

5.變態發育。即有無節幼體和橈足幼體。

橈足類,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體長<3mm,營浮游與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鹹水中。在生殖季節,一般♂都用第1觸角或第5胸足抱握♀。交配時,♂先呈執握肢的第1觸角抓住♀的尾叉,隨後用第5右胸足抱住♀的腹部。接着精莢從♂孔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足取下精莢,並固着在♀孔旁;然後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無節幼體。

無節幼體呈卵圓形,背腹略扁平,身體不分節,前端有1個暗紅色的單眼,附肢3對,即第一、二觸角,大顎,身體末端有一對尾觸毛。

橈足幼體經第1-5橈足幼體階段後發育為成體。

橈足動物擁有兩套不同的推進系統,一個用於跳躍,另一個用於游泳,並且都能讓它們微小的腿部產生巨大力量。根據最近刊登於英國皇家學會《交界》雜誌上的研究發現,橈足動物用於跳躍的肌肉不同於用於游泳的肌肉,能夠在短時間內讓所能產生的力量實現最大化。除了充當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防禦機制外,這種超級跳躍能力同樣幫助橈足動物偷襲體型更小的獵物

評價

1、前體部前體部由頭和胸部組成。頭部通常5個體節其前面稱額器,腹面常有刺狀的突起,叫額角,背面常有1個單眼,胸部由3-5節組成,每節均有1對附肢。

2、後體部後體部無附肢,由3-5節組成,第一腹節具有生殖孔,稱生殖節。最末的腹節稱尾節,肛門位於該節的末端背面,末端具1對尾叉,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長的剛毛,常呈羽狀。

3、附肢

(1)第一觸角:第一觸角發達,位於頭部兩側,為主要的游泳器官。單肢型,細長,一般有明顯的雌雄區別,雄性常特化成執握器。

(2)第一小顎:第一小顎較小,共2節。第一節內緣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葉,外緣具一突出小葉;第二節內緣具一突出小葉,內、外肢都不發達,外緣亦具羽狀毛。濾食性者的第一小顎(如哲水蚤)有較多的剛毛,捕食者(如歪水蚤)的剛毛退化。(3)第二觸角:第二觸角短而粗壯,雙肢型或單肢型,亦為游泳器官。各節的內緣及內、外肢的末端都有剛毛。

(4)第二小顎:第二小顎呈葉片狀,外肢構造簡單;內肢2節,緣有羽狀剛毛;基肢2節,內緣各突出2小葉,上亦分布羽狀剛毛。

(5)大顎:大顎雙肢型,基肢2節,基節為1幾丁質板,面向口的末端呈鋸齒狀,稱咀嚼緣,具背齒,中央齒,腹齒和1根剛毛。在底節的末端生出內、外兩肢。內肢2節,外肢5節,皆生羽狀剛毛。

(6)顎足:顎足是胸部的第一對附肢,單肢型;基肢2節;內肢5節,其各節的內緣生羽狀剛毛。

4、胸足:胸足位於胸部的腹面,上生羽狀剛毛,前4對為雙肢型,結構相似,一般無雌雄的區別;基肢2節,內、外肢分2-3節,外肢的外緣常有短刺,外肢和內肢具發達的羽狀剛毛,為主要的游泳器官。第5對胸足隨種類的不同差別很大,同一種類雌、雄也有顯著的區別。

第一胸足、第二胸足、第三胸足、第四胸足、第五胸足、第六胸足。[1]

參考文獻

  1. 橈足類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