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賢江
楊賢江(1895—1931),又名李浩吾。中國浙江慈谿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1921年,被商務印書館聘為《學生雜誌》主編,任職六年。楊賢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他參與了五卅運動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組織工作。大革命失敗後,他轉移到日本,在日本邊進行革命活動邊從事社會科學和教育科學的研究及翻譯工作。 1929年他秘密回國,繼續從事革命鬥爭。由於在白色恐怖下鬥爭,環境惡劣,工作繁重,他積勞成疾,於1931年逝世,年僅36歲。
楊賢江 | |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 | |
出生 |
1895年1月1日 浙江慈谿長河鎮 |
逝世 | 1931年1月1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李浩吾 |
職業 | 教育家 |
目錄
簡介
楊賢江(1895-1931)著名教育家,南高師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者。字英父。浙江慈谿人(原屬浙江餘姚)。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1917年夏,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浙江第一師範學校,老師李叔同贈他一張條幅,上書「神聰」二字,以示鼓勵。畢業不久,他應聘到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大學前身)任職,工作之餘參加了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英文科的學習,並開始翻譯國外教育論文,發表在《教育雜誌》等刊物上。
生平經歷
楊賢江是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論家,今長河鎮賢江村人,1895年4月11日出身於一個成衣匠家庭。[1]
1906年入小學。1910年高小畢業後,因家境貧困,當過小學教師。
1912年考入省立第一師範,成為品學兼優的模範生。
1917年畢業後,他到南京高等師範,一面工作,一面進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其間,始與武漢中華大學學生惲代英通訊,開始討論改造社會的問題。
五四運動的浪潮使楊賢江接觸到新思想和新學說,極大地觸動他的「教育救國」思想。同年10月,他經鄧中夏介紹,參加了以改革社會為宗旨的「少年中國學會」,同時參與發起的有李大釗、毛澤東、張聞天、惲代英等,楊賢江被選為南京分會書記。次年,他與李大釗、惲代英等7人被選為「少年中國學會」的評議員。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五四運動到1926年,楊賢江除了編輯《學生雜誌》外,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並在上海大學社會系、上大附中、上海景賢女中、上虞春暉中學兼課。他充分利用上課與學生直接見面的有利時機,引導學生端正思想,從處世交友、婚姻戀愛等個人瑣事到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等大事,無不予以熱情的指導與解釋。為發動更多的熱血青年投身於革命事業,他在《學生雜誌》上組織過兩次「學生干政」和「學生入黨」的大討論,使不少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五卅」慘案發生以後,楊賢江與沈雁冰、侯紹裘、董亦湘等人組成「上海教職員救國同志會」,印發傳單,成立演講團,去大街、商店、工廠、學校宣傳反帝救國的道理。楊賢江以其出色的演講口才,淵博豐富的學識,高瞻遠矚的預言,產生了極大的轟動。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一時間腥風血雨,許多革命志士慘遭殺害。楊賢江名列蔣介石發布的通緝令中。浙江省通緝的要犯中,楊賢江作為特重要犯,名列第三。根據黨的指示,楊賢江被派到武漢北伐軍總政治部擔任《革命軍日報》社長。同年5月13日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擴大會上,他憤怒地揭發了蔣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同時滿懷信心地指出,這種反動力量是暫時的,上海的革命群眾很快會起來舉行第四次武裝暴動。他的這個發言,深刻揭露了蔣介石的反動實質,對處在低潮時的革命群眾有極大的鼓舞作用。但時隔不久,武漢的汪精衛也步蔣介石的後塵,密謀反共。為揭露這些反革命頭子的真正面目,他在7月14日《革命軍日報》上,冒着極大的風險發表了宋慶齡的《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到了年底,形勢更加惡化,楊賢江不得不去日本暫時避難,並在日本從事進步教育論著的研究、撰寫、翻譯工作。
由於楊賢江一直是反動派通緝的對象,所以在1929年5月回國以後,他一面與潘漢年、李一氓、朱鏡我等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一方面仍然以隱蔽身份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和教育科學方面的研究。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綱》等著作。日以繼夜的工作,使積勞成疾。生病以後,在國內又不能住大醫院,於1931年7月去日本治療,同年8月9日在日本長崎病逝,年僅36歲。
1981年,教育部、團中央聯合召開紀念楊賢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會,教育部長蔣南翔主持紀念大會,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韓英在會上講話,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作了報告。會議給予他很高的評價,指出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特別是在現代教育史和青年運動史上有着光輝的地位」。
1984年成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楊賢江教育基金會。
傳奇人生
楊賢江出生在慈谿市長河鎮賢江村,並在此度過青少年時期。原名七甲村、楊家村,後改稱為分江市村。1995年,為紀念楊賢江誕辰100周年,被命名為賢江村。
故居為磚木結構小平房,坐北朝南,七檀五柱五開間帶前廊,東西各有側房兩間,中央為庭院,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明間、次間、梢間面寬均為3.6米,進深6.5米,東西側房通面寬6.8米,進深3.6米,總面積為285平方米。故居建築造型簡樸,保存完好,是典型的慈谿「三北」民居。
2004年,長河鎮人民政府對楊賢江故居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並在故居西北側增闢了「楊賢江紀念館」。故居按楊賢江早年在此生活的樣式布置,並陳列保存了他的著作、稿件、日記、照片、證件、檔案及其他遺物。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生動地展示了楊賢江戰鬥的一生及其光輝歷程。
1958年4月,浙江省民政廳]批文追記楊賢江為革命烈士。1986年8月,楊賢江故居被慈谿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8月,故居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和1998年分別被公布為慈谿市和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鋒芒初露
長河鎮原屬餘姚縣北部,北瀕杭州灣,原是一塊鹽鹼荒蕪之地。約在明朝成化年間築成潮塘後,村民漸聚,在塘上形成集鎮,靠海為生。從清代開始,村民以編織草帽為家庭副業,有「十里長街無閒女,家家儘是編帽人」之稱。
楊賢江就出生在這塊海地棉鄉。父親楊樹芳,以裁縫為業,母親方氏,常年紡紗織布,並種蔬菜出賣,以補貼家用。自楊賢江8歲起,父母節衣縮食送他進學堂讀書,從村塾,到溪山初等小學和縣立誠意高等小學,再到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他處處學習勤奮,成績優異。賢江村的老前輩至今還傳說着當年誠意高等小學給優秀畢業生呈送文憑的情形:這年春節前,學校送來文憑,楊樹芳在楊家祠堂迎接。村里男女老少齊集祠堂,敲鑼打鼓,點炮放鞭,如同過節。學校代表當眾宣讀了楊賢江的畢業文憑,楊樹芳鄭重接過文憑,貼在祠堂的牆壁上,村人以此為榮耀。
楊賢江是浙江第一師範學校1917年屆畢業生中的佼佼者,他品學兼優,對教育事業有執着的追求和幹練的工作能力。校長經亨頤非常賞識他,特向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推薦,教師李叔同也向該校的陶行知做了介紹,使楊賢江畢業後迅速接到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聘書,成了這所高等學府的職員。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5月9日,南京高師的學生手執旗幟標語,慷慨激昂走上街頭。楊賢江在遊行隊伍中特別活躍,他和師生們一起高呼:「還我青島!勿做亡國奴!」沿途散發傳單。6月,五四運動的高潮剛剛平靜下來,楊賢江便對這場親身經歷的運動做了冷靜的分析總結,撰寫了《新教訓》一文,發表在7月5日的《學生雜誌》上,引起全國知識界對這位鋒芒初露人物的注意。
青年導師
1921年2月初,受商務印書館(時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之聘,楊賢江來到上海,擔任《學生雜誌》編輯。1922年5月,經沈雁冰和董亦湘介紹,楊賢江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教育萬能論者、民主主義者轉變成具有堅定信仰的共產主義者,完成了他人生的重大轉折。
從此,楊賢江以《學生雜誌》為陣地,經常為刊物撰寫社評,指引青年學生走革命道路。他還在《學生雜誌》上開闢了「通訊」和「答問」欄目,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不論是國際形勢、國家命運、個人前途等大事,還是戀愛婚姻、職業選擇、處世交友等青年面臨的具體問題,他都耐心指導,幫助他們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楊賢江關心青年學生,把他們看作自己的朋友;青年學生愛戴楊賢江,把他看作青年的良師。
1924年3月25日,楊賢江在《時事戰報》上發表《答覆澄衰中學校長曹慕管的信 一 討論國故》進一步批判了國文會考試題。他指出:"稍有常識的教育者應該明了中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明了國文與國學的區別。中學所欲造就的是健全的國民,決不是'專門人才',一個健全國民不會用本國語言發表思想,不能懂得本國國情及世界大勢,這是不應該的"。
投筆從戎
1926年1月,楊賢江當選為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兼任青年部長,10月被推選為常務委員,積極參與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該年秋天,北伐戰爭的勝利消息不斷傳到上海,帝國主義和盤踞上海的反動軍閥惶恐不安,上海的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則從北伐軍的勝利和敵人的恐慌中看到了上海的光明和希望。
10月23日,楊賢江與林鈞等市黨部的領導人,為配合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裝起義,與國民黨中央代表和資產階級代表協商建立市民政府,直至24日黎明,徹夜未眠。由於準備倉促,尤其是武裝力量不足,起義很快失敗了,也使楊賢江深切感受到起義準備工作的重要性。1927年1月,他遵照上海區委意見,正式辭去《學生雜誌》編輯職務,專心投入到工人武裝起義的準備中去。
1927年2月22日,上海區委發動第二次武裝起義,仍然倉促上陣,楊賢江等市黨部的領導人對起義的前景深感憂慮。為了加強對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2月23日,中共中央與上海區委聯合成立了黨的特別委員,同時組織了黨的特別軍委,決定由周恩來擔任特別軍委書記。周恩來到任後,立即召開一系列會議,認真總結了前兩次起義失敗的教訓,部署第三次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2月下旬,在南市景平女中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楊賢江認識了周恩來。3月21日,上海工人武裝糾察部隊在周恩來的指揮下,開始了第三次武裝起義,揭開了中國工人階級鬥爭史上新的一頁。楊賢江負責組織以上海大學生為主的學生糾察隊,參加閘北激戰。起義勝利後,他立即參加上海臨時政府的籌備工作。
東渡避難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白崇禧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把楊賢江列為重犯通緝。奉黨指示,楊賢江於4月下旬秘密到武漢,留在武漢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工作,任機關報《革命軍日報》總編輯。7月15日,汪精衛公開叛變,楊賢江返回上海,開始更加艱辛的生活。
該年底,上海形勢更加險惡。為保存革命力量,黨指示處境極端危險的黨員同志出國隱蔽。楊賢江因此離別妻兒,東渡日本,化名李浩吾。他既是去避難,又負責擔任中國共產黨日本特支工作,同時以翻譯和寫作為業。在那裡,他翻譯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教育史,根據社會發展形態敘述教育過程的專著———《教育史ABC》,另有《世界史綱》、《今日之世界》等著作。
旅日近兩年的時間裡,楊賢江除了聯繫黨員、寫作之外,也與華僑界的上層人士交往,為在日本廣泛開展工作創造條件。他先後周密巧妙安排董必武、林伯渠、錢介磐等要員安全離開日本,也先後接待並悉心安排了郭沫若、高爾柏與高爾松兩兄弟、沈雁冰等要員旅日相關事務。
不朽名著
1929年5月,楊賢江由日返滬,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簡稱文委會)。在文委會建立的時候,決定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組織編寫「新興社會科學叢書」,作為通俗讀物,力求普及。叢書涉及多個領域,編寫任務分別由文委會委員承擔,楊賢江承擔了編寫教育方面書籍的任務。構思完成後,他開始日夜兼程地寫作,平均每天以5000多字的進度撰寫,一部近20萬字的書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初稿,然後進行修改、潤色,最後定名為《新教育大綱》。上海南強書局僅用2個多月的時間編排就緒,於1930年3月公開發行。第一版很快售完,同年9月又發行了第二版。由於該書影響力巨大,國民政府當局在1936年將其列為禁書,但是越禁越有讀者購買,於1937年3月又發行了第三版。[3]
《新教育大綱》是中國第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闡述教育理論的書籍,揭露了教育上種種錯誤、欺騙的東西,許多內容、觀點在中國都是第一次提出,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該書第一章是教育的本質。共分四節: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及其變質;批判幾種對教育的曲解;教育的效能。第二章是教育的進化。着重闡述了原始共產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第三章是教育的概觀。其內容在我國幾乎都是前無古人的新學說,所涉及的第一個大問題是教育和經濟的關係,第二個大問題是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最後他寫了學生。這裡所寫的「學生」,不是純粹從教育角度來講,而是闡明現階段中國學生所處的地位,以學生應該從事政治運動為出發點。這是楊賢江最主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一部輝煌的教育著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用馬克思主義觀點來闡明教育原理,理論緊密聯繫中國實際的不朽名著。此後,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繼續嘔心瀝血為黨工作,終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1931年7月,因患腎結核症赴日醫治無效1931年8月9日,因患腎結核醫治無效,在日本長崎逝世,年僅37歲。胡岳鵬/文
1981年,教育部、團中央聯合召開紀念楊賢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大會,給予楊賢江高度評價,確定了楊賢江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國教育史上的光輝地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
1984年成立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會、楊賢江教育基金會。陸續編輯出版了《楊賢江紀念集》、《楊賢江傳記》、《楊賢江教育文集》、《楊賢江教育思想研究》等一批著作。1995年出版《楊賢江全集》。2005年4月11日,楊賢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在慈谿市舉行。同時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紀念楊賢江誕辰110周年叢書》。
教育思想
楊賢江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築,它同經濟基礎有依存關係;教育既受生產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約,又對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變革起促進作用;教育由於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並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展起來;教育的「本質」,是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為全社會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教育成為剝削階級統治的工具,所實施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脫離。他批判了「神聖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等觀點,並駁斥了 「教育萬能說」、「教育救國論」和「先教育後革命論」。他認為要變革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進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應當作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勝利之後,教育便應當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楊賢江還很關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學習、健康各個方面的成長。他主張對青年應進行「全人生的指導」,而關鍵則在於使青年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主要著作
主要教育專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這是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編寫的教育著作。楊賢江認為教育是上層建築,它同經濟基礎有依存關係;教育既受生產方式也受政治制度所制約,又對經濟的發展、政治的變革起促進作用;教育由於社會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並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發展起來;教育的「本質」,是與生產勞動密切結合,為全社會所共享的;但是,到了階級社會,教育成為剝削階級統治的工具,所實施的教育同生產勞動相脫離他批判了「神聖說」「教育清高說」「教育中正說」和「教育獨立說」等觀點,並駁斥了「教育萬能說」、「教育救國論」和「先教育後革命論」。他認為要變革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只有進行革命在革命中,教育應當作為革命武器之一;革命勝利之後,教育便應當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楊賢江還很關心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格以及學習、健康各個方面的成長。他主張對青年應進行「全人生的指導」,而關鍵則在於使青年們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楊賢江,慈谿地名網,公元1895年-1931年
- ↑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百度 2019-7-2
- ↑ 楊賢江的青年人生觀教育思想及其啟示論文.doc ,淘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