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 第三卷百病主治
本草綱目[1](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地、形態、採集、炮製 、方劑配伍等,並載附方 10000 余。 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目錄
第三卷 百病主治
諸風\痙風\項強\癲癇\卒厥\傷寒\熱病\瘟疫\暑\濕\火熱\諸氣\痰飲\脾胃\吞酸嘈雜\噎膈\反胃\嘔吐\呃逆\霍亂\泄瀉\痢\瘧\心下痞滿\脹滿\諸腫\黃疸\腳氣\痿\轉筋\喘逆\咳嗽\肺痿肺癰\虛損\寒熱\吐血衄血\齒衄\咳血\諸汗\健忘\驚悸\煩躁\不眠\多眠\消渴\遺精夢泄\赤白濁\癃淋\溲數遺尿\小便血\陰痿\強中\囊癢\大便燥結\脫肛\痔漏\下血\瘀血\諸蟲\腸鳴\心腹痛\脅痛\腰痛\疝㿉\痛風\頭痛\眩暈\眼目\耳\面\鼻\唇\口舌\咽喉\音聲\牙齒\鬚髮\狐臭\丹毒\風瘙疹痱\癧瘍\癜風\癭瘤疣痣\瘰癧\癰疽\諸瘡上\諸瘡下\外傷諸瘡\跌仆折傷\諸蟲傷\諸物哽噎\婦人經水\帶下\崩中漏下\胎前\難產\產後\陰病\小兒初生諸病\驚癇\痘瘡\小兒驚癇
書籍簡介
《本草綱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2]早二百年。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其有關資料曾被達爾文所引。用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3]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蘄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 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蘄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着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讚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準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
李時珍對人類的貢獻是偉大的,因此深受後世人的尊敬,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藥學家,《明史》、《白茅堂集》都為他寫下了傳記。清光緒年間在李時珍墓立碑紀念。解放後,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時珍紀念館,整個紀念館占地面積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紀念展覽、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五大部分組成,鄧小平於1987年7月8日親筆題寫的館名。1956年科學家郭沫若以題詞作紀念,寫道:「醫中之聖,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採,曾費三十年之殫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
醫史文獻
五十二病方 | 靈樞經 | 素問 |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傷寒論 | 金匱要略 | 針灸甲乙經 |
脈經 | 肘後備急方 | 劉涓子鬼遺方 | 雷公炮炙論 | 神農本草經集注 |
黃帝內經太素 | 諸病源候論 | 備急千金要方 | 新修本草 | 千金翼方 |
本草拾遺 | 食療本草 | 外台秘要方 | 食醫心鑒 | 海藥本草 |
太平聖惠方 |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聖濟總錄 | 本草衍義 |
聖濟經 | 小兒藥證直訣 | 傷寒明理論 | 幼幼新書 | 宣明論方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儒門事親 | 婦人大全良方 | 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 脾胃論 |
仁齋直指方 | 外科精要 | 洗冤錄 | 蘭室秘藏 | 秘傳眼科龍木論 |
湯液本草 | 瑞竹堂經驗方 | 飲膳正要 | 世醫得效方 | 十四經發揮 |
格致餘論 | 局方發揮 | 回回藥方 | 丹溪心法 | 普濟方 |
救荒本草 | 本草品匯精要 | 名醫類案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學綱目 |
本草綱目 | 萬密齋醫學全書 | 赤水玄珠 | 萬病回春 | 針灸大成 |
證治準繩 | 壽世保元 | 外科正宗 | 醫貫 | 濟陰綱目 |
景岳全書 | 類經 | 霉瘡秘錄 | 溫疫論 | 審視瑤函 |
醫方集解 | 湯頭歌訣 | 外科證治全生集 | 醫宗金鑒 | 臨證指南醫案 |
幼幼集成 | 喉科指掌 | 串雅內編 | 串雅外編 | 徐靈胎醫學全書 |
本草綱目拾遺 | 續名醫類案 | 竹林寺女科 | 溫病條辨 | 瘍科心得集 |
傅青主女科 | 醫林改錯 | 驗方新編 | 植物名實圖考 | 理瀹駢文 |
血症論 | 重樓玉鑰 | 新針灸學 | 黃帝 | 神農 |
岐伯 | 醫和 | 扁鵲 | 淳于意 | 張仲景 |
華佗 | 王叔和 | 皇甫謐 | 葛洪 | 雷NFDC4 |
陶弘景 | 徐之才 | 巢元方 | 楊上善 | 孫思邈 |
王燾 | 陳藏器 | 鑒真 | 王冰 | 龐安時 |
錢乙 | 唐慎微 | 寇宗奭 | 成無己 | 許叔微 |
劉昉 | 陳言 | 張元素 | 宋慈 | 陳自明 |
李迅 | 劉完素 | 張子和 | 李杲 | 楊士瀛 |
羅天益 | 齊德之 | 危亦林 | 朱震亨 | 忽思慧 |
王好古 | 倪維德 | 滑壽 | 汪機 | 薛己 |
萬全 | 高武 | 徐春甫 | 李時珍 | 楊繼洲 |
孫一奎 | 方有執 | 龔廷賢 | 王肯堂 | 吳昆 |
陳實功 | 張景岳 | 喻昌 | 吳有性 | 傅仁宇 |
趙獻可 | 傅山 | 汪昂 | 張璐 | 葉桂 |
尤在涇 | 薛雪 | 王洪緒 | 吳謙 | 徐大椿 |
趙學敏 | 鄭梅澗 | 陳修園 | 吳瑭 | 王清任 |
費伯雄 | 王旭高 | 吳尚先 | 王士雄 | 藥王 |
醫聖 | 疾醫 | 瘍醫 | 食醫 | 太醫 |
醫博士 | 針博士 | 按摩博士 | 咒禁博士 | 太醫署 |
太醫局 | 太醫院 | 尚藥局 | 御藥院 | 和劑局 |
惠民局 | 十三科 | 大方脈 | 雜醫科 | 小方脈 |
風科 | 產科 | 眼科 | 口齒科 | 咽喉科 |
正骨科 | 金瘡腫科 | 針灸科 | 祝由科 | 禁科 |
金元四家 | 溫病學派 | 砭石 | 刺禁 | 灸禁 |
本草 | 醫經 | 診籍 | 明堂圖 | 麻沸散 |
五石散 | 寒食散 | 人痘接種術 | 厘 | 分 |
錢 | 兩 | 斤 | 合 | 升 |
寸 | 尺 | 炮炙 | 修事 | NFDC5咀 |
煉丹術 | 煮散 | 平旦服 | 七方 | 大方 |
小方 | 緩方 | 急方 | 奇方 | 偶方 |
重方 | 十劑 | 宣劑 | 通劑 | 補劑 |
泄劑 | 輕劑 | 重劑 | 滑劑 | 澀劑 |
燥劑 | 濕劑 | 八陣 | 補陣 | 和陣 |
攻陣 | 散陣 | 寒陣 | 熱陣 | 固陣 |
因陣 | 八法 | 汗法 | 吐法 | 下法 |
和法 | 溫法 | 清法 | 消法 | 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