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丹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丹毒(erysipelas)俗稱「流火」,是一種累及真皮淺層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為A組β溶血性鏈球菌。誘發因素為手術傷口或鼻孔、外耳道、耳垂下方、肛門、陰莖和趾間的裂隙。皮膚的任何炎症,尤其是有皸裂或潰瘍的炎症為致病菌提供了侵入的途徑。輕度擦傷或搔抓、頭部以外損傷、不清潔的臍帶結紮、預防接種和慢性小腿潰瘍均可能導致此病。致病菌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復發。

醫學信息

別 稱 英文名稱 就診科室
流火 erysipelas 皮膚科,中醫科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面部 四肢 皮膚或黏膜擦傷,外傷等 大片猩紅色斑狀,發熱等

病因

  1. 是由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侵入而致,其誘發因素主要有皮膚或黏膜擦傷或其他輕微外傷,
  2. 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繼發於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齒感染病灶,足癬,小腿潰瘍,瘙癢性皮膚病,接種,放射性損傷及皮膚皸裂或輕微摩擦,搔抓及輕微外傷均可誘發,尤以不清潔的傷口更易感染,有些傷口可小至不易被發現,如面部丹毒可由鼻腔內被抓破的小傷口引起,復發性丹毒系由於細菌潛伏於淋巴管內,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即可復發。

[1]

症狀

  1. 發病前常有活動期足癬,鼻,口腔內感染病灶及皮膚外傷史,皮損出現前常有惡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嬰兒有時可發生驚厥,潛伏期一般為2~5天。
  2. 皮疹初起為紅腫發硬的斑片,後迅速向周圍蔓延而成為大片猩紅色斑狀損害,表面緊張灼熱有光澤,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後皮損向外擴延,中央紅色消退為棕黃色並有輕微脫屑,觸痛明顯,皮損部出現含有漿液或膿性分泌物的水皰或大皰時稱水皰或大皰性丹毒,
  3. 症狀極嚴重時患部可以迅速發生壞疽成為壞疽性丹毒,此情況多見於新生兒,多由臍部或生殖器部開始,後迅速擴延,病情兇險,易引起敗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2]

檢查

  1. 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或中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鏈球菌溶血素增多。
  2. 組織病理:真皮高度水腫,毛細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結締組織腫脹,中、小動脈內皮細胞腫脹。管腔為纖維蛋白栓塞,真皮及擴張的淋巴管中有瀰漫的炎性細胞浸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有時可見鏈球菌,水腫劇烈者可見表皮內水腫或大皰。

治療

  1. 全身治療:原則為除去誘發因素,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全身症狀嚴重者應給予必要的支持療法。應適當休息和加強營養。
  2. 局部治療:抬高患肢。局部可用50%硫酸鎂濕熱敷。對下肢丹毒,如有足癬,應同時積極治療。丹毒一般不化膿,不需要切開引流。如患面部丹毒,應尋找鼻腔、口腔及耳部等處有無感染灶,並給予相應處理。
  3. 中醫藥治療:可選用黃連解毒湯、普濟消毒飲、五味消毒飲等加減。
  4. 抗生素治療:以青黴素較好。每日800萬——l200萬u,靜脈滴注;或紅黴素每日1——1.5g,靜脈滴注;阿奇黴素0.5g,每日1次靜滴;或司帕沙星0.2——0.3g,每日1次;或先鋒黴素V號,每日6g,靜脈滴注;或其他頭孢菌素。一般用藥需要持續2周左右。皮損消退後再繼續用藥l周,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3]

預防

  1. 要先從飲食上調理,丹毒的發生一部分也是由於上火嚴重造成的,那麼平時飲食就要以清淡為主了,不要吃容易上火的東西,比如羊肉,辣椒,海鮮水產之類的,那些都是可以引發丹毒的誘因。
  2. 注意個人的衛生習慣,要勤洗澡泡腳,常換襪子,再有就是要避免經常挖鼻孔,挖鼻孔也會造成丹毒的發生。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要改善。
  3. 避免有外傷,外傷感染也會誘發丹毒的發生,也是特別重要的。
  4. 增強自身抵抗力了。比如多運動,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品,只有個人抵抗力增強了,才能避免丹毒的發生。
  5. 切忌過度疲勞,長久站立;夏季不要趟雨水;當丹毒部位皮膚出現疼、癢不適時,不可用力擠、捏;患部可用中藥,或食醋加熱浴洗,增強局部血循環。[4]

相關知識

【方歌】丹毒名多雲片形,風火濕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順逆,清火消風砭敷靈。

【注】孫真人云,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色,如丹塗之狀,其大如掌,甚者遍身,有癢有痛,而無定處。丹名雖多,其理則一也。形如雞冠,名雞冠丹;若皮澀起如麻豆粒者,名茱萸丹;亦有水丹,遍身起皰,遇水濕搏之,透露黃色,恍如有水在皮中,此雖小疾,能令人死,須當速治,不可忽也。色赤者,諸書謂之赤游丹;色白者,為水丹,小兒多生之。但有干、濕、癢、痛之殊,有夾濕、夾風、夾寒之別。諸丹總屬心火、三焦風邪而成。如色赤而干,發熱作癢,形如雲片者,即名赤游丹,屬血分有火而受風也。毒盛者,服藍葉散;毒輕者,宜導赤湯加薄荷葉、獨活服之。如初起白斑,漸透黃色,光亮脹墜,破流黃水,濕爛多痛者,名水丹,又名風丹。多生腿膝,屬脾肺有熱而夾濕也,宜防己散主之。亦有起白斑,無熱無痛,遊走不定者,由火毒未發,肌膚外受寒郁,名為冷瘼,宜服烏藥順氣散,外用姜擦。凡丹形初見,即用牛、羊精肉片貼之,甚則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葉散敷之。又方:雲薹葉研末,靛青調敷甚效。諸丹本於火邪,其勢暴速,自胸腹走於四肢者順;從四肢攻於胸腹者逆。

方劑:藍葉散

組成:藍葉(曬乾)川芎赤芍知母生地白芷川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生,各一錢)石膏(〔火段〕)梔子仁(各五分)

製法:共搗粗末,每用八錢,新汲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服。熱甚,加黃芩、元參

【方歌】藍葉散卻赤游丹,皆因血熱風邪纏,芎芍知膏生地芷,升麻柴葛杏梔甘。

又方:防己散

組成防己(三兩)朴硝(一兩)犀角(鎊)川芎黃芩黃耆川升麻(各一錢)

製法:共搗粗末,每用五錢,加竹葉三十片,新汲水二鍾,煎八分服。

【方歌】防己丹毒始白斑,漸黃亮痛濕熱原,朴硝犀角芎芩共,耆與升麻竹葉煎。

又方:烏藥順氣散

組成:烏藥橘紅(各二錢)枳殼(麩炒)白芷桔梗防風僵蠶(炒)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服。

【方歌】烏藥順氣枳橘紅,芷桔風僵獨草芎,冷瘼遊行無熱痛,因毒未發受寒風。

又方:導赤湯(見口部口糜)

組方柏葉散(見腰部纏腰火丹)[5]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