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工字型大厦

工字型大厦
图片来自divinehere

工字型大厦H block),又称H型大厦,是香港公共房屋大厦的一种,并在1970年代后期开始兴建,主要用作出租公屋用途。

目录

说明

工字型大厦于1976年发表,横切面呈“H”字型;楼高26至28层,而升降机大堂设于大厦正中,即“工”字的中间的一笔。大厦设三部升降机,三部各服务不同的层数,多数安排为除1楼及顶层外每三层一停(但部份已更换升降机的屋邨,会在1楼加开层站;至于顶楼因升降机机房结构所限,不会加开层站,但会在下一层安排多一台升降机可达)。两条楼梯设于升降机后,楼梯为重叠设计(铰剪楼梯),两楼梯交错设于同一位置。此外大厦亦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厦、露台相连式大厦及双塔式大厦设计的优点。

图为一工字型大厦标准7人单位的平面图,单位内除了厕所厨房露台外,并没有固定的间隔,居民可按需要自行间隔。露台与大厅间有一百叶玻璃窗相隔,令露台位置的光线可照入大厅。虽然称为露台,实际上并非露天,而是骑楼,该位置居民多用作挂衣服、安放洗衣机的地方。

工字型大厦的单位面积一般比较大,最大的工字型大厦单位建筑面积达 93.9平方米,位于沙田博康邨博文楼及博安楼2楼。是香港公型屋邨中拥有最多大型单位的大厦型号之一。

由于早年采用三相电,不少居民乘著法律漏洞安装旧式热水炉,导致接连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因此当局修例增设气体热水炉通风口,因此1984年起入伙的工字型大厦,细部设计均与早年入伙的稍有差异(热水炉通风口改为装于厕所窗下的空位;而之前建成的则将通风口延伸出厕所窗外)。

此型号大厦优点是通风良好,尤其是其细房(即是类似双工字型的01,08,09,22,23,30室之类的单位)三面环窗,且窗户面积颇大,夏天大多打开大门及窗户而较少使用冷气,而其他类型单位通风亦都较其他型号大厦(包括双塔式)为佳;第二是光线充足;第三是让建筑师能够弹性修改楼宇的不同组合,以按照地盘的地势和公屋的大厦分布,使公共屋邨的编排更多变化。亦包括之前各种设计的结构优点,并而能够采用最新的建筑方法[1][2];第四是每层单位的住户分组成聚居,并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使邻居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每位住户的居住较为清静,并不受外来的影响。

全港首座标准单座工字型公屋大厦为落成在1979年的柴湾环翠邨怡翠楼,而全港首座标准双工字型公屋大厦为同落成在1979年的黄大仙彩云邨观日、伴月楼;最后一座于徙置区范围加建的是落成在1986年的葵涌石篱邨石逸楼;经历9年时间,于1988年落成的元朗朗屏邨凤屏、鹊屏楼成为全港最后一座标准型双工字型,不过当时Y型公屋大厦已经相当普遍了。

类型

工字型大厦可分为单座工字型(single-H block)、双连座工字型(Double-H block)及三连座工字型(triple-H block)三种;三种工字型大厦均以单座工字型为基本,单位的设计亦颇为统一。

单座工字型的最大特色是设有可供11人住户入住的B型单位,而这种楼宇只在沙田区的秦石邨、黄大仙区的东头邨黄大仙下(二)邨彩云邨、葵青区的长康邨、东区的环翠邨,以及元朗区的水边围邨出现。

双连座工字型即由2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分为高座及低座,即两座相连的工字型有一座会较高,而标准双工字型大厦的楼高约为26至28层。大部份屋邨会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楼;小部份则会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云邨的其中首座双工字型的高座名为观日楼,而低座名为伴月楼。双工字型高座与低座相连位置是垃圾房,供两座共同使用,因此两座大厦实际上互通,但垃圾房门会锁上,只供清洁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换升降机时,部份屋邨会暂时开放相关通道供受影响居民使用)。

三连座工字型即由3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由两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连而成,大厦可以因应屋邨规划以品字型方式相连或向外相连。但是,此类大厦并没有第三代设计。

经特别设计的工字型属于单向走廊,布局类似后期出现的相连长型大厦,此类大厦走廊为单向式,以及大厦层数较矮,只有约13-15层,但同层的单位数目较多,且使用另一款单位设计,普遍单位面积较大,不少单位更设原装梗房。该类大厦只在大窝口邨禾𪨶邨出现。

大厦设计

工字型大厦可大致分作三代设计,因此单位及外型的设计亦有所不同。

而第一、二代设计的大厦因机房位置限制而升降机不能到达顶层(即低座的26楼、高座的28楼),受影响的升降机将于下一层加设一层站,方便顶层住客。上述安排已在东头邨贵、振两座大厦率先实行。至于东头邨隆亨邨及第三代大厦的机房位置较高,升降机可以到达顶层。

消防泵房绝大多数设于14楼。

另外,部份大厦的其中一条楼梯不能直接由楼上通往地下(但会在二楼加设平台连接另一条楼梯通往地下)。

第一代

第一代工字型大厦的每边翼尾设有8人单位及5人单位各一,厨房及厕所设于大厦最末端。

第二代

第二代工字型大厦则重新设计成更实用的7人及9人单位;将8人单位的长走廊缩短,而单位的厨厕及露台的大小亦缩小并改设于大门附近,以腾出更多空间作分间房间之用。

第三代

第三代工字型大厦的设计与第二代相似,唯于厕所设有煤气热水炉通风口,而7人单位浴室通风窗的面积亦缩小(只限于个别大厦)。

现况

所有工字型大厦已升格为甲级保安系统,如24小时护卫当值、闭路电视监察、大厦入口附有密码锁、电闸及对讲机装设大闸。房委会已将部份工字型大厦住宅单位通过租者置其屋计划出售[3],亦计划为工字型大厦加设冷气机去水喉,减少冷气机滴水的情况[4]

工字型大厦落成时对消防要求并不是太严格,因此房屋署已展开更换防火木门计划,逐步为所有工字型大厦单位更换防火木门。然而,根据房署的更换木门计划,工字型大厦每层有四个单位的木门不会更换,因此有居民感到不满[5]

参考文献

  1.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员会工作报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6年: 第14页. 
  2.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H_block的引用提供文字
  3. 房委会 租置屋邨资料资料
  4. 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 为租住公屋大厦装设冷气机冷凝水去水管
  5. 香港房屋委员会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议事备忘录---与关注团体举行会议的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