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
小白菜(學名:Brassica rapa chinensis,異名Brassica campestris chinensis或Brassica chinensis)是一種原產東亞的蔬菜,俗稱青菜(中國東北地區至華南地區)、油白菜等[1],與大白菜(結球白菜)是近親,同屬蕓薹一種,和西方的圓白菜也較近,是屬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蕓薹屬(Brassica)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在香港在九十年代以前說到白菜專指小白菜,在香港另兩種可以叫白菜的蔬菜,圓白菜是叫椰菜,大白菜叫黃芽白。
在英語中,小白菜按粵語「白菜」發音譯作bok choy(或pak/buk choi),而大白菜則是Chinese Cabbage或napa cabbage。
目錄
形態特徵
一二年生草本。植株一般比較矮小,莖短縮。葉面無茸毛,葉片淺綠、深綠或墨綠色,呈匙、圓、卵或長橢圓形等,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和波狀,少數有缺刻;扁寬或圓窄的葉柄很明顯,兩側多沒有葉翼;苔莖葉多數為卵形,沒有葉柄,基部成耳狀抱莖。總狀花序,黃色花。長角果成熟時開裂。球形種子,紅棕色或紫褐色。
歷史由來
白菜原產中國。在西安新石器時代半坡遺址中出土的一個陶罐里有白菜籽,有六千多年的歷史,依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它要比除稻穀外其他原產中國的糧食作物古遠。白菜古時稱「菘」,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栽培,最早得名於漢代。南北朝時是中國南方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唐代出現了白菘、紫菘和牛肚菘等不同的品種。宋代陸佃的《埤雅》中說:「菘性凌冬不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而本草以為耐霜雪也」。元朝時民間開始稱其為「白菜」。明朝中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菘性凌冬晚凋,四時常見,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之白菜,其色清白。」《本草綱目》記載了一些白菜的藥用價值。
明代以前白菜主要在長江下游太湖地區栽培,明清時期不結球白菜(小白菜)在北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在浙江地區培育成功結球白菜(大白菜)。十八世紀中葉(康乾盛世)在北方,大白菜取代了小白菜,且產量超過南方。華北、山東出產的大白菜開始沿京杭大運河銷往江浙以至華南。魯迅在《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說:「大概是物以希(稀)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
小白菜不像大白菜那樣菜葉緊緊包裹在一起,而是由光滑深綠色的葉子形成一個像芥菜和芹菜一樣的一束。小白菜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很常見。
北方小白菜為春季里收割的白菜品種,無油性。南方小白菜(或青菜)為北方人所稱的油菜。
英文中pakchoi(bok choy)因來自粵語「白菜」,所以指的是北方人所稱的油菜。
分別種類
市場上常見的小白菜有:
文化探索
- 唐朝詩人韓愈[可疑 ]:「晚菘細切肥牛肚,新筍初嘗嫩馬蹄[2]」
- 宋朝詞人蘇東坡 《雨後行菜圃》:「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
- 《津門竹枝詞》:「芽韭交春色半黃,錦衣橋畔價偏昂,三冬利賴資何物,白菜甘菘是窖藏」
- 關於白菜的民間諺語有:
- 香港歌手林子祥的《分分鐘需要你》一句「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是貧窮生活的鮮活反映
小白菜相較大白菜尺寸小巧,葉面光滑,故給人以圓潤美麗的印象。民間故事《楊乃武與小白菜》中,貌美的女主人公的綽號為「小白菜」。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白玉翡翠雕刻的翠玉白菜。河北民歌《小白菜》[3]描寫一個親生母親去世後受到繼母虐待的小姑娘的遭遇,其旋律優美,被歌劇《白毛女》引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小白菜食譜、作法共342個 全球最大料理網站- Cookpad
- 小白菜/小白菜含C量比櫻桃還多 - 聰明飲食 元氣網
- 小白菜 認識植物
- 【小白菜】的功效與作用_【小白菜】的營養價值 食材百科_美食傑
- 鈣是大白菜2倍!營養密度超高的小白菜這樣挑 早安健康
- 食品營養成份資料庫- 小白菜平均值 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
- 小白菜農藥殘留多?譚敦慈教正確清洗蔬果 幸福熟齡
- 小白菜營養– QNO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