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xūn 廣東話:hyun1,音同「熏」)是種吹奏樂器,中國民族樂器古老樂器,作為一種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史記》稱塤樂是「德者之音」[1]。起源可能是先民用於模仿鳥獸叫聲以誘捕獵物,並隨着文化的進步而發展為樂器。

塤的大小、顏色、紋飾、音域各異,部分塤的形狀與陶笛類似,但沒有陶笛的哨口,演奏者可轉動塤以改變音調。

塤是土質樂器典範,音樂感染力極為強烈,即便只有幾個樂句、五六個音符也足以讓人腸為動、淚奔不止。塤聲來自史前,攜着土壤的氣息,帶着秋風的味道,濁而喧喧然,數千年來在灼灼的日光或皎潔的月光之下,洞穿人們的魂靈。它的音色幽深、悲戚、哀婉、綿綿不絕,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塤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塤和塤的演奏一種神聖、高貴的精神氣質。聞塤音,仿佛是在瞬間掏空了心肺的胸腔中旋轉迴蕩,天地之間,一切成空,只剩聽者的一縷幽魂,隨着這嗚咽之聲蕩漾。

目錄

歷史

河姆渡遺址仰韶遺址出土被認為最原始的陶塤均只有吹孔,而無音孔。文獻記載,夏代的塤有3個音孔,可吹出4聲音列。商代的塤有陶製、石制和骨制,多數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的塤可有5個音孔,多數為平底卵形[2]。秦、漢以後,塤主要用於歷代宮廷雅樂。現代的塤增加到了8至11個音孔。

製作

取純淨、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將粘土加清,反覆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

文化

黃河泥塤同時又是黃河文化符號、載體,它演奏的是抑揚頓挫波瀾壯闊的黃河音樂,傳播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黃河泥塤演奏出來的音樂原始古樸、渾厚悠遠、深沉蒼涼、大氣凝重,黃河泥塤演奏的樂曲韻味裊裊,直抵人心,獵人魂魄,耐人尋味,回味無窮,給人以歷史滄桑、人生厚重、意猶未盡、豐富多彩的美感。


黃河泥塤是用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縣黃河岸邊的黃河泥精心製作的優秀民族樂器、高級工藝品。黃河泥塤選材自黃河邊的膠泥,母親河水滋養的黃河泥品質細膩、柔滑、粘連、雜質少、可塑性強而又不過於軟塌。做出來的塤,造型各異、音準規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色澤自然、古樸淡雅、手感溫潤細膩,散發着黃河泥獨特的幽幽遠古氣息。再配以精美典雅的繪畫、古樸的文字,精心燒制後再塗漆上色,使黃河泥塤顯得更加可人。精心燒制的黃河泥塤輕巧堅固,精緻脫俗,集工藝品、民族樂器、旅遊商品玩具、紀念品於一體,凝聚着厚重大氣、深沉悠遠的黃河文化氣息。

2013年5月,在焦作市武陟縣榮獲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稱號的過程中,黃河泥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黃河文化傳播的載體,是黃河文化傳播的橋樑。未經精雕細刻和包裝的黃河泥塤在2015年10月中旬在加拿大舉行的中加文化節上初露頭角,即榮獲銀獎。

視頻

塤 相關視頻

老藝人古塤演奏《女兒情》透着濃濃蒼涼感
博物奇妙夜:藝術家石窟吹塤 不愧是音樂家太好聽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