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
五女山[1]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系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為名。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蹟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五女山已經成為遼寧省東部著名的的旅遊景觀,是桓仁縣的旅遊業龍頭。當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遺產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這裡尋幽訪古。
目錄
簡介
中國歷史名山--五女山 五女山位於本溪市桓仁縣城東北8公里的渾江西北岸。山體呈長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這裡是高句麗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敗於宮廷之爭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麗第一王城,史稱紇升骨城。明永樂22年(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領李滿柱率軍挺進遼寧,便駐紮於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滿族文明的發祥和啟運之地。
年代最早的遺物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器,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山上生活。發現的遺物還有戰國晚期的石劍、石鑿、陶壺以及一些遼金時期的生活、生產工具和兵器。
1996年,五女山山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2年五女山景區被評為AAAA級景區。2004年五女山山城榮登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五女山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
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畫,春夏之際,山上千枝競秀,萬花香,蜂蝶紛飛,鳶聲婉轉;山下渾水庫碧波萬頃,舟船穿梭。深秋時節,松蒼,楓林似火,層林盡染,萬紫千紅;寒冬時節,銀裝素裹,群山如銀蛇飛舞,似玉龍奔騰。
公元3年,高句麗王朝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類利把都城遷到了集安。公元427年,高句麗王朝遷都平壤。公元668年被滅亡之後,一部分人遷入內地今河南一帶,與漢族融合,還有一部分人投奔突厥、靺鞨和新羅。因此,高句麗王朝的政權在此經歷了整整40年的時間,先後有兩代國王在這執掌政權,發號施令。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北側,"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以得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女山被稱為東方第一衛城。提到衛城,大家會想起雅典衛城和邁錫尼衛城。五女山同樣具備衛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廟、宮殿、糧倉、兵營、水源和海拔高度相對200米高的城牆,因此,五女山山城被譽為東方第一衛城。
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築遺址長16.4米,寬9.3米,深1.4米,北面藉助山城鑿出土壁,另三面砌有石牆,底部是一片較為平坦的岩石。當年,在此放上滾木和木板,用作屯放糧食。凹坑便是兵營遺址,它們呈半地下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地窨子,主要起到一個冬暖夏涼的作用。裡面這個摺尺形的建築便是火炕,裡面分別設有2至3個煙道,上鋪石板,石板上抹泥,形成炕面。炕內設火灶,土塄上設有煙囪。前些年,考古專家在此發現了大量陶器、鐵器等遺物,其中多見兵器,還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甲衣,由此可以判斷,這裡應是當時的兵營,是山城衛戍部隊的駐地。
"霜重險峰紫,葉落滿坡紅;松抱一線月,雲繞五女城。"這是原遼寧省副省長林聲為五女山寫的一首詩。如果您春季到五女山,會發現山上生有大片的山野菜;夏季您可以看到天女木蘭花;秋季,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如火如荼;冬季,整座山峰銀裝素裹,整個世界仿佛被淡化了,到處白茫茫一片。五女山四季皆景,處處為史,願大家游五女山能有一份收穫。
山城名稱
名字由來
五女山之名,不見於正史,只聞於傳說。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是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懷仁縣鄉土志》(光緒三年(一八七七年)始建懷仁縣。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年)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改桓仁縣,以古桓州得名),該志在《地理類·山脈》中記載:"五女山,在縣城之北,形如石屏,屹立佟佳江岸,相傳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其後宣統元年出版的《懷仁縣誌》、民國19年出版的《懷仁縣誌》均沿襲此說。但也有史料中記載:"相傳唐朝有五女屯兵其上。"
清光緒初年,建縣前後,又被稱為五龍山。《懷仁縣鄉土志》在五女山上玉皇觀的條目中記載:上有玉皇觀,廊房三間,二老道住持其中,每逢旱乾水溢,祈之則靈應,固又名五龍山"。宣統元年版《懷仁縣誌》在五女山條目上記載"上有玉皇觀,附祀龍神,水旱祈之則應,又名曰五龍山。丙戌(光緒十二年)秋大水,頗著靈異,縣令金作塤移奉入城,建立龍王廟列入祀典。"與前志所記大同小異。其後,民國19年版《懷仁縣誌》也都記載了五龍山之名。可見五龍山之名是源於五女山上玉皇觀里祔祀有龍王,當遭受水旱災害時,官民向龍神祈禱有應驗,因而根據五女山的名稱又名五龍山。五龍山之名傳播範圍較小,僅限於縣內,流傳時間也短,至1945"光復"前後,既不復聞。
東北淪陷初期,五女山又被縣內一些文人雅士稱之為五餘山。民國26年(偽滿康德四年,公元1937年)出版的《桓仁縣誌·藝文志》中記載:清末舉人袁澍滋(曾任天津道尹),東北淪陷後返鄉回桓仁,為《桓仁縣誌》寫了一篇《游五女山記》,遊記中稱五女山:"俗曰五餘山,又曰五龍山。"《桓仁縣誌·藝文志》中還有他以五餘山為題目的兩首詩,一為《登五餘山用李青蓮原韻》;一為《登五餘山·七律二首》。此外《藝文志》中,還有東北淪陷初期的桓仁著名鄉紳,曾任桓仁縣教養工廠廠長金祝庚(字聚亭)所寫的一首五女山七律詩,題目也是五餘山。五女山為何稱五餘山?研究袁澍滋的《游五餘山記》可得梗概。《遊記》中有"江漢朝宗于海"、"五嶽歸來不看山"之句。他在分析桓仁山水時寫道:"河流分派多道,勢必以佟佳江為歸宿;而江水自通話北來,環流如曲腸,瀠洄於縣城之北,匝繞最高峰之三面,厥峰維何?曰五餘山也,山勢雄壯,盤踞渾江之北岸,崇高矗立,頂平如觀音大士冠"。這段文字闡述他認為全國著名的五嶽之餘,就是此山。因此稱此山為五餘山。五餘山之名,大有可能是袁澍滋所發起,但從未被人民大眾所接受,其傳播範圍更小,流傳的時序也更短。
高句麗
高句麗,一個曾稱雄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存世長達705年的中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其肇端就在遼東山區的桓仁縣。7月1日,作為高句麗王城之一,桓仁五女山山城與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遺蹟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桓仁縣城遠望可以看到8.5公里以外、山頂平坦、狀若坦克的五女山。沿着迴旋曲折的公路驅車至山下,就來到了兩千年前高句麗時代的山城遺址。山城主要占據山頂平台和東部山坡,山城主峰海拔821米,西、北、南面是一二百米高的懸崖峭壁。石砌牆垣修築在東面和東南面較為平緩的半山坡上。
"十八盤"是高句麗時期進出山城的主要道路,沿山谷曲折盤旋。路寬1-1.5米,全長938米,土質路面,外緣砌築石護坡。如今新修了上山的石階路和欄杆,但為了體會當年高句麗人的艱辛,也為了省點力氣,來這裡的遊客多願意走走"十八盤"古道。
五女山山城共設三座門,分別在東牆、南牆和山頂西部。"十八盤"直通的西門寬約3米,兩側砌築石牆,門略內凹,呈瓮門之勢。現存門階、門樞礎石、門衛室等遺蹟。
通過西門登上山城,只見山城利用險峻的山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禦體系,充分顯示了王城霸氣。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300-500米,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可分山上、山下兩部分,現存城牆、城門、馬道、大型建築基址、居住建築群址、蓄水池、瞭望台、哨所等。
歷史
考古工作者在這座山城裡發掘了多處高句麗遺蹟,其中一號大型建築基址長13.5米,寬5米,原有七塊礎石,保存六塊礎石和一個柱坑,表明應為六開間建築;出土了高句麗早期豎耳陶罐等典型器物。從建築規模和等級來看,推測為王宮遺址。而居住建築群址則由20多座房址組成,分布密集,均為半地穴建築,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內設摺尺形火炕。出土遺物以鐵鏃、甲片居多,推測為兵營遺址。更為珍貴的是,山城裡還出土了一副鐵製腳鐐,這是中國已發現的高句麗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五女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高句麗始祖朱蒙所建。此城三門,城牆底寬上窄,外高6-8米,內高1-2米,頂寬3米,青黑色的扁石砌成。城內建有宮殿、糧庫、衛兵住所及水源,據專家考證,為典型的東方第一衛城。
據史料載,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餘王子朱蒙逃至此山,(當時屬玄菟郡高句麗縣所轄),修建城廓,建立高句麗國,此山為高句麗開國都城。據專家考證,"紇升骨城"應為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的下古城遺址,而五女山山城則為其山城。從這裡開始,高句麗政權逐步擴大了活動領域,創造了高句麗文化,為華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孫,釋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領李滿住居於此山城的南麓瓮村。自此,五女山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駐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證,此山城在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駐兵或有部族聚居。 據書載和口傳,山上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60餘處。原建有玉皇觀,殿三楹,廟前鑿一方井,7米多長,3米多寬,深1米多,名叫"天池",終年不涸,清洌可飲。出上發現古軍營遺址和存放盔的頭像,額頭高聳,眼鼻口下頦非常勻稱,遊人看後無不景仰。
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將王城由五女山山城遷到"國內城"(吉林省集安市),但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之地仍然倍受重視。此後數百年,山城不斷續建,一直是高句麗重鎮和交通要衝。在高句麗時期,這座山城從未被敵人攻占。
公元427年,高句麗國遷都朝鮮平壤,建大城山城,在大同江北岸的山坡上。公元6世紀初,隋王朝統一南方,國力大增。高句麗王率兵劫掠遼西,自此隋唐兩代與高句麗常年戰爭不斷。
公元645年,唐兵渡遼水,收回遼東土地。
公元668年,唐兵攻克平壤,高句麗王國覆滅。經28代王,
歷705年,高句麗吞吐日月,闢土立疆,卻始終未能進入錦繡天國的中原。隨稱雄東北亞,卻極不情願地遭遇了世界為之矚目的大唐王朝。數百年風雨,無可奈何花落去,只剩下一水渾江,依舊浩蕩東流。
文化
瞭望台突兀高聳,壁立千仞,是五女山山城的制高點,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俗稱"點將台"。從這裡俯瞰山下的遼寧省最大的桓仁水庫,景色十分壯美。
要在山城維持生活,水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五女山山頂的水源地有兩處:一處位于山城中部偏西側,一石砌長方形水池名為"天池",長12米、寬5米、最深處2米,常年積水,是山城最重要的水源。池旁有一小井,池水經過濾進入井中,供人們取用。另一處叫"飲馬灣",是天然泉眼,位于山城東側,終年不枯,但水量較少。
著名高句麗專家、通化師範學院耿鐵華教授分析,五女山山城地理位置險峻,交通不便,生活環境惡劣,日常高句麗王公貴族是很難把這裡作為棲身之地的,只能在戰亂時做為避難所。而從山頂空間、生活條件和建築遺址等分析,日常在山上幾十人戍守還勉強維持,最多也只能供百餘人生活。
有關專家同時指出,五女山山城繼承了中國北方先民構築山城的傳統,在城址選擇、城區布局、牆體砌築方法以及石料加工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創新,形成了一種十分獨特的山城建築形式,在中國古代城建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除了豐富的高句麗遺蹟外,五女山自然景觀神奇秀美,有月牙關、飛來峰、一線天、楓林坡、好漢松、五女松等。它們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五女山已經成為遼寧省東部著名的的旅遊景觀,是桓仁縣的旅遊業龍頭。當地人相信,被列入世界遺產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來這裡尋幽訪古。
五女山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系高句麗民族開國都城。相傳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為名。還傳說古時有五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迄今廟址尚存,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和遼寧省五十佳景之一。
聞名遐邇的五女山,突兀雄偉,巍峨壯觀,懸崖絕壁,險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五女山雄踞於縣城北渾江右岸,距縣城8公里,四周皆為峭壁,呈長方體,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300米,壁高200餘米。歷代曾以紇升骨城、合羅城、五龍山、五老山、郁靈山、於郎山、五餘山等名相傳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風光綺麗的五女山,蜚聲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譽。日本人菊田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論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貞二所著《東三省古蹟遺離》正篇第203頁載:"桓仁縣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傳唐朝有五女踞山為伍。山高千仞,兩峰對峙,形勢雄險。第一峰成平圓形,內圍巨石,分東西二門,為天然石城,可容萬人,"
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畫,春夏之際,山上千枝競秀,萬花香,蜂蝶紛飛,鳶聲婉轉;山下渾水庫碧波萬頃,舟船穿梭。深秋時節,松蒼,楓林似火,層林盡染,萬紫千紅;寒冬時節,銀裝素裹,群山如銀蛇飛舞,似玉龍奔騰。
古老的五女山,奇峰怪石,林海松濤,幽靜秀雅,風光旖旎,山下渾江水庫,每當夕陽西下,碧綠的湖水泛起鱗鱗細浪,映出片片絢麗彩霞,漁翁持杆回返,群鳥歸林。遊船上彩旗飛揚,遊客歌聲悠揚。
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纜車可達山頂。站在東端峰巔,遙望遼寧省最大的水庫存(34億立方米)桓龍湖,煙波浩渺,雲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鎮如一幅畫卷,盡收眼底。
風景
美景
遼寧省桓仁縣,五女山。公元前37年,高句麗王朝。我的目光在一幅巨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搜尋,往東往北,遊動的河流,起伏的山脈,歷史地圖上標註着一個很古老很神秘很熟悉的名字--高句麗王國。時間和空間確定了一個準確的坐標,坐標點幻化出高句麗的腳印。一個王朝的腳印。
夕陽掠過五女山陡峭的山岩,從山岩狹窄的縫隙間把最後一線餘暉灑在渾江湍急的江面上,跳躍起萬點碎金。沙灘上一長串尖頭牛皮靴的靴印,靴印的盡頭是逆光的夕陽下一個長長的身影。黑色的身影在江邊徘徊,浮光躍金,萬點華貴的金色灑在黑影長長的白色披風上,黑影融在太陽里。山寒水瘦,林密草豐。五女山頂峰赤裸的山岩如峭壁,峭壁環山一周,峰頂上騰起一座城堡。江霧漸起,城堡如在天上。
那壯碩的黑色人影突然伏地三叩,雙手高擎,低沉的喉嚨里發出一聲長長的嘯聲,嘯聲在山谷間迴蕩,隨着升騰的江霧攀上山頂,驚醒了岩縫間棲息的山鷹,山鷹振翅,在霧裡盤旋。黑衣漢子名叫朱蒙,是太陽神的兒子,河伯神的外孫。他站在河灘的夕陽里看着五女山,祖先在瞬間給了他一種啟示,他感謝上蒼的恩賜,由不得伏地三叩,一聲長嘯。
渾江古稱奄利大水,河谷地區狹長的土地上,樓居着沸流國,黃龍國,荇人國等幾個彈丸小國,為着簡單的生存,或爭鬥,或融合,打打殺殺,過着膽戰心驚的日子。朱蒙是夫余國的庶出王子,史料記敘其祖籍"出自北夫余"。因王族內部的權力爭鬥,智勇超群的朱蒙更因庶出而屢遭嫉妒。眾王子及重臣欲謀害其身,朱蒙迫不得已棄國南逃,另立門戶,隨身帶了精兵強將和不多的部屬。
朱蒙躲過了追殺,在五女山下遇到三位閒人。一位農夫打扮,身穿麻衣,名"再思",一位僧人打扮,穿衲衣,名"武骨",一位官吏打扮,身穿水藻衣,名"默居"。三人願輔佐朱蒙創業立國,又得上蒼恩賜,五女山天險築城,妙得天成。"凡人稟命於天,必有吉驗於地,見於地,故有天命也。"
朱蒙宣布建立高句麗國,王城築於五女山峰頂。這一年是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二十二歲,為高句麗國第一代王。
建於五女山頂的高句麗王城,被稱作"紇升骨城",自此"山城"的形勢創立了中國城池史上的先例,綿延兩千年,影響了亞洲東北部日本、朝鮮的大部分地區。
五女山怎麼看都像一隻靴子,在半山腰處突兀而起的主峰,斷壁懸崖刀削斧劈,如靴筒,靴底桀驁地伸向天空,高空俯瞰,南北兩端向東部凸出,中部內凹,一個清晰的腳印,印在遼寧恆仁的山水之間,印證了一代雄主朱蒙開闢高句麗七百年霸業的歷史足跡。腳印永遠地留在恆仁的土地上。腳印是由一座山城砌就。
五女山的城垣天作人合!一類是天然牆,利用山間陡峭的懸崖或凸起的山脊直接作為屏障,分成峭壁牆和脊牆兩種。人工牆採用石材築成,牆外壁用大石條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層疊加壘築,牆內以楔形石錯縫疊壓,與外牆犬牙交錯相互咬合,石與石之間形成巧妙的力學制約關係。
楔形石,中國城池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先例,高句麗人把自己的智慧砌在石頭縫裡。我仔細地端詳着楔形石,粗糲的石頭逾經兩千年依然故我,與此同時在中原內地的那些精美的秦磚漢瓦,卻大都化為泥土。山是石的母體,石築山城,子歸於母的懷抱,血脈相連,山在,城在。楔形石砌就的山城城垣,是五女山最重要的實物遺存,從建築學,軍事學對它進行學術分析是專家學者的業務,一個普通人眼中的的山城城垣,是城依于山的高句麗智慧。山是一座城。一座楔形石與峭壁斷岩築起的山城。朱蒙走了,帶着高句麗第一代王的霸業與雄心,五女山頂峰,留下了一個石雕的腳印。
有城必有門,城以據險,門以通達。五女山有三座城門。南門位于山城東南角,寬約2米,西側為楔形石鋪砌就的城牆垛頭。東側斷崖,下臨深谷,一條羊腸小道如攀附山岩的古藤,自山頂垂到谷底,山嵐霧氣間時隱時現,即使千軍萬馬,要想破城,只能沿小道依次而上,南門就成為一處險要關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至此非妄語,天險助人,非人力可為。東門砌於兩牆之間,僅有豁口,門已無存,依稀遺蹟,遍布苔草之間。兩門位於主峰西部,築於一條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寬上窄,兩側山崖壁立,門借山勢,天然關隘。門道寬3米,尚存有門階,樞礎石,門內左右兩個警衛室,門與崖縫隙處以楔形石封堵。三門三勢,純天然,半人工半天然,純人工,憑山拒險,在冷兵器時代,門和牆的位勢與牢固程度決定了山城的防禦能力。
冬末初春,殘雪微笑,五女山下的渾江鑲着一圈晶瑩的銀邊。山城的城垣隱在疏落的柞樹林中,城牆上的苔蘚已是斑駁的褐黃,如滄桑農夫臉上的老人癍。環山巡邏的馬道上落葉婆娑,風吹過,颯颯的響聲墜落山谷,山谷間迷濛的霧氣托住這歷史的回聲,蒼穹幽淡,一脈肅穆曠遠的意境。天地寂寂,古風悠悠,極目山下,春尚早,農人未開犁,漁人未撒網,只有八卦形的恆源縣城靜靜地臥在渾江邊上。半日踏尋山城的疲勞,斜臥蒼苔,展開一卷《高句麗史話》,得得的馬蹄聲從字裡行間跳躍到巡山的路上,漸尋漸遠,隱沒到荒寞蕭索的林中,空氣中飄着一種捉摸不定的聲息。
一座微微突起地面的土台,寂寞地盤臥在五女台頂峰的中央,殘存的六塊青石柱礎依然固執地站在兩千年前的位置上,規制與形態在向後人誇耀着自己的身份,分明是王宮的遺址。
考古的專家們從柱礎旁邊的泥土裡挖出了一些典型的高句麗豎耳陶罐,還有一些鑄有"五銖","大泉五十"字樣的銅錢,分明是西漢的貨幣,高句麗王朱蒙也花漢家的銅錢?山城無語,朱蒙帶着他的嬪妃,重臣,將士,百姓匆匆地走了,沒有答案,只留下一座空城,幾處遺址。
更能消極番風雨,殿閣樓台,宴樂歌舞,刀劍鐵衣,戰馬金斥,高句麗朱蒙雄踞五女山峰頂,倚劍四顧,想的是千秋霸業,或是一己之得,無人知曉,留下的高句麗王城遺址,倒是成為今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所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全人類數千年留在地球上的智慧結晶,一聲長嘯!
奇蹟誕生於上天的啟示,但人類文明遺留下來的只是千古智慧。是朱蒙的無意之得,還是人類的自身智慧的深刻反醒?當我第一次登上這座處於東北邊陲五女山峰頂的彈丸小城時,不知所措,但我必須感謝這座小小的山城,它不是生硬冷酷地喝斥而是明智清晰地啟蒙,帶我回到人類智慧的起點,告訴我人類文明就是這麼簡單而深邃。
當我從這起點動身踏尋整個高句麗王朝遺址之後,才有了驀然回首高山仰止對五女山的敬畏。在五女山之後,隋高句麗王朝的北遷東移,七百餘年,高句麗山城對東北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城郭建築模式產生巨大影響,兼及居室,墓葬,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諸國,紛紛效仿,其後,山城建築又傳入日本。中國歷史上的渤海,遼,金,後金政權,均有山城建築,追本溯源,皆起於遼寧恆仁的五女山。
一個文明的起點,一處已經消逝的高句麗文化的特殊見證!山谷里的風翻動書頁,析析索索,似遠似近,似有似無,如夢,如幻。山城的城牆被斜陽鋪上一層赭褐的土黃,與山崖凝為一體,山是一座城。"雲山蒼蒼,江水泱泱,五女山,天高水長。"改范仲淹句說五女山,句不為過,意猶未盡。
特色產品
山核桃是重要物產之一。山核桃屬[[胡桃科][[]山核桃屬]]植物,約有20個種,其中4個種原產中國,原產北美的有11個種,被稱為長壽果的碧根果就是其中一種。山核桃屬核桃科山核桃屬,為落葉喬木,樹皮光滑,幼樹時青褐色,老樹皮白色,裸芽、新梢、葉背面及外果皮外表均密被銹黃色腺鱗。幼年期生長緩慢,3年生以後生長加快,一般6~7年開始結果,20年以後進入盛果期,結果大小年十分明顯,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足,結果大年枝梢生長細弱,次年抽發新梢不能形成雌花而變為小年。山核桃種仁味美可食,含蛋質7.23%,含油率48%-53%,多者達69%,每百公斤堅果可榨取高級食用油及工業用油27-30公斤。果殼可制活性炭,總苞可提取單寧,木材可製作家具及軍工用。山核桃具有耐陰,對土壤酸鹼度適應強的特點,是荒山坡營造經濟林的良好樹種,還具有開花期遲,收穫期早,結果生育期不受霜冷之害,殼果體積小,耐貯運可遠銷,山核桃壽命長,一經種植,可多年收穫。
山多林密,雨量充沛,山野菜資源十分豐富,現已被人們採集食用的山野菜幾十種山野菜長期生長繁衍在深山幽谷、茫茫草原等自然環境中,有很強的生命力,且具有未受污染的優越性。人們採摘入菜,具有質地新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特點。山野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大量人體需要的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A、B1、B2、C、D、E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山野菜是在自然環境下生長發育的,不受人工栽培條件的影響和干擾,特別是沒有農藥、化肥、工業三廢和城市污水、致病微生物等病菌的污染,沒有公害。是天然的有機食品。中醫藥學家認為醫食同源、藥食同根。山野菜亦菜亦藥,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癌症有很好的療效,能預防多種疾病。這是普通栽培蔬菜無法比擬的。
旅遊信息
交通路線:
從本溪出發 ,在本溪火車站前長途客運站有直達桓仁的班車,票價25元,半小時一班車。
從桓仁出發,桓仁縣城客運站有直達五女山的班車。
開放時間:5:30~16:30;
門市票價:50元/人。
景區圖庫
參考來源
- ↑ 桓仁五女山,桓龍湖。, zol論壇,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