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维
俞大维(1897年12月2日 - 1993年7月8日),女,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预科、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
俞大维 | |
---|---|
俞大维 | |
原文名 | Yu Dawei |
出生 |
1897年 湖南长沙 |
逝世 | 1993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中国的“兵工之父” |
1929年回国任军政部参事,1933年出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陆军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兵工企业坚持生产,为中国军队提供了重要装备支撑,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兵工生产和研发体系,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的“兵工之父”。
1949年赴台湾,1954年出任台湾“国防部长”。在國防部長任內發生一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八二三砲戰等重大事件。
目录
出身顯赫
他所出身的家族,輝煌到令你難以想象,他學貫中西,能文能武。一边写八股文,一邊造原子彈,他擔任「國防部長」,為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俞氏家族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輝煌最有影響力的家族,究竟有多輝煌呢?
外曾祖父曾國藩是清朝重臣,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1]
祖父俞文葆,清代舉人;
父親俞明頤曾任中國最大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董事。
母親曾廣珊是曾國藩的孫女。
他的弟弟妹妹也不一般,妹妹俞大彩是知名學者,妹妹的丈夫則是教育界的元老傅斯年。
弟弟俞大綱是中國戲曲專家;另一個弟弟俞大紱是植物病理學和微生物學家,曾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
表哥陳寅恪,是享譽世界的學界巨擘,他與陳寅恪兩代姻親,
而他家族的後輩也不簡單,堂哥兒子俞啓威,曾任天津市,第一任市長兼市委書記;
堂哥孫子俞正聲,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在這樣一個顯赫的家族里,他自幼嗜好讀書,父母還特地為他請了英語老師,所以他打小就會一口流利的英文。母親經常對他說一句話:不近人情的事不做。他終身奉行不輟。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19岁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电机科。
兩年後,因病休學的他,竟靠在家自學考入聖約翰大學!1918年,他跟著表哥陳寅恪,到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僅僅三年時間,他就取得哈佛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
沿习庭训家学
他的教育沿习曾文正公传下的庭训家学。经学从公羊传开始,接着是谷梁传、左传、四书、礼记等。史部读史记、汉书、通鉴。子部以老子、庄子为主,另外读荀子。集部是楚辞、昭明文选、古少年时代 上小学时他的舅舅请人叫他学英文,16岁进上海复旦中学,跳级毕业。
18岁入复旦大学预科,跟王宠惠念名学(中国古代逻辑),随薛仙祖念经济学及德文。
十九岁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电机科。半年后因为肺病而休学,恰好他的表哥曾昭权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国,便跟着表哥念微积分和做化学实验。病愈后考进圣约翰大学三年级,随校长Dr.Patt 念哲学。
3年拿到哈佛博士学位
1918年至哈佛大学读哲学,3年拿到博士学位,12门课全是A,获得 Sheldon Travel Grant (谢尔顿旅行奖学金)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继续攻读哲学及数学(数理逻辑)。随 Dr. Riehl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听过爱因斯坦讲"相对论"。
在数学杂志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人
1925年,俞大维的一篇论文刊载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Mathematische Annalen),他是在该杂志发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国人。几年后华罗庚亦在该杂志发表论文,成为第二个中国人。
回国任军政部参事
1928年,国民政府初步统一全国,就开始军队现代化。曾求助于英、美列强,但皆无动于衷,不得不转求于德国。兵工署署长陈仪去德国考察,请俞大维回国任职。
1929年6月俞大维返国,任军政部参事。
1930年5月,俞大维第二次赴德,任商务专员,负责采购军备,并专门学习军事,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尤其是弹道学。他用德文写了四十多本笔记,说:"这两年学到的比哈佛三年学的还多!"
再次回国任署长
1932年,俞大维回国。1933年,他担任兵工署署长并兼任兵器教官,陆军中将。兵工署负责军火制造及维修等。[3]
人物评价
钱学森感念三位哲人
这篇文章原刊于台湾《传记文学》2003年6月(第七十六卷 第六期),不知真假。
1999年九月十八日下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大会,表彰研制"二弹一星"作出突超贡献的二十三位科技专家。钱学森代表受奖人致答谢词及感言如下:
今天受奖者大都是七十岁以上的第一代科学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队及第三代梯队,我们第一代梯队对国防科技发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张成绩单,算是对国家的期望有了一点交代。在此我要特别告诉大家,有三位先贤前辈是我们这一代人感恩与怀念,由于他们三位的远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宽宏胸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有今日的开花结果丰硕的成就呈显在国人面前。
第一位先贤是俞大维先生,他是以学者(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及德国柏林大学弹道学专家)身分受邀从政,于一九三三年初担任国府时代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主管全国军火武器之研发与生产制造。
第一点,他深知工业的发展,要在科技研究发展方向扎根,所以在九一八东北事件后、抗战军兴之前,即成立许多研究发展机构,如理化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弹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学研究所、炮兵技术处、航空兵器研究所及军用车辆研究所等,并高薪聘请德国弹道学权威克朗兹(Cranz)博士来华教导并协助工作相当时日,同时在国内延揽理化方面专才随克朗兹工作,他培育了许多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点,他深知军品的品质,关系到整体的战力,必须提升制造能力,建立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于是在各兵工厂设立工具、样板工厂,加强制造能力与产品精度;由各研究机构,会同兵工署技术幕僚,订定各项军品的规格及机械产品的图样法规,并建立产品验收制度,再由验收零件成品,进而作配装半成品检验,再进而建立整套品控制度。
第三点,他深知工业管理经济效率的重要性,而督导工业,掌握效率的重点在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兵工署首先推行军火弹药生产的成本会计制度,全国各生产工厂及大企业多纷纷仿效,在当年重庆大后方蔚为风气,对我国工业水准的提升有深远的影响和助力。
当年留学欧、美及日本等国的理工学人专家,国内各大学出身之理工科人才以参加国防科技研发及武器弹药生产工作为报国之志,并引以为荣!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战爆发,俞氏奉命将全国二十多个兵工厂迁移到大后方,抗战八年期间,国军作战所需轻兵器和弹药不曾短缺;而兵工厂也培育了大批兵器与弹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位先贤是吴大猷先生,1933年吴大猷得到密西根大学物理博士学位,一九三四年七月吴氏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年仅二十七岁,是最年轻的教授,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三位物理博士。
第三位先贤是翁文灏先生,他于三○年代自比利时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后不久,亦以学者身分受邀担任经济部长,在他任内成立"资源开发委员会",并兼该会主任委员,网罗了全国各界专家、精英为国家资源开发,运用、扩建、生产等投下了很多心力。
人物贡献
抗战期间
抗战期间,俞大维还到重庆的兵工学校讲授弹道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都聘俞大维开讲座,但他以公务太忙而拒,可见他对培育兵工人才的苦心!俞大维还兼任兵器教官,每三个月率21厂有关员工至靶场验查武器性能。
俞大维在重庆期间,华罗庚一家也逃难到重庆。俞大维帮他找了房子,两家人住得很近,便于探讨数学。有道数学题俞大维解不出,请教过许多外国专家也无答复,想不到华罗庚在一夜之间就解出,而且非常简捷。俞大维对华罗庚很是佩服。
研究原子弹
1945年11月,军政部部长陈诚、次长兼兵工署长俞大维,邀请吴大猷(物理)、曾昭抡(化学)与华罗庚(数学)商谈研究原子弹。专家意见是我国毫无基础,只能由培育人才着手。陈、俞采纳此议,聘吴大猷、曾昭抡及华罗庚三人率领王瑞駪、唐敖庆(化学)、孙本旺(数学)及李政道、朱光亚(物理)于46年赴美学习。
任交通部长
1946年5月,俞大维任交通部长。内战时期,交通混乱,铁路公路随修随毁,随毁随修。俞大维设置一个会报室,挂一张全国详细大地图,路电邮航等均在图上绘出。每日上午九时,俞主持会报,听取路电邮航等各司报告后,即口头指示解决办法,各单位主管即将指示下达办理,不需要再行批示。
俞大维学习西学,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科学知识的精髓,才能大学毕业3年就拿到哈佛的博士,25岁就能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文章。
俞大维不仅有能力看出问题,更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来自西方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才是科学的本质,掌握以后才能举一反三。既可用于改造兵器工业,又可用于提高运输效率。[4]
学习西方的方法是为了革新中国,中学仍是俞大维的体,所以他在老年又读线装书,感到还是中国书深奥,一语概之,俞大维是中体西用的典范!
留世著述
俞大維. 《談陳寅恪》 初版. 臺灣: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67] (中文(台灣)).、1970 魏汝霖; 俞大維(口述). 《國防論》 初版. 臺灣: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 294頁 [1989] (中文(台灣)
高天; 俞大維(口述). 《戡亂時期國軍對匪作戰之研究》 初版. 臺灣: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 294頁 [1989] (中文(台灣)).
魏汝霖; 俞大維(口述). 《外患內憂史論》 初版. 臺灣: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 208頁 [1990] (中文(台灣)).
晚年
他晚年曾對人說,他的辦公室,與蔣介石的辦公室有一道暗門相通,可以隨時見面,但是他們兩人,誰也沒有用過這扇門,可見他們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大概除了對他外,蔣介石對任何下屬也沒有如此信任過,所以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要報「知遇之恩」,「士為知己所用」。
蔣介石去世以後,每逢忌日或冥辰,他必去慈湖陵園叩首謁陵,風雨無阻,晚年的他行走不便,以輪椅代步, 依然每年兩次謁陵叩首。
離開大陸的他又是幸運的,因為他躲過了那一場不可逃過的劫難,而他那些留在海對岸的親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遭受了非人折磨,那是如同滅門一般的災難。妹妹俞大絪,這位北大受人愛戴的西語系教授,被逼下跪,被人用皮帶死命抽打,最終悲憤自盡。
他崇拜的表哥陳寅格,這位堪稱中國國寶的學者,被沒日沒夜地審問,最終在痛苦中含淚離世。[5]
失去親人的痛苦是無法想象的儘管如此,遠在台灣的他,曾對人說:希望兩岸和平,不要再起干戈。凡是打過仗的人,都不願意看到戰火重燃,因為戰爭只能帶來災難,對誰都沒有好處。
1977年,他身體大不如前,立下遺囑,其中第一段是:余追隨故總統蔣公四十七年,曾任兵工署長、交通部長、國防部長。賴蔣公專純信任,得達成艱巨任務,知遇之感,永志難忘。
1993年7月8日,他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享年96歲。[6]
根據遺囑,他的骨灰,由兒子駕駛飛機灑在了金門海峽,這是那個年代能最近,看到中國大陸的地方。而另一小部分骨灰,通過後輩的輾轉努力,於2015年,被安葬於,中國內陸最大的民營抗戰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內,永存安仁。
參考資料
- ↑ 曾国藩家族在南京——万宜堂后人的过去和现在
- ↑ 世界新聞網-蔣經國女婿 俞揚和2010年5月19日過世
- ↑ 中時電子報-俞大維抗戰文物將登陸
- ↑ 遠見雜誌- 俞大維/博古通今的戰場老將
- ↑ 俞大维著-懷念陳寅恪先生
- ↑ 華視新聞-1993/07/15 19:00俞大維資政海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