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1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G11是西德在60年代后期开始开发,80年代原成样版的无壳弹无托结构突击步枪计划。原意为取代HK G3成为新一代制式步枪,西德把步枪整体项目交由黑克勒-科赫负责、诺贝尔炸药(Dynamit Nobel)负责无壳弹技术、Hensoldt Wetzlar则负责瞄准镜部分,三家公司组成了GSHG(Gesellschaft für Hülsenlose Gewehrsysteme)共同开发。
整个G11的开发计划长达20年,投入经费极高,购置计划也非同小可。正当G11完成研发之际,90年代因华沙公约组织解散,冷战结束、两德统一,动用大量经费购置新枪械及新子弹的需求突然消失,G11计划虽然在技术上成功完成,但却无订单、从未大量生产。H&K也因G11的研发费用及订单落空而陷入困境,1991年被联合王国航太的Royal Ordnance公司收购,其后在2002年德国某集团向联合王国航太购回H&K[1]。
枪械设计
G11使用4.73×33mm无壳弹,由包着战斗部的推进火药被压成正方体而成,顾名思意并无弹壳,因此无抛壳位。枪身是无托结构设计,枪机藏于后枪托内,而弹匣置于上方与枪管平行(与P90类似),子弹则与枪管成90度,战斗部向下指。
运作原理
上镗时,子弹被向下推进旋转式枪镗,然后旋转式枪镗旋转90度,使子弹与枪管平行并且战斗部指向枪管并同时使击针被拉到待发状态,如此就已经完成上镗程序。扣把,平移击铁子弹并发射,子弹加速时,后座力使枪管、枪镗、弹匣及相关机械组件在枪身内后移,后移的目的在单发及全自动模式是为了将后座能量消散以减少后座力,在三发点放模式就会触动其他机械使得有多两发子弹在后移期间发射,当后移完毕时,总共三发就都已经射了出去,这就做到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发射三发子弹,其目的下面会再有说明。当后移过程完成,枪管内的气体会推动旋转式枪镗继续旋转,完成将下一枚子弹送入枪镗及余下上镗动作,并准备好再次发射。
如果扣把时不能发射,射手只要上镗两次就能在紧急排弹口将有问题的子弹排出。
性能特点
G11射击模式有3种:单发、3连发及全自动连续射击。考虑到要尽量提高命中率,及减小全自动射击时浪射而导致浪费弹药的情况,G11的性能有下列特点: 当处在单发及连发模式,在子弹加速时,整组机械(枪管、枪镗、弹匣及相关机械组件)在枪身内后移能消除大部分后座力,而全自动射击时,后移使发射周期增长,使得射速被故意降低到460发/分钟,而减少不必要的弹药浪费,同时减低后座力以改善可控性及提高命中率。
在3连发射击时,射击速度达2000发/分,即36发/秒,3连发所需时间只需1/18秒。如此短暂的时间,加上整组发射机械在枪身内后移产生缓冲作用,在后座力还未对枪身指向有显著改变前,3发子弹就已经全数射出,确保了第2同第3发的精确度与第1发不会相差太多,因而提高了命中率。
由于使用无壳弹,子弹重量较北约5.56mm子弹轻50%,体积也只有其43%,因此士兵可以携带更多子弹,弹匣也可以装有较多子弹,减少换匣次数。无抛壳位使整把枪可以右左手互换操作[2]。
视频
G11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回顾德国HK G11无壳弹无托结构步枪,武器的新纪元,却惨遭抛弃 ,网易,2019-06-20
- ↑ 坐等高人解答,德国G11步枪的射击原理是什么 ,铁血网,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