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郊,距天门市区约11千米,遗址区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距今6500年即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头。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2017年1月被评为“2016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7年4月12日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地理位置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郊,分属石家河镇土城村,芦岭、唐李村、东桥村辖地,位于大洪山南麓与江汉平原结合部的丘陵地带。遗址区东南距天门市区约11千米(240国道里程),占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地点组成。
在1955年至1993年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石家河遗址考古队已对该遗址的9个地点进行了20次规模不等的发掘,发现的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对于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编年和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具有典型意义。
整个遗址除大自然的剥蚀外,没有遭受大规模、大面积的动土破坏,保存基本完好。从地面上看,石家河遗址古城的西垣和南垣保存较好,土城的城垣高耸地面,城周围的护城河清晰可见。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4年冬,京山和天门县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考古工作者沿渠道进行调查,在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发现了许多古遗址。
1955年2月--8月,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在石家河配合工程,发掘了罗家柏岭、杨家湾(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四处遗址,其中罗家柏岭的发掘面积近1400平方米。
这是江汉地区相当重要的一次考古发掘,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考古资料没有及时发表,因而其学术价值也就长期未能被认识。从这时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石家河遗址群再未进行新的考古发掘。
七十年代后期,石家河遗址群的考古工作重新起步。1978年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试掘了邓家湾遗址,1982年湖北省博物馆试掘了谭家岭、土城遗址。1987年春季,荆州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了邓家湾遗址。这几次发掘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获的资料和信息却十分丰富。
文化特点
为了进一步研究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探讨石家河遗址群的内涵及其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考古所、荆州博物馆于1987年6月联合成立石家河考古队,严文明先生任队长,并从当年秋季开始,对石家河遗址群进行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掘的主要地点有邓家湾、谭家岭、肖家屋脊和土城等,其中肖家屋脊、邓家湾遗址的发掘面积最大,收获也最丰。
在组织发掘工作的同时,地面上的考古调查也在进行,并取得了重要突破。1992年,田野考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转入室内整理。经队长会议研究,决定在五年田野工作的基础上,编写三本考古报告。第一本为肖家屋脊遗址报告,由张绪球负责,组织荆州博物馆的有关专业人员编写。第二本为邓家湾遗址发掘报告,由杨权喜负责,组织湖北省考古所的有关人员编写。第三本为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教师赵辉和张弛负责,此调查报告已完成,发表于<<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
肖家屋脊遗址的发掘带有抢救的性质。发掘前石家河镇砖瓦厂已在此建厂取土,将遗址的南端破坏了相当面积。为了部分解决其生产用土的困难,同时达到考古研究的目的,石家河考古队从1987-1991年,在此进行了八次发掘,累计开5×5米的探方257个(图三),发掘总面积6500平方米(包括扩方面积)。
2017年4月12日,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
视频
石家河遗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通知 ,文博在线
- ↑ 重磅!石家河遗址入选“201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组图) ,搜狐,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