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家河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石家河鎮位於湖北省天門市西北部、大洪山南麓。全鎮國土面積133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委員會,39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萬人。石家河鎮是舉世聞名的石家河文化發祥地;新時器時代聚落遺址石家河遺址的發現,佑證了長江與黃河文化同為中華民族文明起源;西周土城遺址文物的發掘代表父系氏族形成的標誌。石家河是江漢平原「紅色之鄉」,曾是革命時期天門縣委所在地,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賀龍等同志戰鬥生活過的地方,鎮區烈士陵園是天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11月,湖北省民政廳正式批覆:經省政府批准,同意天門市石河鎮更名為石家河鎮。省民政廳在《關於天門市石河鎮更名為石家河鎮的批覆》中指出,經過省政府批准,同意天門市石河鎮更名為石家河鎮,其所轄行政區域及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中文名稱 石家河鎮

外文名稱 Shijiahe Town

別 名 石河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天門市

下轄地區 1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天門市石家河鎮石河大道

電話區號 0728

郵政區碼 431706

地理位置 江漢平原北部,大洪山南麓

面 積 133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石家河鎮過去簡稱石河。石河者,以其東鄙有河流過,水清澈可見河石故名,此姑為一說。其實,河中並不見石,只有擠得一河的綠茵茵水草。又說石河為石家之河,若此說成立,此地必有石家大戶,為河之主人,但據考察此地石姓極少,有之,分布甚稀,不成氣候。查《天門縣誌》也沒有詳及石家河鎮名的由來。不過,石河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是最早的人類活動地區,是天門的最老古鎮,也是天門的發祥地,有「天門搖籃」之譽。

地方風貌

石河之河又稱東河,以鎮之西有西河故也。如今西河早已壅塞流緩,東河之名也漸被人們淡化。自古以來,京山崇山中有山水流下,瀦積清水盪,經石家河鎮東而入縣河,最後注入漢水,漢水在漢陽注入長江。如今石河改注漢北河,再入漢水。所以,東河雖小而連接長江。過去石家河鎮人最得意的事是「下漢口」,「下漢口」要在東河乘小船,順流而下到天門,再到岳口入漢水,最後到漢口。「下漢口」是石河人最得意的事,也是最難堪的事,人們把小孩尿床也戲稱為「下漢口」。解放前東河河上有小木橋,五十年代末改建成鋼筋水泥橋,可通汽車。如今由於天門市地方建設需要從京山運進石頭,大貨碾壓,石橋已成了危橋,但可讓行人和小車通過,大貨一律禁行。西河過去有青石壘成的三孔橋,如今石橋尚稱完好。石家河鎮有兩河襟帶,如雙龍纏繞,兩河實為鎮之天然屏障,人們入鎮得通過兩橋,否則莫辦。

教育及文化

位於石家河鎮近郊的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已有7000年,玉器、陶器、骨器、粳稻和青銅器等文物數萬件,並發現陶祖這一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的重要標誌性文物。經專家鑑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鑑賞價值,國家文物主管部門認定其為我國南方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石家河鎮之南楊灣之西有一所中學。原為小學,過去石河子弟上中學得去天門或京山縣城。七十年代石河小學廢,始辦中學,中學內有一口井,為石家河鎮第一井,手搖鐵柄,泉水沛然而出,汩汩不絕,飲之如醍醐。莘莘學子得該井滋潤,故石河才子多,美人多。石河人都能背誦北宋汪洙編的那首《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重學如此!七十年代末國家恢復高考後,天門為全國高考之冠,號稱「狀元縣」,而石河實為天門普通教育之重鎮。又石河人皆以耕讀為本,鎮中多詩文名宿,祥愷、家振、其富、才英等諸賢相唱酬,一時文風大盛,而祥愷、才英二先生之書法又為天門一時冠冕,學子翕然從之,人材彬彬出矣。而今,由於計劃生育,生員銳減,石河中學從高中降為初中,東西河皆有小學,曰東河小學,西河小學。教育成就已不像過去那麼有名了,但流風仍在。石河人不乏衣食,又慕處士,自得其樂,讀書外出做官的不多,才子佳人,風流蘊藉,有很多男女佳話,若有人搜集整理編為故事,可壓住歷史上的《金瓶梅》。

交通與發展

石家河鎮的交通較之過去更加便利了,南接天門,西通佛山,北到錢場,都是柏油水泥路面[1] 。又由於漢宜高速從其邊境經過,從而西到宜昌,東出漢口,亦有建瓴之勢。尤其是新修的隨岳高速貫穿鎮內,北上襄樊,南下岳州,不過兩小時就到。交通的便利帶來了豐贍的貨物吞吐,而南北冠蓋往來,學子歸鄉,文化交流自然頻繁,又為古老的石家河鎮新添了一道迷人風景。石家河鎮的老街雖然好,但兩河相夾,其發展地面自然受到了限制,不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要求了。石河人把原來的老街當作了故事,重新在南到天門北至京山的要道口發展了商業,又在不遠的地方建起了農貿市場,石家河鎮的重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辟的發展區逐漸擴大,人煙輳集,買賣繁榮,向南的發展漸漸逼近瓦子溝,向北的發展很快就要越過唐李村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石家河鎮的發展也遵循着商業的發展規律,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會繁榮,反之亦然。但不管以後石家河鎮如何變化,其文化的積澱仍然在石河的老街,老街的滋養仍然來自石河這條古老而永遠年輕的河......

地方美食

石家河鎮的小吃主要有米線,麵條,油條,鍋盔,片湯,煮粑子等。米線石河人就叫一個字「粉」,其細如髮,從翻騰着的湯鍋里摝起來,放一些鱔魚哨子,又香又軟,真可以說是人間至味;麵條,石河人也是一個字「面」,比之「粉」,口味稍重;煮粑子是油煎的,用小鏟從呲喇喇冒着油煙的平底鍋鏟起的時候,可以看到酥黃脆香的底邊;戈奎是烘烤的,上面敷有芝麻,撕碎了放在「粉」「面」湯碗裡,比所謂的新疆泡餅好吃一千倍;而最好的小吃還是雜燴湯,石河人謂「雜和湯」,和亦燴也,湯中有雞蛋,豬肝,豬肉,肉丸等等,三毛一碗,這湯進補。當年,「粉」「面」都由石河供銷社管理,掌勺者各為一美人,一個長的像西施,一個長的像楊玉環,遠近聞名,是以「面」「粉」生意特別好,吸引東邊武漢西邊宜昌的人都來趕集。

視頻

石家河鎮張巷村:「蝦稻共作」開闢精準扶貧新路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