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尺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工尺谱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法,源自中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工尺谱在传统写法上由右而左直行[1],如同文字,但是现在亦可作横排书写。
标音方法
基本字
工尺谱并非绝对音名,而是一种“可移调”(movable-do)的记谱法,和英美音乐的唱名(Solfège:do, re, mi fa, so, la, si)类似。在中国不同地区,因为方言的差异,工尺谱所用的字会略有不同。下面的例子是工尺谱和简谱以及西方唱名的对照:
工尺 | 上 | 尺 | 工 | 凡 | 六 | 五 | 乙 |
---|---|---|---|---|---|---|---|
简谱 | 1 | 2 | 3 | 4 | 5 | 6 | 7 |
唱名 |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日本简写 | ル | 人 | フ | り | 久 | ゐ |
节奏
工尺谱没有准确的音长记号,但会以“板眼”符号标记拍子的位置[2]。传统来说,工尺谱就像文字一样,由右至左分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作直行书写,而“板眼”通常标记在每拍的第一个音的右侧。“。”或“×”代表板,“ · ”或“、”代表眼。至于每一拍之间的字和节奏如何分配,则每一位演唱者和乐师都有自己的习惯演绎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一拍中所包含的字数、字体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可以粗略地表示音的长短。
板眼在粤曲里称为叮板。“板”代表重拍、“眼”或者“叮”代表轻拍。在粤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梆鼓,在“叮”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沙的。在京剧里,在“板”的位置通常会敲击拍板,在“眼”的位置会敲击单皮鼓。但敲击的节奏并不一定是一拍一下,可以有很多变化。
历史和用法
唐朝已经有工尺谱,传到宋朝极为流行。工尺谱的唱名大致上接近过去的中州音。相信最初工尺谱是某种乐器的乐谱,是固定音名,但后来在不同乐器和乐种广泛流传以后,工尺谱逐渐变成不固定的唱名。
工尺谱并非一种精确的记谱法,有很大的空间让表演者作即兴发挥。在传统中国音乐里,乐谱只是一个记载的媒体,表演者并不会完全依据乐谱演奏,他可以加花(加上装饰音),也在节奏上有一定的自由。至于如何演奏才是合适的手法,是约定俗成的,以师父传徒弟的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因此不同的流派会有不同的演绎风格。
工尺谱亦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及琉球。
视频
工尺谱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转载工尺谱----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新浪博客, 2011-8-31
- ↑ 除了五线谱和简谱,还有哪些记谱法? ,搜狐,2016-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