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福德正神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林福德正神庙,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冬山乡太和村十三份坑的土地祠,祭拜一位日本守林员小林三武郎。
受祭者
当地人表示在台湾日治时期的十三份坑,小林三武郎负责看管林业,相传曾和邻村一名寡妇结婚。他对村内的三山国王庙或土地公庙总虔诚膜拜。因同情民众生活困苦,遂放纵百姓取走木材,还会在入山口奉茶,遇到长官突袭检查时更大喊提醒偷木材者逃跑。此外,他也会帮男人与小孩免费理发,又自发性地圈养较耗费饲料、不能生产的雄性家畜,让乡民养雌性,免费帮忙配种。后来该地流传俗谚“小林仔公牵猪哥”,意思就是“再一次”,因他常无法一次配对成功。
1944年秋,小林三武郎以八旬之年过世,葬于冬山乡第二公墓。
沿革
台湾战后时期新来的巡山员态度官僚,只想从贫苦百姓身上获得利益,让乡民更缅怀小林三武郎,遂帮他盖了庙宇。2000年代中期,多名灵修人士说应该升祂为土地神,于是2004年农历八月当地居民举办科仪晋升,还供请三山国王神像前来观礼。
当地人黄正源表示,日籍土地公庙虽然地处偏僻,但有不少人好奇找来并见到庙身相当简单,有意帮忙翻修成较大的庙,但掷筊都遭到拒绝。后来地主曾考虑要出脱土地,黄正源说梦见小林三武郎不愿,也因此暂时打消卖地的念头。
祭祀
以农历八月十六日为小林福德正神的晋禄安座纪念日。黄正源在冬山旧街经营花店,初一、十五会送花到土地公庙供奉。曾传出日籍土地公想回乡探望,让兰阳技术学院助理教授张文义曾想帮忙调查故乡,但冬山乡户政事务所却缺少当时户籍,因此无法进行。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1]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