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路 (上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多倫路 (上海) |
---|
![]() 圖片來自珍妮佛的花草呢喃 原名 竇樂安路(Darroch Road) 命名日期 1943年10月1日 道路長度 0.55公里(0.34英哩) |
多伦路是位于中國上海市虹口区中部偏西的一条道路,多伦路全长550米,宽10-13米,呈L字型,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自建成起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授予“进士”称号的英国传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部干事窦乐安(John Darroch)命名。多伦路以众多近代名人的故居而闻名,20世纪末多伦路被打造成为休闲文化名人街。
多倫路是一座完整的文物綜合體,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沙灘,這是一條老街,最能反映老上海的風格,它原名竇樂安路,又名北四川,建於1911-1920年。多倫路長約500米,呈L字形,東起四川北路,西轉四川北路,20世紀初,中國文壇的一群代表就住在這條街上。歷史書上記載的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瞿秋白、丁玲、沙汀、王造時、柔石等人的名字,使這條古街成為文化街。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上海經歷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十英裏海洋農場,再到今天東方大都市的形成。多倫路及其周邊地區從一邊集中展示了這一過程的痕跡和文化縮影,這才是真正的「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這一時期,魯迅、茅盾、郭沫若、蘇雪林、葉聖陶、丁玲、柔石等左翼作家的文學活動,創造了多倫路的「現代文學之城」的地位,著名的公啡咖啡館(廢墟)、鴻德堂、白(崇禧)公館、湯(恩伯)公館、范(光陵)公館風格迥異的大廈,博物館還使多倫路成為上海式建築的露天博物館,從瞿秋白、陳望道、趙十堰、王正石、內山到京雲里、中華藝術大學、上海藝術劇院俱樂部、名人故居、海上古蹟,在多倫路腳下積累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唉,這讓人們留連忘返。多倫路主要通過文化景觀促進文化管理網絡的形成,文化景觀主要是突出多倫路文化街沿線的特色建築風格和文化氛圍,結合子彈台階鋪設、道路綠化、路燈等市政設施,展示文化街的基本風格。在此基礎上,對「公啡咖啡館」、「內山書店」等古老文化景觀進行了修復與重建,並開展了「世紀鐘樓」、「街頭花園」、「名人雕塑廣場」等文化休閒景點的建設,特別是近30個「民間合作社」的引進與建立。「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組成以文化博覽會為特色的文化街,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作為上海最大的線性休閒市場和四川北路商業街的主要分支,其文化品位和商業效益十分突出。一方面,它強調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特點,同時招募中國優質產品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名人畫廊、藝術陶瓷、四寶書房、古玩市場、石庫門店等。
历史沿革
20世纪初以前,多伦路还是宝山县一处不起眼的农村和纵横交错的无名小浜。多伦路修建于1911年,起初将今多伦路201弄以南狭长小路及路西的小浜填浜拓宽,多伦路一带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1918年又与今多伦路201弄以北的四川北路(原北四川路)相连接,形成现在的路况。
多伦路的建筑多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发达之后建造的别墅,抗战期间归属日本人和汪精卫政权官员所有,为日本侵华海军保甲制度区。多伦路215号梁鸿志旧居;这些住宅在抗战后作为敌产被政府要员所占据。其中有国民党时期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在抗战后一度居住过的多伦路210号白崇禧公馆,台湾作家白先勇也曾在小时候短暂居住在这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法式别墅汤恩伯公馆曾先后作为汤恩伯和陈仪的住所。多伦路93号花园洋房则是在1950年被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征用为王造时住宅。多伦路还有上海现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鸿德堂,具有南洋廊式风格的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典型的石库门里弄景云里、永安里等等,为海上旧式里弄和海派建筑的缩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最活跃的地区。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窦乐安路233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王造时等知识分子曾经居住在多伦路和附近的景云里。丁玲、沙汀、瞿秋白等一大批左翼作家也一度在多伦路附近的虹口地区居住和创作。 1943年10月1日,汪精卫政府以察哈尔省多伦县改为今名[1]。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多伦路先后出现太阳社、基督教会、上海艺术剧社、中华艺术大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剧社、自由出版社等社会团体与组织。
现况
1999年初,多伦路改造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集旅游和文物保护为一体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1999年10月22日,虹口区政府举行一期工程竣工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牌揭幕仪式。[2]沿街开辟了文物收藏馆和名人故居,在多伦路L行拐角点建造了高18米的标志性建筑夕拾钟楼,并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官方的当代艺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目前涉及多伦路后排建筑的多伦路改造二期工程已完成规划[3],正在建设中。届时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将延伸至海伦西路和宝山路,成为X字型文化街区。[4]
沿路历史建筑
- 多伦路59号——鸿德堂
- 多伦路66号——薛公馆旧址
- 多伦路93号——上城集团,王造时旧居
- 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
- 多伦路145号——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现左联纪念馆
- 多伦路152-192号——永安里
- 多伦路201弄2号——原中华艺术大学校址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旧址
- 多伦路201弄4号——新中国剧社旧址
- 多伦路201弄89号——郭沫若多伦路旧居
- 多伦路208号——陈仲箎旧居
- 多伦路210号——白崇禧公馆
- 多伦路215号——梁鸿志旧居
- 多伦路250号——孔祥熙公馆
交会道路(南向北)
視頻
参考文献
- ↑ 县镇级类路名. [2008-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 ↑ 文化名人街——多伦路. [2019-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6).
- ↑ 虹口区多伦路保护与整治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L”型多伦路将成“X”型文化街区. [201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