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虹口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虹口區隸屬於上海市,因虹口港(昔稱沙洪,其與黃浦江交匯處稱洪口)而得名。

虹口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北部,東臨大連路、大連西路、密雲路、政修路、原走馬塘河道、邯鄲路、逸仙路,與楊浦區接壤,西靠河南北路、武進路、羅浮路、淞滬鐵路、東寶興路、西寶興路、北寶興路、俞徑浦(河流)、江楊南路,與靜安區毗連,南瀕黃浦江吳淞江,與浦東新區和黃浦區隔江相望,北至安汾路,與寶山區相接,擁有魯迅公園上海大廈、梅園等旅遊景點。

1956年3月,北四川路區與虹口區合併為虹口區,1959年12月,提籃橋區與虹口區合併為虹口區。

2018年8月,全國首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出爐,虹口區排第5名。[1]

基本簡介

虹口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北部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東與楊浦區接壤,西與閘北區為鄰,北與寶山區相連,南與黃浦區以蘇州河為界,與浦東新區隔黃浦江相望。區境面積23.4平方公里。

虹口區是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全區總面積23.4平方公里,下轄8個街道。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常住人口83.96萬人,戶籍人口65.53萬人,人口密度3.6萬人/平方公里,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區。

歷史沿革

虹口,因虹口港(昔稱沙洪,其與黃浦江交匯處稱洪口、虹口)而得名。

上海開埠前,虹口地區除江灣鎮、虹安鎮、虹口鎮等集鎮外,多系農田漁村。境內以此(舊)江為界,南屬上海縣,北屬寶山縣。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美國傳教士在境南租地造屋。道光二十八年,辟美僑居留地。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劃定美租界地域。是年八月,英美租界合併,改稱英美公共租界。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又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境內南部為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的主體部分。境內租界以北地區仍分屬上海、寶山兩縣。八一三事變後,虹口淪為日本海軍警備地區,由日本海軍直接管轄。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租界歸還中國,上海市政府建區,境內主要地域劃為第十六區、十七區、十八區。

民國36年(1947年),分別改稱虹口區、北四川路區、提籃橋區。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3個區公所,建立區人民政府。

1956年3 月,北四川路區與虹口區合併為虹口區。

1958年,原榆林區的大連路和大連西路以南、面積1.22平方公里地域劃歸提籃橋區。

1959年12月,提籃橋區與虹口區合併為虹口區。

1962年12月,虹口區境羅浮路以西0.06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閘北區。

1979年,原屬寶山縣與楊浦區、面積0.87平方公里地域劃歸虹口區(今曲陽地區)。

1984年9月,寶山縣江灣鎮和大八寺(今大柏樹)、面積9.38平方公里地域劃歸虹口區。

1992年劃定區界時,境域略有調整,密雲路北端路東劃歸楊浦區,路西劃歸虹口區。

2000年12月,屬閘北區管轄區域面積4691平方米劃歸虹口區,屬虹口區管轄區域面積919平方米劃歸閘北區,至此形成現區境。[2]

地理環境

地形結構

虹口區位於上海市區北部偏東。虹口區面積23.4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2.54平方公里,水面面積0.91平方公里。境域原為唐代東海捍海塘內灘地,跨吳淞江南北兩岸,南岸先後隸屬海鹽區、華亭區和上海縣,北岸先後隸屬崑山區、嘉定區和寶山區。

虹口區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多河道港汊。歷史上除那些無名的溝浜外,曾有過大小河流50餘條。隨着河道的變遷,有40多條被淤塞和填沒,迄今留存15條。

氣候條件

虹口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主要氣候特徵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陰冷,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水文情況

虹口區區內河道蜿蜒,黃浦江的支流俞涇浦、沙涇港、虹口港環流經過區境,全長17公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歷史河流

虹口區境內原為東海之濱的灘地,多河道港汊,歷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條,迄今留存的有黃浦江、吳淞江和以虹口港、沙涇港、俞涇浦為主的虹口港水系河流15條。

現存河流

黃浦江 南宋時稱黃浦塘、黃浦,元時亦稱大黃浦,是吳淞江的支流。明永樂初,吳淞江下游嚴重淤塞,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范家浜(今區境內的黃浦江段),使之上接大黃浦,後逐漸成為太湖水入海乾道。當時該河道寬30餘丈(百米左右),由於潮汐沖刷和後人的浚治,今已達300餘米,深8~10米。黃浦江流經區境的為今吳淞江口至秦皇島路西側一段,長2.4公里,東與楊浦區段相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後,外商陸續在境內沿江一帶建造碼頭。這一帶的碼頭前沿水深8~10米,可停靠萬噸級海輪,成為上海對外客、貨運的集散地。

吳淞江 古稱松江、松陵江、笠澤江,開埠後下游俗稱蘇州河。吳淞江為太湖入海的主要水道,宋、元以來逐漸淤塞,明代曾多次疏浚。明天順二年(1458年),巡撫崔恭開浚吳淞江下游,使吳淞江東接宋家浜。隆慶三年(1569年),巡撫海瑞始將吳淞江作為黃浦的支流加以整治,至此吳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

虹口港 位於區境南側,亦稱沙洪、串洪。南起黃浦江,北至嘉興路橋接俞涇浦,稍南接沙涇港。全長1.53公里,寬18~20米,最狹處12米。河道原系上海浦的北段,現與俞涇浦和沙涇港兩條支流形成虹口港水系。解放初,虹口港曾經疏浚,後逐漸淤淺。

沙涇港 原名江灣浦、俞涇浦,古稱商量灣。位於區境中部偏東,為虹口港的主要支流之一。從江灣鎮市河起,經水電路橋,折南至屈家橋,穿越淞滬鐵路,至中山北路橋,再斜穿至東體育會路橋、大連西路橋、四平路頭道橋、臨平路橋、海倫路橋、至溧陽路橋入虹口港。全長6.5公里,寬5.7~15米。

俞涇浦 系虹口港的主要支流,縱貫區境北部、中部,原名蘆涇浦。起自走馬塘,東南流至蘆涇浦橋,向東經同心苗圃、柳營路橋、中山北路橋、青雲路橋,再折向東流經寶山路橋、海倫公園、嘉興路橋,入虹口港。全長7.5公里,寬5.7~15米。

市河 位於區境北部,原為走馬塘流經江灣鎮的一段。長2200米,寬15米。因四鄉的農副產品均通過這一河道運至江灣鎮,故稱為市河。

斜塘 位於區境北部,又名新浜。自走馬塘經新浜橋、北新浜橋、南葉家石橋。全長2500米,寬15米,流經區境的長約1750米。漲潮時可航行8噸水泥船和木船,為江灣鎮通往北側鄉間的一條水道和灌溉兩岸農田的渠道。

泗塘 位於區境北部,江灣鎮西北側。自俞涇浦、走馬塘起,向北穿過鵝浦、段浦,出薀藻浜。流經區境的一段為走馬塘至場中路。長約650米,寬20米。通航能力,漲潮時可行駛8噸木船。此外,還具有排灌作用。[3]

行政區劃

1957年,按中共市委、市人委增產節約緊縮編制的精神,減少街道辦事處的數量,擴大區劃範圍。虹口區調整為三角地、乍浦路、江西北路、中州路、吳淞路、虬江支路、橫浜橋、長春路、多倫路、嘉興路、貫中路、廣中路、山陰路、天通庵等14個街道辦事處。提籃橋區調整為臨潼路、東長治路、東餘杭路、永定路、梧州路、丹徒路、唐山路、飛虹路、通州路、虹鎮、新港路等11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11月,虹口區與提籃橋區街道辦事處又分別調整為10個和6個。1959年12月,提籃橋區與虹口區合併。1960年3月,街道辦事處由16個調整合併為12個。其中合併建成的有乍浦路、三角地、嘉興路、天通庵等4個街道辦事處,轄區部分調整的有橫浜橋和長春路2個街道辦事處,轄區不變的有臨潼路、東餘杭路、永定路、梧州路、新港路、虹鎮等6個街道辦事處。

1991年5月,乍浦路、吳淞路2個辦事處合併為乍浦路街道辦事處。橫浜橋、長春路2個辦事處合併為四川北路街道辦事處,並將原屬廣中街道的虹口體育場和虹口游泳池,劃入四川北路街道。東長治路、海門路2個辦事處合併為提籃橋街道辦事處。1993年12月,曲陽新村、運光新村2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曲陽路街道辦事處。

虹口區2004年6月13日起對區域內的8個街道、鎮行政區域進行了調整。此次調整涉及8個街道、鎮的11個居委會。;[4]

虹口經典

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吳淞鐵路鐵馬路菜場的位置,是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的始發車站(吳淞鐵路是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是英商1876 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全長15公里,有橋12座,與其它道路交叉處有柵欄50餘處,但第二年就被政府付款收回。

中國第一個電話――1882年,禮查飯店(現為浦江飯店)接通中國第一部電話。

中國第一個消防瞭望塔――1888年,虹口建造了上海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消防瞭望塔,這座消防瞭望塔是六角形瞭望台,瞭望半徑可達5公里,從火鐘樓所在地哈爾濱路2號,可以觀至控江路、五角場等地區。現為虹口救火會。

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的徐園――上海徐園放映「西洋影戲」。1896年6月起,地處上海虹口區天潼路、浙江路(後來改為天潼路814弄)的私家花園——徐園開始放映「西洋影戲」。徐園由商董徐鴻逵創建於光緒九年(1883年)。園內築有十二樓、又一村和孔雀亭,堂、榭、閣、齋俱全,結構精細。晚間張燈結彩,增設曲會、書會等雅集。逢元宵夜,各色煙火花炮於鴻印軒燃放,呈現火樹銀花的奇景。此外還有蘭花、菊花、梅花等盛會。當時曾被譽為滬北十景之一。

中國第一個國人開辦的新式學堂――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滬上商業巨子葉澄衷捐資創辦澄衷學堂,乃境內最早的國人開辦的新式學堂。

中國第一盞電燈――1901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虹口境內的禮查飯店(現為浦江飯店)點亮。

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人雷瑪斯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正式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院,虹口成為中國電影放映事業的發祥地。1908年12月22日,西班牙商人安•雷瑪斯在上海海寧路、乍浦路口租借一處溜冰場,用鐵皮搭建一座可容納250名觀眾的電影院——虹口活動影戲園,首映《龍巢》。這是中國首家正式電影院,時稱「鐵房子」。當時,電影作為一門新的藝術,觀眾十分好奇;同時該院地處鬧市中心,又非常重視對電影的宣傳,當時的《申報》上幾乎每天都有該電影院的廣告。1913年,虹口活動影戲園由日本人接辦,改名為東京活動影戲院;1915年,改名為虹口活動影戲院;1919年,改名為虹口大戲院;1965年1月1日,改名為虹口文化館劇場;1985年改建為虹口文化娛樂廳。

中國第一個公共游泳池――始建於1922年的虹口游泳池是目前上海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對公眾開放、露天正規化、循環水流的游泳池。

中國第一座污水處理廠――1923年,全國第一座污水處理廠——上海北區污水處理廠在歐陽路建成。

中國第一個書局――同文書局、同文書會先後創辦,介紹西方文化、出版《萬國公報》

中國第一所美術專門學校――1912年11月23日,由烏始光、劉海粟等畫家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坐落於乍浦路8號。

中國第一份大型畫報――《良友》1926年創刊,出版最早、時間最長。八一三後遷香港。

亞洲第一個專業足球場――虹口足球場。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境內天然植被殘剩不多,絕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 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僅分布於大金山島和佘山等局部地區,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灘地和港汊。栽培的農作物共有100多個種類,近萬個品種。 蔬菜多達400多種,居全國之冠,瓜果和觀賞花卉品種也很多。人工栽培的樹木,主要分布在郊縣林場、市區的公園和道路兩旁。 動物資源主要是畜禽品種,野生動物種類已十分稀少。水產資源豐富,共有魚類177屬226種, 其中淡水魚171種,海水魚55種。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境內缺乏金屬礦產資源,建築石料也很稀少,陸上的能源礦產同樣匱乏。70 年代以來開始在近海尋找油氣資源, 在多口鑽井中獲得工業原油和天然氣。據初步估算, 東海大陸架油氣資源儲量約有60億噸, 是全國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氣盆地。 附近的南黃海,經過調查和勘探,也發現油氣資源,估算有2.9億噸儲量。東海海水中化學資源豐富, 在長江口淺海底下,還發現一些礦物異常區, 有鋯石、鈦鐵砂、石榴石、金紅石等重要礦物。

經濟

綜合

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32.97 億元,按可比價格 計算,比上年增長 6.7%。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 64.15 億元, 增長 3.0%;第三產業增加值 968.82 億元,增長 6.9%,第三產業 增加值占全區 GDP 總量的 93.8%。

第二產業

2019年完成工業銷售產值 56.21 億元,比上年增長 12.9%(同 口徑)。其中,中央屬、市屬控股單位 44.90 億元,增長 21.4%; 三資企業工業銷售產值 2.67 億元,下降 6.7%。工業生產產銷銜 接良好,工業產品銷售率 100.4%。 建築業 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550.17 億元,比上年增長 17.6%, 其中一級以上資質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510.05 億元,增長 20.5%,占全區建築業總產值的比重為 92.7%。年末房屋建築施 工面積 3871.9 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 18.3%。建築施工企業簽 3 定合同總金額 1731.09 億元,增長 28.5% 。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9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49.74 億元,比上年增長 7.7%。其中,吃的商品 133.62 億元,增長 4.6%;穿的商品 54.55 億元,增長 9.2%;用的商品 149.10 億元,增長 10.2%。商品銷 售總額 6015.20 億元,增長 11.6%。 旅遊業至2019年年末,全區二星級以上賓館 8 家。其中,五星級賓館 3 家, 四星級賓館 4 家。星級賓館及其他重點住宿企業全年營業收入 20.04 億元,比上年下降 1.6%。全年實際住宿 153.67 萬人次, 增長 9.7%。其中,境外旅客 23.80 萬人次,下降 2.7%。 至年末,全區共有旅行社 90 家。其中,A 級旅行社 17 家。 旅行社營業收入 34.98 億元,比上年增長 28.7%。全年接待旅遊 者 198.59 萬人次,增長 7.3%。其中,組接境外遊客 11.10 萬人 次,增長 28.6%。

產業發展

2019年圍繞上海加快「五個中心」「四大品牌」建設,立足區位優勢 和產業基礎,形成以金融、航運兩大產業為主導,現代商貿、文化 創意、專業服務、信息服務四大重點產業為支撐,特色產業為補 4 充的「2+4+X」現代產業體系。財富管理高地建設進一步加快, 全區共有金融企業和機構 1560 家,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5 萬億元,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達到 16 家,超過全國總數的九分之一。航運服 務總部基地要素進一步集聚,共有各類航運企業 4725 家、功能性 機構 39 家,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成功落戶虹口。

對外經濟

2019年進出口總額 381.58 億元,比上年增長 16.9%。其中, 出口總額 103.45 億元,增長 2.9%;進口總額 278.12 億元,增 長 23.1%。 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 116 個,比上年增長 5.5%。外 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 13.35 億美元,增長 0.6%。其中,新設項 目 7.20 億美元,增長 82.4%;增資項目 5.20 億美元,下降 30.9%。 外商實際到位資金額 12.83 億美元,增長 1.8%。[5]

功能區

2019年北外灘功能區立足新時代頂級中 央活動區定位,主動對接全市「一江一河」兩岸公共空間建設, 推進北外灘城市設計及規劃落地研究,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 升工程等項目有序實施。中部功能區聚焦商旅文體融合發展,國 家音樂產業基地擴大至整個音樂谷地區,各類特色文體娛樂活動 在虹口足球場、音樂谷等地順利舉辦。北部功能區圍繞「硅巷」 5 型科創中心建設,深入打造北中環科創集聚帶,上海城創金融科 技國際產業園實現竣工。

固定資產投資

2019年完成區域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169.05 億元,比上年下降 0.9%。城市建設項目投資額 4.78 億元,比上年下降 76.4%。全 年商品房開發投資額 153.01 億元,比上年增長 6.6%。其中,住 宅投資額 36.06 億元,比上年增長 7.0%;辦公樓投資額 51.56 億元,比上年增長 12.7%;商業用房投資額 29.86 億元,增長 29.8%。

人口民族

解放前男性居多,15歲以上人口性別比(均以女性為100計算)最高年度為清光緒六年(1880年),蘇州河以北男性13349人,女性5549人,性別比為240.56。最低為民國37年,男性372369人,女性290550人,性別比為128.16。

經第四次人口普查,虹口區人口的各類構成狀況是:在總人口879658人中,戶口在虹口區842924人;常住虹口區二年以上,戶口在外縣市25678人;人住虹口區不滿1年,離開戶口登記地1年以上1504人;人住虹口區,戶口待定2495人;原住虹口區,國外工作或學習,暫無戶口7075人。此外,有常住戶口,已外出1年以上的4755人。

解放後,人民健康狀況顯著改善,人口死亡率從50年代年均6.75‰,下降至60年代均5.05‰。1980年起區境人口年齡結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自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80年代人口死亡率年均7.13‰。1991年為7.40‰。,1992年為8.03‰,1998年為8.15‰。其中1993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死亡數5863人,占總死亡數6825人的85.90%。

2002年,常住人口總數893420人,出生3625人,出生性別比111,出生率4.09‰,計劃生育率96.14%; 人口死亡6271人,死亡率7.08‰,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2.99‰; 常住人口育齡婦女225117人,占常住總人口的25.20%,其中已婚育齡婦女151673人,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節育率87.20%(以第三季度抽樣調查為依據)。

2009年底虹口區戶籍人口792503人,2012年虹口總人口超過100萬。

2017年,全區年末戶籍人口 744198 人,比上年減少 15501 人。出生人數 4921 人,出生率 6.5‰;死亡人數 7499 人,死亡率 10.0‰;人口自然增長率-3.4‰。

2019年全區年末戶籍人口 710915 人,比上年減少 18570 人。出生 人數 3615 人,出生率 5.0‰;死亡人數 7323 人,死亡率 10.2‰; 人口自然增長率-5.2‰。 10 戶籍人口中,18 歲以下人口 70456 人,占人口總數的 9.9%; 60 歲及以上人口 292364 人,占人口總數的 41.1%。

虹口區少數民族遍及17個街道(鎮),以廣中路、歐陽路兩個街道為最多,共有少數民族20個,956人,占虹口區少數民族人口的19.3%。

旅遊景點

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甜愛支路,占地面積28.63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園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魯迅紀念館,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義舉紀念地梅園。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間,堤橋相連,景色優美。總體上保留了英國風景園的特點。魯迅館內陳列品重點表現了魯迅在上海10年的社會活動和文化生活。魯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魯迅墓由萬國公墓遷葬於此。

上海郵政大樓

上海郵政大樓位於蘇州河畔四川路橋北堍大樓東連黃浦江,緊靠市中心,北近火車站,南靠十六鋪水運碼頭,正面為 "U"字形建設,鐘樓兩邊為用科林斯柱支撐的古羅馬建築風格,體現郵政的公正與莊嚴,鐘樓則為17世紀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

上海大廈

上海大廈位於北蘇州路20號。當年因傍百老匯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英商也廣地產公司投資,弗雷澤設計,由六家營造廠城建,1924年竣工。占地面積5234平方米,建築面積2.46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X形,雙層鋁鋼框架結構22層,裝飾藝術派與美國現代高層建築風格相結合。立面為中高兩低跌落式構圖,從11層起逐層收進,所有頂部沿口均飾以統一的幾何形連續裝飾圖案。外牆底層為暗綠色高級花崗石貼面,上為淺褐色泰山面磚貼面,窗裙部分平成圖案。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百老匯大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百老匯大廈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梅園

梅園位於魯迅公園內的"梅園"是為了紀念韓國抗日義士尹奉吉(號梅軒)而修建的。由於此處是1932年4 月29日尹奉吉義士義舉發生現場,1992年中韓建交後,為推動中韓友好關係的發展,經外交部批准,1994年4月,虹口區政府出資80萬元建成了一座兩層高具有南韓風格的紀念亭(占地面積為5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10平方米)。考慮到當時韓朝關係、對日關係等問題的敏感性,紀念亭起名為"梅亭",暗指 "梅軒"。當年8月,按照市外辦提出要把梅亭建成涉外旅遊景點的要求,公園按綠化環境規劃又建成占地面積為6819平方米的園中園--梅園,其內遍植梅樹。魯迅公園內梅園參觀人數從初建時每年幾千人次發展到2004年的13萬餘人次,2005年已達到26萬人次。

五卅烈士墓遺址

"五卅"烈士墓遺址位於廣中路668號處。為紀念"五卅"慘案殉難的烈士,1925年11月,由各馬路商界聯合會、全國學生聯合總會、上海學生聯合會和工界代表會組織喪葬籌備處決定,於1926年3月購現址建墓。同年5月29日,舉行奠基禮。烈士墓由工程師劉士琦設計,陳乾興營造公司承建。1928年春竣工,"五卅"慘案三周年之日舉行落成典禮。烈士墓坐北朝南,平面成長方形,南北長約80米,東西長約90米,四周有圍牆。1938年,日軍炸毀該墓,在原址附近建造侵華將領白川紀念塔。1959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五卅"烈士墓遺址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1月1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革命紀念地點。[6]

著名人物

區境居住過或工作過,而有重大業績、重大影響,至1993年底止已故人物,匯集成編。共收錄63人。略記人物以在區境為主的一生主要事跡。二是事略。共收錄78人。主要簡錄人物在區境的主要活動。三是烈士名錄。共收錄397人,系根據直系親屬居於區境的烈士編纂的名錄。至1993年底止,由於自然的原因,其中有100多位烈士已無直系親屬。 交通運輸編輯 1993年,虹口港上有九龍路垃圾碼頭、漢陽路糞碼頭、遼寧路糞碼頭、遼寧路建材碼頭、上糧二站溧陽路碼頭。沙涇港上有涇東路糞碼頭、南匯煤渣碼頭。虹口港、俞涇浦、沙涇港歷史上有不少碼頭,特別在虹鎮、屈家橋鎮一帶,但由於河道淤淺,內河航運日衰,碼頭不斷減少。

1993年末,區內汽車貨運個體戶92戶、有92輛貨運汽車,133.75個車噸,從業人員92人。各戶註冊資金1~4萬元。

「十一五」期間,城市建設工作緊緊圍繞城區發展的功能目標,積極配合軌道交通在虹口的發展,建成軌道交通8號線、10號線並通車,積極推進啟動軌道交通12號線站點建設。

推進市重大市政工程建設,建成新建路越江隧道和外灘隧道,建成廣中路下立交(南地道)和四平路下立交。完成寶山路(東寶興路-中山北一路)、廣中路(俞涇浦-水電路)拓寬改建,完成東大名路綜合管線改造工程和東長治路(除軌交12號線影響範圍)拓寬工程,完成河南北路(蘇州河-天目東路)拓寬。完成海平路(高陽路-公平路)、同煌路(中山北一路-西江灣路)、同鳴路(中山北一路-西江灣路)、同豐路(北寶興路-俞涇浦)、景祥路(花園路向南延伸)、保定路(周家嘴路-飛虹路)、阜新路(天寶西路-大連路)、物華路(四平路-寶安路)、衡水路(中州路-四川北路)、奎照路(廣粵路-俞涇浦)等道路闢建工程;完成漢陽路(塘沽路-九龍路)、東寶興路(四川北路-寶源路)、西寶興路(中山北一路-柳營路)、廣粵路(廣中路-汶水東路)、三門支路(三門路-安汾路)、東餘杭路(梧州路-商丘路)、秦皇島路(楊樹浦路-碼頭)等道路拓寬工程;推進公交專用車道建設,調整海寧路周家嘴路機非隔離帶以增闢公交專用車道。拆除海寧路四川北路人行天橋,改善四川北路商業景觀。

開展迎世博600天道路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四平路、大連路、曲陽路等68條道路的綜合整治工作。新建水木年華人行橋、嘉傑國際廣場天橋、3516廠同豐路人行橋等4座橋樑,改建河南路橋、長治路橋,整治中小橋樑45座。推進海倫路(海拉爾路-四平路)拓寬的前期研究。

吳淞鐵路鐵馬路菜場的位置,是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的始發車站(吳淞鐵路是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是英商1876 年擅自建造的,上海至吳淞全線通車,全長15公里,有橋12座,與其它道路交叉處有柵欄50餘處,但第二年就被政府付款收回。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2019年積極把握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創新 機遇,推動資本市場與創新資源有效對接,建成上海金融科技園 區,積極扶持科創企業發展。深化 5G 綜合應用先導示範區建設, 率先建成「全球雙千兆第一區」,5G 全球創新港正式開港,實現 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十大場景應用示範,與華為合作共建華為上海 5G+XR 創新中心。推進部市合作綠色技術銀行項目建設,成 立市場化運營公司,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落戶虹口。 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 2622 件,比上年增長 4.6%。其中,發 明專利 1068 件,增長 5.4%。專利授權量 1600 件,增長 14.2%。 其中,發明專利 310 件,增長 7.3%。至年末,市區兩級科技小 巨人(含培育)企業共 111 家,高新技術企業 330 家,其中年內通 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164 家。至年末,全區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 目 33 項,其中年內認定 14 項;上海市創新基金項目立項 40 項。 全年共認定登記各類技術交易合同 375 項,合同金額 4.54 億元。

2019年深化落實教育綜合改革各項任務,着力建設「家門口的好學 校」,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義務教育階段覆蓋率達到 100%並向高中 延伸,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總數達到 22 所。積極開展 3 個「3」 服務,新增 7 所託育機構,10 所幼兒園開設托班,中福會幼兒園虹 口分園啟動建設,區內小學均開設校內課後看護服務。開展上海 南湖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啟動新一輪教 育管理人才「五梯隊」和教育專業人才「七層級」建設。教育基 礎設施持續完善,市五中學(彩虹灣新址)、實驗幼兒園彩虹灣分 園等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年末實有普通中學 36 所,在校學生 21829 人,比上年增長 1.2%;小學 33 所,在校學生 22923 人, 增長 0.7%;幼兒園 53 所,在園幼兒 13301 人,減少 2.4% 。教 育事業占地面積 120.26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130.40 萬平方米。

文衛體育

2019年加快打響虹口特色文化品牌,推進猶太難民紀念館擴建、左 聯會址紀念館修繕和展陳改版、「沒有圍牆的博物館」等項目建 設,成功推出千米「魯迅小道」,舉辦 182 場海派文化主題活動。 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需求。全年舉辦 各類文化活動 605 場,吸引 40.10 萬人次參與。年末,區級圖書 館(包括兩家分館)閱覽室座席達到 1519 個,總藏書量 122.47 萬冊(件),其中圖書 118.91 冊,全年讀者流通 155.79 萬人次, 7 外借圖書 83.22 萬冊次,開展讀書活動 265 場,舉辦專家講座 82 場。年末,共有文化館 1 個,美術館 2 個,紀念館(室)17 處,民間收藏館(室)26 座。

2019年組建「虹口•市一」「虹口•岳陽」兩個醫 療聯合體,醫聯體內雙向轉診 1287 人。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 革,60 歲以上常住居民家庭醫生簽約率達 78.2%,標準化家庭醫 生診所增至 31 個,建成 8 個智慧健康小屋。「一南一北」區域醫 療中心建設加快推進,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部修繕工程完 成,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新院)基本建成。「國醫強優」三年行動 計劃深入實施,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脈管病研究所正式啟用。強 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組織開展一系列愛國衛生和健康促進活 動。年末,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66 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8 家。衛生技術人員 10829 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 3770 人, 註冊護士 5179 人。年末,實有醫療機構病床 8061 張。年內新建 家庭病床 5442 張次。

2019年積極打造虹口體育賽事之城,承辦「一帶一路」中國拳擊精 英賽、「上海 2019 年英超亞洲杯」「國際冠軍杯」等高水平賽事, 舉辦 2019 年虹口區運動會。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做到全年開放無 8 休,56 個學校體育場地向社區居民開放。完成建設市民健身步道 4 條,新建改建益智健身苑點 20 處,建設 4 片市民球場,並向市民 開放。年末,實有市民健身步道 26 條,市民健身房 1 個。全年 新增一級運動員 10 名,二級運動員 28 名。

城市建設

2019年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實現重大工程開工 106.6 萬平方米、竣 工 80.8 萬平方米。持續優化區域路網結構,北橫通道(虹口段) 建設加快推進,曲陽路辟通(臨平路-四平路)、海倫西路拓寬(一 期)、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等工程開工建設,平涼路 /楊樹浦路區區對接道路實現竣工通車,區內公交站點實現 500 米半徑全覆蓋。完成 8.65 公里架空線入地及合杆整治工程。不 斷提升防汛能級,虹口港溧陽路(東大名路-東長治路)防汛牆綜 9 合改造有序推進,完成高陽路(唐山路-周家嘴路)積水點改造。新 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實現 5G 網絡全區覆蓋。

環境優化

2019年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空 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達 85.8%,PM2.5 年均濃度為 35 微克/立方米, 曲陽污水處理廠停運並推進功能調整,4 個市考斷面水質達到或 超過Ⅳ類標準。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新增各類綠地 4.07 萬平方米、立體綠化 3萬平方米,廣粵運動公園建成並對外開放,天寶西路成功創建成 為市級林蔭道,建成廣粵路市級綠化特色街區(綠道部分)。完成 中共四大紀念館、55 號地塊周邊等區域「美麗街區」建設。打 造「華光虹口、炫彩濱江」燈光景致,全面完成黃浦江沿岸及蘇 州河沿線(虹口段)景觀照明提升工程。年末,實有公共綠地 158.09 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 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1.99 平 方米。行道樹 23247 棵,比上年減少 232 棵。

社會保障

2019年鞏固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成果,推進創業型社區創建工作,幫 助長期失業青年就業 592人,幫扶引領成功創業 1024人,廣中路、 曲陽路、涼城新村 3 個街道創建成為首批市級特色創業型社區。 完成職業技能培訓 43696人次。全年失業保險金髮放 63414人次, 共計 10414.7 萬元。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 8056 人,控制在市 政府下達目標之內。 社區服務與救助 加快推進市民驛站標準化建設,制定出台高標準建設導則, 建成3個示範性和8個標誌性市民驛站,18個驛站實現全年無休。

2019年,「6+X」功能實現全面優化升級,完 成「社區事務辦理空間站」全覆蓋,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 全部業務在 35 個市民驛站實現遠程諮詢或辦理。全年服務居民 群眾 661 萬人次。 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生活,全年發放各類救助資金 2.58 億元、 惠及 55.82 萬人次。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補助 9.08 萬人次, 享受糧油幫困補助卡、券 5.36 萬人次,享受實物幫困補助 182 人次,享受醫療救助 1.27 萬人次。全年向低保等對象發放一次 11 性補貼 818.18 萬元,惠及 1.73 萬人次。大重病醫療救助 2495 人次,救助金額達到 1324.99 萬元。 增強養老服務供給,彩虹灣老年福利院正式對外運營,全區 新增養老床位 209 張、養老機構認知症照護床位 72 張、老年人 日間照護機構 11 家、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 24 個,長期護理保 險服務惠及 3.23 萬老年人,孝樂匯養老院、彩虹灣老年福利院 正式對外運營。至年末,全區共有養老機構 46 家,床位 7559 張。 其中,由政府投資開辦的 18 家,床位 2736 張;由社會投資開辦 的 28 家,床位 4823 張。目前運營床位數 7559 張,入住老人 4811 人。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 15 家。全區有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 中心 27 家,老年人助餐服務點 66 個,長者照護之家 9 個。享受 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老人 28411 人次;高齡老人享受牛奶補貼 9254 人;享受綜合津貼老人 78.59 萬人次;為獨居老人提供互助關愛 服務 64.67 萬人次。

居住保障

2019年共完成舊改簽約 6250 戶、17.54 萬平方米。 積極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基本完成春陽里二期項目居民回 搬,啟動春陽里三期項目,完成「美麗家園」綜合改造項目 71 萬 平方米。全年全區住宅施工面積 77.53 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 18.3%;住宅竣工面積 35.81 萬平方米,增長 1605.2%。完成舊 住房綜合改造 119.9 萬平方米。年末廉租家庭租金配租 3538 戶, 12 其中年內新增廉租家庭租金配租 368 戶,全年發放租金補貼 7623.33 萬元。年末廉租家庭實物配租 474 戶。

城區管理

2019年全區違法犯罪類案件接報數 20638 起,比上年下降 25.2%。 全區受理 12345 投訴 34720 起,比上年下降 0.3%;滿意率為 64.9%,比上年提高 1.0 個百分點;實際解決率 77.9%,提高 0.5 個百分點。全區網格化管理平台立案各類城市管理問題 51167 件,結案 32255 件,結案率 63.4%。

2019年食品安全檢查行政處罰立案 321 起,年抽檢樣品數達到 6517 件,總體合格率達到 98.8%。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率為 0。 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工礦商貿、火災等安全事故 183 起, 造成死亡 8 人,比上年上升 33.3%。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 故 7 起,造成死亡 1 人,下降 66.7%;道路交通事故 6 起,比上 年上升 200%,造成 5 人死亡,比上年上升 400%;火災事故 170 起,造成 2 人死亡,與上年持平。

2019年全面推進「1+6」專項執法整治,拆除存量違法建築 1629 處、 13.11 萬平方米,「無違建先進居委」及「無違建先進街道」創 13 建達到 100%。區城管執法局被住建部全國市長研修學院授予全 國首家「智慧城管精細化執法現場教學基地」稱號,被中國通信 工業協會物聯網應用分會授予「2019 年中國智慧政務創新成果 獎」。至年末,取締違法經營 339 處,疏導辦照 28 戶,累計整治 規模性租賃 16 處,小區群租 642 處。 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完成全區 792 個居住區 100%全覆蓋, 涉及居民共約 26.9 萬戶,涼城新村、嘉興路、曲陽路、江灣鎮、 歐陽路、四川北路等街道成功創建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 道。全區日均干垃圾產生量 497.55 噸、濕垃圾產生 199.92 噸。

前景展望

虹口區將積極服務上海「四個中心」建設,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 堅持航運和金融「雙重承載」,加快商旅文體「四輪驅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以改革統領全局,着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規劃引領,以加快民生改善、提升城區形象、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目標,加快推進舊區改造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着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着力維護城區運行安全和生產安全。圍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堅持整合資源、完善布局,促進各類社會事業資源更好地服務於人民群眾,更好地服務於區域發展,努力開創虹口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全國首個營商環境百強區縣榜單出爐,虹口區排第5名。

相關視頻

虹口區微笑與快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