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寶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寶山縣位於上海的北郊,寶山縣已於1988年和吳淞區合併為寶山區,原區號為310223。

地理位置極為便捷,東北瀕長江,與崇明縣隔水相望;東與吳淞區接壤;東南與楊浦、虹口、閘北、普陀區毗連;西以界涇、楊涇與嘉定縣分界;西北隅與江蘇省太倉市為鄰。

地處黃浦江和長江的交匯點,寶山堪稱上海的「水路門戶」,海運連接16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集裝箱的吞吐量占上海港的70%以上,海運聯運和內河航運發達;陸路形成了鐵路、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四通八達交通網絡;距離虹橋、浦東國際機場均在半小時車程以內 。

2019年12月,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10月20日,入選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名單。[1]

地形地貌

全境分成陸地與島嶼兩部分,陸地北狹南寬,東西寬17.5公里,南北長23.08公里。

全縣總面積370.7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約124平方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21°17′42″~12l°53′,北緯31°16′01″~31°30′28″。1987年轄3個縣屬鎮、17個鄉、6個居民委員會和206個村(大隊)、1980個村民小組(生產隊)。總人口34.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28萬人。

本縣境域是由長江夾帶泥沙不斷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和河口沙島。距今1400多年前,西部洋橋、羅店、大場一線已經成陸;公元8世紀初,月浦、江灣一帶已有海岸線;11世紀中葉,陸地部分已全部成陸,地面高程2.8~4.1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緩坡狀傾斜。長興、橫沙兩島,成陸時間較晚,僅有一二百年歷史,地勢普遍較低,地面高程在2.4米~3.1米。境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常年無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056.8毫米。

建縣形勢

建縣前,境域在唐宋時屬崑山縣,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起屬嘉定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自嘉定縣析出東境建為新縣,與老縣嘉定同城而治。沿用明永樂十年(1412年)為導航而修築於浦東高橋海濱的一座土山"寶山"之名定縣名為寶山。次年分治,置縣治於吳淞所城(即1980年以前的城廂鎮),從雍正二年建寶山縣到1988年撤縣,歷時264年。

隨着上海城市的發展和形勢的變化,本縣境域曾有過3次大的變動。民國16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根據大上海計劃,確定上海為特別市。民國17年,本縣的閘北市(與上海縣共管)和江灣、殷行、吳淞、真如、高橋、彭浦6個鄉劃歸上海特別市。

這一變動使縣境縮減一半。民國18年,市政府劃定並徵用翔殷路以北、閘殷路以南、淞滬路以東地區7000畝土地,建設新的上海中心區。民國26年,"八一三"淞滬抗日戰爭爆發後,本縣淪陷時期,全境劃歸上海特別市,改縣為區。民國33年又改區為縣。民國34年抗戰勝利,本縣重歸江蘇省。

1958年1月,為適應上海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市政整體規劃、糧食與主要副食品的供應以及建立衛星城鎮的需要,本縣與嘉定、上海縣一同從江蘇省劃歸上海。同年,市北郊區和川沙縣橫沙島(鄉)併入本縣,原在民國17年劃歸上海的大部分地區重歸本縣。這是縣境第二次大變動。

之後,本縣南部與楊浦、虹口、閘北、普陀4個市區毗連的城鄉結合部地區就成為市區擴展的重點地區。進入80年代,擴展進程加快,從1978年後寶山鋼鐵總廠的建設、1980年市吳淞區的重建,到1984年市中心區調整擴大,本縣先後有70多平方公里土地劃歸吳淞區和南部相鄰各區,使8個鄉的農村處於縣、區雙重領導之下。這是縣境第三次大變動。

1980年吳漲區建立後,本縣縣府所在地處在吳淞區管轄範圍內,而吳淞全區又為縣境所包圍,縣與區在境域上犬牙交錯,在管轄上互有困難,城鄉矛盾較多、也較突出。因此,撤銷寶山縣、吳淞區,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新區,遂成為必然趨勢。[2]

主要事件

長江入海處的吳淞口,素有"南為上海門戶,西為蘇常藩籬,乃東南第一險要"之稱,本縣就處在這一險要處。縣境內歷代設有眾多軍事設施,在黃浦江口和長江口南岸曾先後築有西、東、北、南和獅子林5個炮台及大批營房,駐重兵扼守吳淞口。在丁家橋、大場、江灣建有3個軍用機場;在吳淞和橫沙分別建有軍港碼頭;在江灣、廟行、楊行等地辟有4個靶場;還有軍火庫2處、哨所7個、碉堡1350多個和一批永久性國防工事。這些設施,雖一部分在近年因建設需要改建他用,但大部分仍作為國防設施在繼續發揮作用。縣境至今仍為東南沿海國防要區之一。

在這塊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歷代為抗禦外敵入侵的前沿陣地。明代抗倭鬥爭中,倭寇幾番來境騷擾,嘉靖年間,黃姚里嚴大顯五兄弟組成的嚴家兵,配合官兵轉戰抗擊,使倭寇聞風喪膽。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帝國主義將鴉片戰爭的戰火延燒至吳淞口,企圖由此進入長江腹地。提督陳化成扼守吳淞西炮台,面對船堅炮利的強敵,與入侵英艦對壘轟擊2個多小時,英艦被擊中多次。陳化成孤軍奮戰,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中國人民同入侵之敵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英軍也不得不承認"受到了最厲害的抵抗"。

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日戰爭,縣境均為主戰場。"一·二八"戰爭,十九路軍將士在吳淞、廟行、江灣等地區,接連粉碎了日軍吳淞登陸、廟行中央突破的企圖,日軍喪兵失將,付出了沉重代價,不得不三易主帥。"八一三"戰爭,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這裡展開長達70多天的反覆爭奪,在寶山縣城,在羅店鎮,在吳淞、江灣、大場,都進行過逐街逐巷逐屋的肉搏拼殺。在寶山縣城,營長姚子青率領全營六百壯士與城共存亡;在羅店前線,中國軍隊前赴後繼,與日軍進行13次拉鋸爭奪,出現十八勇士以血肉之軀炸敵人戰車等壯舉,發揚了中華民族在侵略軍面前不甘屈服的浩然正氣。

就在這場戰爭中,日軍在小川沙登陸後,一路燒殺,境內80%的房屋被焚毀,1萬多人被殘害。但是寶山人民沒有在強暴面前屈服,邊區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四大隊等抗日游擊隊,連年襲擊日偽維持會、警察所,炸機場,懲漢奸,伏擊日偽軍,使侵略者不得安寧。在中共地下黨員的組織下,大批的槍支彈藥、醫療用品和軍事情報,通過設在吳淞鎮的秘密兵站、新四軍情報組,經吳淞、小川沙等港口,源源送往蘇北等地,支援了抗日軍隊。

寶山也是一個具有革命鬥爭光榮傳統的地方。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這裡就有黨的活動,周恩來、鄧中夏、惲代英、李立三等許多革命先輩,都曾在這個地區發動工農、喚起民眾。在黨的領導下,本縣人民直接參加了反帝的五卅運動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在國民黨反動統治下,黨組織屢遭破壞,但火種不滅。

1949年解放上海前夕,境內堅持地下鬥爭的200多名共產黨員,領導群眾組織人民自衛隊,開展護廠護校,收集情報,繪製軍事設施地圖,開展統戰與策反工作,迎接上海解放。當年5月,解放上海的外圍戰在境內月浦、楊行、劉行、顧村一線展開,人民解放軍經過半個多月的攻堅戰,攻破了國民黨軍隊構築的所謂"固若金湯"的永久性工事,切斷了敵人從水上逃跑的退路,殲敵10餘萬人。人民解放軍有3000名子弟兵在這塊土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一切都給寶山留下了光輝的革命史跡。

交通便利

本縣濱江臨海,又毗鄰市區,水陸交通便捷,有4條南北向幹線公路直通市區,有33條市公交汽車線和 16條郊區公共汽車線聯結市區和各鄉鎮,有水運航道20條通往各鄉和外省。

民國18年(1929年)上海市中心區域建設委員會制訂的《新上海建設計劃》,曾將本境作為中心區和港口、鐵路、道路等建設的重點地區,因歷史條件限制和戰爭影響,除新市中心區和虬江碼頭動工外,其餘都未能按計劃實現。解放後,本境作為上海重工業及港口建設的重要基地,除上海鋼鐵一廠、東海船廠、上海柴油機廠、上棉八廠等知名企業擴建外,1957年起,上鋼五廠、上海鐵合金廠、彭浦機器廠、上海重型機器廠、華通開關廠、上海自行車三廠等數百家大、中型企業遷來境內或在境內新建。在共和新路兩側形成以機電工業為主的彭浦工業區,薀藻浜兩岸建設以冶金工業為主的吳淞工業區,五角場周圍建成以輕工、紡織為主的五角場工業區。

1978年以來,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寶山鋼鐵總廠、全國最大的港口火力發電廠石洞口發電廠和國內第一座超臨界火力發電廠華能石洞口第二發電廠,在境內沿江地區建設。上海港務局在張華浜和軍工路的黃浦江沿岸建成兩個大型國際集裝箱碼頭,並正在寶山石塘北沿興建上海港寶山裝卸作業區。境區已成為上海重點建設的北翼,也是鋼鐵、能源基地和外貿港區,為寶山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十分有利的客觀條件。

38年來,本縣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儘管有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歷程,國民經濟仍有較大的進展,特別自1978年以後,在改革、開放的方針指導下,依託城市,服務城市,在加強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工業,注重搞活流通,使全縣社會、經濟各部門都有很大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1949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3267萬元,是一個比較貧困的縣。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48億元,比 1949年增長49.45倍,年遞增率11.18%,比1980年增長2.37倍,年遞增率23.7%;社會總產值22.51億元,比1980年增長2.65倍;國民生產總值10.36億元,人均3035元,比1980年增長2.35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55億元,比1958年增長5.35倍,比1980年增長88.8%;財政收入2.31億元,比l958年增長10.7倍,是上海郊經濟比較發達的縣份之一。

工農業發展

依託地理優勢,本縣解放以來的工農業生產有很大發展。解放前,工業基礎薄弱、設備落後,1949年工業產值1222萬元,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只占37.4%。經過1956年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起縣辦工業逐步發展,1970年以後鄉鎮工業興起,到 1978年全縣工業產值達到2.6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2.89%,比1949年增長20.8倍。1978年後,積極配合城市工業改造擴散,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新建了一批與城市大工業聯營的工廠,成為城市工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14家自行車專業廠為上海的"永久"、"鳳凰"名牌自行車生產70%以上的零部件,有80多家企業與冶金行業建立長期協作關係,有18家經國家檢驗合格的電鍍企業為上海的彩電、電冰箱、收錄機、縫紉機、自行車等輕工產品提供金屬表面處理服務。l987年工業產值15.05億元,比1949年增長122倍,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l.3%,有機電、儀器、設備製造、化工、建材、金屬製品、縫紉、針織、食品、日用機械製造等行業,曾獲部優、市優榮譽的名優產品有:"新華"、"蜜蜂"、"回力"、"上海"等牌號的自行車腳蹬、前叉合件、"寶友"牌軸皮、"雪球"牌活動冷庫、"七O"牌進排氣門、Q型螺絲千斤頂、"寶山"牌油壓千斤頂、"舒樂"牌襯衫、"火焰"牌噴燈、"寶羽"牌羽絨服裝等。月浦的童裝、羊毛手套、橫沙的繡品、大場的白油、盛橋的檸檬酸、廟行的紙品等,成為本縣主要的出口外銷產品。

本縣農村從50年代起,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等變革,依靠集體力量,利用較為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技術經濟優勢,大規模地興修水利和平整土地,增施肥料,改良土壤,裝備農用機械,改革耕作制度,增加複種指數,更新作物品種,提供栽培技術,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高。1949年,各項作物的平均畝產量:糧食223.5公斤、棉花(皮棉,下同)12公斤、油菜籽40公斤、蔬菜28公擔,耕地複種指數131%,農業產值2045萬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個勞動力165.57元,每畝土地純收入不足50元;全年上市豬6959頭,禽34.24萬隻,水產87l噸。1987年,各項作物平均畝產量:糧食599公斤、棉花29公斤、油菜籽107公斤、蔬菜45.8公擔,分別比1949年增長168%、141.66%、167.5%和63.57%,耕地複種指數178%,農業產值1.43億元,農業勞動生產率勞均856.80元,每畝土地的純收入230元;全年上市豬31.86萬頭,禽159.89萬隻,水產7209.6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44.78倍、3.67倍和7.28倍,並有蛋、奶、食用菌、瓜果、花卉等大量上市。

本縣農村產業結構,長期以來是以糧、棉、油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經濟。1949年農業產值中以種植業的收入為大宗,畜牧漁業只占很少比重,直到 1976年,種植業仍占75.2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工商綜合經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非農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1987年農業總產值1.43億元中,種植業占52.45%,畜牧業占40.55%,漁業占5.05%,副業占1.3%,林業占0.65%。經過多年的積累,鄉、村、隊三級都成為具有一定物質基礎的經濟實體。1987年農村固定資產原值74479萬元,其中鄉一級為3879l萬元,村一級為26686萬元,隊一級為8229萬元,形成獨特的城郊型農村經濟模式。得天時地利之宜,長興島發展萬畝桔園,已成為市郊柑桔生產的主要基地。吳淞鄉發展草莓保護地栽培,使供應期長達5個月,被譽為"草莓之鄉"。全縣副食品基地建設有較快的發展,到1987年底,已建成500頭以上養豬場34個,萬羽雞場18座,百頭奶牛場11座。瘦肉型豬、兔毛、香料、蔬菜、鰻苗等已進入國際市場,逐步向創匯農業發展。

教科文衛體

隨着經濟的發展,本縣城鄉建設和教科文衛體等各項事業也有相當發展。

因受歷次戰爭摧殘,到解放前夕,境內各城鎮街衢坎坷、屋舍破舊,戰爭創傷處處可見。解放後,城鄉建設有很大發展,新建公路63條(段),總長198.93公里,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郵政網點遍及城鄉,郵路149條、3621公里。電話通訊自動化,載波化,電纜化也初具規模,裝機容量市內電話19200門,農村電話4000門。各城鎮都進 QA1 Zxx行了擴建和改造,鎮區面積都有很大擴展。新建工房63.72萬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12.7平方米。1958年以後,市規劃建設的彭浦、泗塘、海濱、桃園、長白、控江、鳳城、廣靈、宜川、柳營、運光、蘭花、梅花、滬太、寶鋼等一大批新村,在縣境南部和縣府所在地區拔地而起,新村地區工農交融、城鄉交錯,已具有農村城市化雛形,並陸續劃為市區。在農村,河、路、村宅都作了重新安排,窮鄉僻壤的舊跡已不復多見,農村住房今非昔比,70年代以來絕大部分農民家庭都建造了樓房,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並正在向講究室內裝飾和設備現代化發展。

自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知名教育家袁希濤等在縣城籌設第一所小學寶山縣學堂起,本縣現代教育事業有較快的發展。清末民初陸續有復旦、中國、水產、商船等大中專院校在境內創立,以後又有同濟、勞動、上海、暨南、持志、政治、文治、滬江等大學和音專、體專等院校遷建來境,成為高等學府薈萃之地,對啟迪民智,提高社區文化水準起了催化作用。辛亥革命後,境內興識字掃盲,民國13年(1924年),各市鄉普設平民學校。30年代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本縣大場地區創辦山海工學團,推行教育為工農服務,實行工學結合和小先生制,使全縣平民教育得到發展。因受戰爭影響,特別是"八一三"戰爭的影響,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摧殘,後逐步得到恢復。解放前夕,全縣有幼兒園14班,小學137所,中學14所,學齡兒童入學率為30%。解放後,教育發展很快,到1980年有幼兒園152所(班),小學180所,中學48所(完全中學22所),1983年普及小學義務教育。之後,有部分學校劃入市區。1987年全縣有幼兒園246所(班),小學130所,中學25所(完全中學11所),中專2所,職業中學13所(班),廣播電視大學分校l所,成人業餘學校4所,此外還有教師進修學校、農業技術學校、科技進修學校等,在職人員的知識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自清末縣城創辦通俗教育社、城市圖書會,吳淞創設藏書會起,歷來文化藝術活動和民間文藝活動都比較活躍。寶山的故事、神話、民歌、絲竹、吹打樂、民間舞蹈和彩燈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1987年,全縣有文化館(站)21個,圖書館(室)21個,影劇院5個,放映隊17個,並有縣人民廣播電台和專業劇團寶山滬劇團。群眾性的戲劇、曲藝、歌舞、美術、攝影等在市級會演、展覽中,有50餘名作者的100餘件作品獲獎,彭浦農民攝影在全國獨樹一幟,寶山彩燈還出國展覽,獲得好評。

醫學事業

解放前,本縣醫藥衛生條件十分簡陋,雖較早辦有醫院多所,但規模小,設備差,水平低,藥品匱缺,群眾求醫尋診,主要靠中醫中藥。1987年,境內有縣級綜合性醫院3所,還設有中醫門診部、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所、結核病防治所、精神病防治院等衛生事業機構,鄉有衛生院,村有衛生室。縣、鄉兩級醫院和衛生院有醫、技人員1554人,平均每千人有醫、技人員4.91人;有病床955張,平均每干人有3.02張。解放後防疫工作成績顯著,鼠疫、霍亂、天花早已絕跡;血吸蟲病、絲蟲病已被消滅;白喉、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瘧疾、乙型腦炎等主要傳染病已被基本控制;急性肝炎、菌痢等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1987年人均期望壽命73.3l歲,比解放前提高34.31歲。

科技事業

解放前,本縣科技事業僅處於萌芽狀態。解放後有較快發展,1987年建有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縣科技協會、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蔬菜技術推廣站、食用菌推廣站、農機研究所等機構和各種學會團體,有科技人員2455人,其中高級人才7人(1988年初為54人)。科研項目遍及工業、農業、醫衛等各個領域,1980年至 1987年獲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的項目有46個,獲得縣級科技進步成果獎的有203個,1986、1987年列入市級星火計劃的項目有8個,總投資972.3萬元。

教育事業

解放前,體育只在中小學校開展。解放後,全縣學校體育、群眾體育、人才培訓、場地設施等都有很大發展。全縣獲等級運動員稱號的有115名,其中健將級7名。在市級和全國性的比賽中,有6名本縣籍的選手打破全國紀錄。解放以來,本縣先後向國家、市輸送各項運動的優秀運動員31名,其中自行車運動員呂玉娥、射箭運動員張政還作為國家隊成員參加了1984年的第23屆奧運會。

水利氣候

本縣地處海濱,境區有118.91公里岸線襟江帶海。每年夏秋之際,常因颱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造成嚴重災害。從雍正三年(1725年)分治起至1949年5月解放,因颱風潮溢造成沿海人廬漂沒和因暴雨洪澇造成的大饑荒就有48次之多。建縣初下轄9個施粥廠,以賑濟區域替代行政區域,到嘉慶、道光年間分設到14個,可見那時的寶山人民,經常得依賴官府賑粥濟貧,才能勉強維持生計。民國年間的民謠:"蟛棋鉗稻海車田,海龍王作對大荒年","有仔丫頭不嫁北頭(海邊),嫁仔北頭一口麥頭一口草頭",都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寶山人民的困境。加之戰禍連年,人民的困苦更是雪上加霜。

解放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動員大量人力,投入大量財力物力,修海塘、興水利,國家共投資1.68億元。陸上23公里海塘,已建成能抗禦50~100年一遇的高潮和11~12級颱風同時襲擊的堅固堤防,島上結束了南坍北圍的被動局面,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生產生活都得到了保障。隨着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1978年以來增幅加大,全縣各城鎮的居民勞動就業已基本解決。1987年,全民所有制和縣屬大集體職工人均年工資(不含獎金)1658元,比1976年的576元增長1.88倍;農民人均收益分配達到1130元,比1976年的200元增長4.65倍;全縣城鄉儲蓄金額4.42億元,比1976年增長15倍。1976年至 1987年,有5.94萬農戶建房21.42萬間,多數農民住進兩層或三層樓房。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摩托車已進入普通家庭。

歷史的車輪在奔馳,改革在深入,寶山作為一個縣的建制,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勤勞勇敢的寶山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依託上海北郊優越的自然、地理、人文條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方針,為建設工農結合、城鄉一體的新寶山,為上海北翼的起飛,為振興上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正在做出更大的努力,增添新的光彩。

寶山總評

寶山區[1]位於上海市北部,東北瀕長江,遙對崇明縣;東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水相望;南與楊浦、虹口、閘北、普陀四區毗連;西與嘉定區交界;西北隅與江蘇省太倉市為鄰。全境分成陸地、島嶼兩部分,陸地以橫貫中部的薀藻浜分成南北兩部,長興、橫沙兩島自西至東,橫臥於長江口南支水道,全境東西長56.15公里,南北寬約23.08公里,總面積415.85平方公里。全境江海岸線總長118.91公里,有干河30條,支河877條,總長959.11公里。[3]

寶山歷史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誌,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此山早在萬曆十年(1582年)坍沒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

寶山,原屬江蘇省,清雍正二年(1724年)從嘉定縣分出,建為寶山縣。民國17年,閘北市(與上海縣共管)和江灣、殷行、吳淞、彭浦、真如、高橋6個市鄉劃歸上海特別市,境域面積縮小一半。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本區淪陷期間,全境劃歸上海市,薀藻浜以北地區為寶山區,浜南分屬市中心區和滬北區,長興歸浦東北區。民國17年劃出的江灣、殷行、吳淞和大場重歸寶山。1960年劃出吳淞鎮及薀藻浜以南長江路兩側成立吳淞區,1964年吳淞區併入楊浦區。1980年以後因寶鋼建設需要,重新成立吳淞區,城廂鎮和吳淞、淞南、廟行、月浦、盛橋等鄉一部分歸吳淞區。1988年1月,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建制,建立寶山區。

寶山區境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是在江流海潮共同作用下,以長江為主的河流所帶的泥沙不斷淤積而成。陸地部分為一望無垠開闊的河口濱海平原,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緩坡狀傾斜;兩島為河口沙島,地表土層深厚,蘊藏着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全區有耕地16794.6公頃。境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7℃,常年無霜期共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056.8毫米。

全區總人口702568人,其中農業人口205 382人。全區人口以漢族為主。

本區有5個街道、14個鎮(其中有些鎮是從93年起撤鄉建鎮)、2個鄉,203個居民委員會和176個村居民委員會,1632個村民小組。羅店、大場等鎮,在歷史上因其繁華的經濟貿易,曾素有"金羅店"、"銅江灣"、"鐵大場"之稱。

寶山是上海的大工業、港口儲運、能源、水資源、副食品生產基地,又是全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全國首家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寶鋼集團坐落於此;為大工業配套的鄉鎮企業是寶山區域經濟特色之一。寶山的土特產品有"長興無核蜜桔"、"瘦肉型豬"等。

改革開放以來,寶山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據1997年統計,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6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完成80.4億元,全區工業總產值為156.8億元,農業總產值為5.8億元。產業布局結合資源比較優勢已趨向合理,形成了中北部製造加工工業為主、南部房地產業為主、兩島特色農業為主的產業布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全區共有14個私營經濟區。全市第一條由區引進外資建的逸仙路高架道路工程已於1998年竣工通車。由閔行至寶山的上海第一條高架輕軌鐵路"明珠線"以及外環線正在建設之中,為寶山的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區科教文衛體等各項事業有相當的發展。全區有民營科技企業523家。長興、橫沙島的養殖蟹種技術96年列入市、區科技發展基金研究和推廣項目;"羅麥3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項目獲1994~1995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本區現代教育事業舉辦較早,教育質量普遍較高。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及校外教育機構262所,學生136422人,教職工10934人,學校總占地面積221.11公頃,總建築面積95.05平方米。行知中學、吳淞中學是區境內兩所重點中學。

寶山文化事業近年來迅猛發展,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在寶山城鄉遍地開花,92年來成功舉辦的國際民間藝術節、百場廣場文藝匯演等享譽滬上,蜚聲中外。本區規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寶山區圖書館99年1月落成。

本區體育事業發展迅速,全民健身運動活躍。現擁有體育場館210座(含學校、企業事業單位)。97年7月竣工的寶山體育中心,可承擔國際國內的大型項目的比賽,其中寶山體育場、寶宸體育館頗具規模及影響。

全區有醫療衛生機構29所,其中區級醫院7所,街道醫院7所,鄉(鎮)衛生院8所,其他醫療防治、保健機構6所,衛生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全區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83人,擁有床位4.98張。

寶山區境據江海要衝,向稱東南重鎮,為歷代用兵必爭之地,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曾駐軍於江灣。明代設吳淞、寶山兩個守御知戶所;清代設吳淞營、寶山營;民國元年(1912年)設置有吳淞要塞司令部等指揮機關。而寶山同時也歷來為外國侵略者視為侵戰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之一。曾發生過嚴家兵痛殲倭寇,陳化成力阻英軍入侵的激烈戰爭,也曾經是"一·二八"、"八·一三"兩次淞滬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新中國成立後,境內一直駐有陸、海、空、武警、邊防等部隊,分別駐紮在區內沿江、沿海及內陸地區,現有一個軍用機場和一個軍用港口。

行政區劃

1949年5月26日全縣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舊鄉鎮,設聯鄉辦事處。7月設立5個區,分轄6鎮14鄉。10月廢除保甲制。

城廂區轄2鎮2鄉 城廂、楊行鎮,楊南、楊北鄉。

劉行區轄2鎮2鄉 劉行、顧村鎮,廣福、福民鄉。

羅店區轄1鎮4鄉 羅店鎮,羅南、羅涇、聚源、西平鄉。

月浦區轄1鎮4鄉 月浦鎮,獅林、新興、盛橋、渡川鄉。

長興區轄2鄉 長興、潘石鄉

同年10月到12月,調整鄉鎮區劃,5個區分轄6鎮31鄉,325村,21街道。

城廂區轄2鎮4鄉52村 城廂鎮(10)[括號內是村數,羅店鎮是街數。]、楊行鎮(7)、楊東鄉(10)、楊北鄉(10)楊南鄉(8)、城西鄉(7)。

劉行區轄2鎮8鄉94村 劉行鎮(8)、顧村鎮(10)、福民鄉(9)、廣福鄉(11)、積福鄉(11)、潘涇鄉(9)、胡莊鄉(8)、楊溪鄉(12)、陳行鄉(9)、太平鄉(7)。

羅店區轄1鎮8鄉21街74村 羅店鎮(21)、羅南鄉(8)、羅涇鄉(12)、羅西鄉(8)、羅平鄉(9)、張橋鄉(12)、洋橋鄉(7)、聚源鄉(9)、蕭涇鄉(9)。

月浦區轄1鎮7鄉80村 月浦鎮(11)、新興鄉(11)、新合鄉(9)、新生鄉(10)、新建鄉(10)、獅林鄉(10)、盛橋鄉(10)、渡川鄉(9)。

長興鄉轄4鄉25村 長興鄉(6)、鳳凰鄉(7)、潘石鄉(6)、瑞豐鄉(6)。

1951年2月,羅店鎮經蘇南行政公署批准,改為縣屬鎮。

1952年9月,太倉縣的陳行鄉(13個村)劃歸本縣管轄。同年10月,嘉定縣北管鄉的廣福村劃歸本縣劉行區廣福鄉。1953年9月,嘉定縣和橋鄉的界涇村劃歸本縣羅店鎮。

1954年10月,經江蘇省松江行政區專員公署批准,撤銷城廂、羅店、月浦、劉行4個區的行政建制(設工作組),保留長興區公所,並撤銷太平、胡莊、蕭涇、聚源、新建、新合6個鄉,分別劃入其鄰近各鄉。全縣轄1個縣屬鎮羅店鎮;31個鄉(鎮):城廂、楊行鎮,楊東、楊南、楊北、城西、月浦、獅林、新生、新興、盛橋、渡川、劉行、顧村、陳行、廣福、楊溪、福民、積福、潘涇、張橋、羅平、羅南、羅西、羅涇、洋橋、陳行、鳳凰、長興、潘石、瑞豐鄉。

1955年7月,城廂鎮改為縣屬鎮。

1957年9月,撤區並鄉,全縣並為7個大鄉、2個縣屬鎮,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11個。

楊行鄉 由城西、楊東、楊南、楊北、楊行5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1個。

月浦鄉 由盛橋、新興、獅林、新生、月浦5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2個。

羅涇鄉 由洋橋、羅涇、陳行、渡川4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7個。

羅南鄉 由羅西、羅南、楊溪、福民、積福5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4個。

劉行鄉 由廣福、劉行、潘涇、陳行、顧村5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5個。

長興鄉 由鳳凰、長興2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5個。

潘石鄉 由瑞豐、潘石2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6個。

縣屬羅店鎮 由原羅店鎮及張橋、羅平2個小鄉合併而成,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6個。

縣屬城廂鎮 按原狀不動,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5個。

195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本縣劃歸上海市管轄。同年5月,長興、潘石兩鄉合併,定名長興鄉。7月,川沙縣橫沙鄉劃歸本縣管轄。

1958年8月,北郊區撤銷,其所轄吳淞、江灣、大場3鎮,淞北、淞南、高境、廟行、中心、工農、塘南、場南、葑溪9鄉等地區併入寶山縣。同年9月,人民公社化運動,全縣各鄉、鎮、辦事處組建成7個人民公社:紅旗、先鋒、東方紅、東風、躍進、燈塔、東海。

紅旗人民公社由原楊行鄉淞北鄉、城廂鎮、吳淞鎮全部地區及月浦鄉小部分地區組成。

紅旗人民公社成立

先鋒人民公社 由原淞南鄉、高境鄉、廟行鄉全部地區和中心鄉北部地區以及工農鄉、塘南鄉、江灣鎮、中心鄉南部地區的農村部分組成。

東方紅人民公社 由原葑溪鄉、場南鄉和大場鎮全部地區組成。

東風人民公社 由原羅南鄉和劉行鄉全部地區組成。

躍進人民公社 由原羅店鎮、羅涇鄉全部地區和月浦鄉大部分地區組成。

燈塔人民公社 由原長興鄉和橫沙鄉的圓圓沙組成。

東海人民公社 由橫沙鄉本島組成。

1959年3月中共中央鄭州會議後,調整人民公社規模,本縣由7個公社調整為15個公社:吳淞、楊行、月浦、羅涇、羅店、羅南、劉行、葑溪、大場、彭浦、江灣、新橋、五角場、長興、橫沙,並建吳淞鎮、江灣鎮為縣直屬鎮。6月,市批准邯鄲路、五角場辦事處從楊浦區劃回寶山縣管轄。

1960年,撤銷大場公社,併入彭浦公社;撤銷邯鄲路辦事處,併入五角場辦事處;長興、橫沙劃為副食品基地,受上海市商業二局和市農委領導。市新建吳淞區,本縣吳淞鎮及其附近地區和新橋公社部分地區劃歸吳淞區(1964年6月吳淞區併入楊浦區)。

1961年,調整為4個縣直屬鎮 城廂、羅店、江灣、大場鎮;19個人民公社:盛橋、月浦、顧村、劉行、大場、彭浦、淞南、廟行、工農、中心、楊行、吳淞、羅店、羅南、羅涇、葑溪、江灣和長興、橫沙公社(長興、橫沙於11月劃回本縣領導);1個辦事處:五角場辦事處。

1962年11月,經市批准,撤銷五角場辦事處,設五角場鎮人民委員會,為縣屬鎮。

1966年4月,中心、工農兩公社合併為五角場公社。至此,全縣轄5個縣屬鎮:城廂、羅店、大場、江灣、五角場鎮;18個公社:吳淞、楊行、月浦、盛橋、羅涇、羅店、羅南、劉行、顧村、葑溪、大場、彭浦、廟行、淞南、江灣、五角場、長興、橫沙公社。

198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上海市吳淞區建立,本縣城廂鎮和吳淞、淞南、廟行、月浦、盛橋5個公社的112個生產隊境地劃歸吳淞區管轄。12月,葑溪公社改名為葑塘公社。

1984年3月政、社分設,18個公社改設為18個鄉。9月,江灣、五角場鎮分別劃歸虹口區和楊浦區管轄。同時,江灣、五角場、廟行、彭浦4鄉的129個生產隊境地分別劃歸虹口、楊浦、閘北、普陀區管轄。盛橋鄉的19個生產隊境地劃歸吳淞區管轄

1986年4月,經市批准,楊行鄉建為縣屬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至1987年底,全縣轄3個縣屬鎮、17個鄉,6個居民委員會、206個村民委員會,177個居民小組、1980個村民小組(生產隊)。

3個縣屬鎮 羅店、大場、楊行鎮。

17個鄉 吳淞、月浦、盛橋、羅涇、羅店、羅南、劉行、顧村、葑塘、大場、彭浦、廟行、淞南、江灣、五角場、長興、橫沙鄉。

附:新市區、江灣區、吳淞區、大場區及北郊區行政區劃

新市區

(解放前為上海市21區)1949年5月,新市區接管17保359甲,分設4個辦事處。1950年初,4個辦事處改建為4個鄉:虬江鄉、五角場鄉、新民鄉、黃長鄉。同年7月,黃長鄉所屬之長陽、引翔兩鎮劃歸楊浦區。榆林區北部的農業地區劃歸本區,為蕭廟鄉。全區共轄5鄉。1951年土改後,5鄉分劃為13鄉:橫浜、新民、蕭廟、浣紗、四平、飛虹、楊家浜、虬江、屏陽、黃長、五角、馬橋、工農鄉。

1952年10月,新市、江灣兩區合併,定名為江灣區。

江灣區

(解放前為上海市22區)1949年5月,江灣區接管16保279甲,分設5個辦事處。1950年初,將5個辦事處分別改建為1鎮4鄉:江灣鎮,泗塘、聯合、中心、大同鄉。1951年土改後調整為1鎮8鄉:江灣鎮,鎮南、泗塘、高境、聯合、水電、巽河、中心、大同鄉。

1952年10月,與新市區合併。1953年8月,調整為5個辦事處和1鎮10鄉。南半部10個鄉改建為5個辦事處;新民鄉併入工農鄉;北半部建1鎮10鄉:江灣鎮,鎮南、大同、工農、高境、泗塘、聯合、水電、中心、巽河、浣紗鄉。

1954年10月,調整為1鎮9鄉10個辦事處:江灣鎮,鎮南、泗塘、巽河、高境、場中、水電、工農、聯合、浣紗鄉,長白路、延吉中路、控江新村、馬橋、鳳城新村、打虎山路、江浦路、四平路、邯鄲路、市中心辦事處。

吳淞區

(解放前為上海市23區)1949年5月,吳淞區接管15保300甲,分設4個辦事處。1949年12月,改4個辦事處為4鄉1辦事處:華浜、新橋、泰興、炮台鄉和第一辦事處。1950年5月又合併為2鄉1辦事處:淞南、淞北鄉和第一辦事處(吳淞鎮)。1951年土改後,分劃為6鄉1辦事處;華浜、上鋼、新橋、炮台、周橋、泰興鄉;辦事處不動。1953年10月,撤銷周橋鄉,併入第一辦事處;設第二辦事處(蘊藻浜以南)。

大場區

(解放前為上海市24區)1949年5月,大場區接管20個保,分設6個辦事處。1950年初,6個辦事處改建為5鄉1辦事處:大場、新華、生建(又稱新建)、彭浦、場北鄉和西寶興路辦事處。1951年土改後,調整為1鎮12鄉1辦事處:大場鎮,場東、場西、場南、場北、新建、葑溪、彭浦、新華、塘南、寶興、談橋、花園鄉和西寶興路辦事處。1954年初,撤銷談橋鄉,嘉定縣的馬橋鄉劃歸本區管轄。1955年撤銷花園鄉,辦事處增設為3個。至此,全區轄1鎮11鄉3辦事處:大場鎮,場東、場南、場西、場北、葑溪、新建、塘南、新華、彭浦、寶興、馬橋鄉,談家橋、寶昌路、宜川新村辦事處。

北郊區

1955年底到1956年初撤銷江灣、吳淞、大場3區後合併建立。

初建時全區轄2鎮25鄉15辦事處。

2鎮 江灣鎮、大場鎮。

25鄉 新橋、華浜、上鋼、泰興、炮台鄉(原屬吳淞區)、泗塘、高境、場中、巽河、浣紗、水電、聯合、鎮南、工農鄉(原屬江灣區)、馬橋、葑溪、新建、場東、場南、場西、場北、新華、彭浦、寶興、塘南鄉(原屬大場區)。

15辦事處:原吳淞區的第一、第二辦事處;原江灣區的鳳城新村、延吉中路、控江新村、邯鄲路、四平路、江浦路、長白路、打虎山路、馬橋、市中心10個辦事處;原大場區的談家橋、寶昌路、宜川新村3個辦事處。

1956年3月,長白、控江、黃興、馬橋、鳳城、打虎山、江浦、四平8個辦事處分別劃歸楊浦區和榆林區管轄;宜川新村辦事處劃歸普陀區。談家橋與寶昌路 2個辦事處合併,定名為柳營路辦事處;邯鄲路與市中心2個辦事處合併,定名為五角場辦事處;原吳淞區之第一、第二辦事處合併,成立吳淞鎮。25個鄉調整為9個鄉。至此,北郊區轄江灣、大場、吳淞3鎮,高境、中心、葑溪、廟行、場南、淞南、淞北、塘南、工農9鄉,五角場、柳營路2辦事處。

1956年7月,五角場辦事處分為邯鄲路、五角場2個辦事處。

1958年6月,柳營路辦事處劃歸閘北區管轄。

同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上海市北郊區撤銷,其大部分地區併入寶山縣。邯鄲路、五角場辦事處和江灣鎮分別劃歸楊浦區和虹口區管轄(江灣鎮未辦交接,實際上併入寶山縣)。[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