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業貿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商業貿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商業貿易

外文名稱: Commercial trade

基本釋義: 通過買賣方式的經濟活動

商業貿易是指專門從事商品收購、調運、儲存和銷售等經濟活動的部門。在我國,一般對內稱商業,對外稱貿易。商業貿易是商品交換的表現形式,是聯繫工業農業城市鄉村、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橋樑。[1]

商貿出現

商業與貿易是人類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形式。它是指通過買賣方式,使貨物得以流通的一類經濟活動。

商業貿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原始社會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後,形成了最初的商業,交易方式是物物之間的交換。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導致生產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和商人,標誌着早期商業貿易活動的社會化。

生產的社會分工是商業貿易能夠產生的前提,而利益差別的存在卻是不同生產部門和不同地區之間發生貿易往來的必要條件。一方面,由於各地在自然條件方面的差異,資源在各地分布也不平衡。資源和物產的差異性,使得各地之間交換頻仍,商業貿易的界限也因此而逐漸擴大。另一方面,交通狀況的優劣也是影響早期商業活動範圍的一個重要因素。凡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商業通常較為發達。交通不便的地方貨物運輸往往不暢,交換減少。

隨着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產品的交換也愈加複雜化。商業貿易無論從交換規模、數量、次數以及手段等方面,都有了長足進展。

古代發展

歐洲地區的商業與貿易

古代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比較高,商業貿易相對較為發達,歷史上曾出現過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和"羅馬時代",繁盛的奴隸制經濟為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封建制度在歐洲確立後,農奴制與奴隸制相比,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勞動積極性和生產能力,促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手工業的進步。隨着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封建莊園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農產品進一步商品化,貨幣地租的變化促進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集市貿易的基礎上城市逐漸形成起來。在城市中,直接經商的人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中世紀早期,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生產主要是用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產品的交換有限。儘管商人和商業活動已經存在,但他們活動的範圍十分有限,活動內容基本上是從事對外貿易。自從10世紀到11世紀城市興起之後,西歐商品經濟獲得了比較大的發展,城市手工業者能夠無阻礙地進行商業活動,大大推動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商人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在11世紀到12世紀的西歐城市裡,商人起初主要是行商,後來逐漸成為坐賈。商人階層的發展直接推動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城市手工業產品的出售、城鄉的商品交換,以及遠距離貿易的發展。城市商業的不斷發展,對於歐洲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古代東方世界的商貿

東方專制社會具有典型的農本特色。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東方商業貿易必然帶有較強的封建性,專制政權不允許商業有過度的發展,以免威脅其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統治,因此,在東方一些國家中,對商業往往採取抑制政策;有的乾脆禁止商業的自由發展,直接以政權的形式來干預交換。儘管如此,東方的一些國家諸如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地的商業貿易仍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了。

印度早在哈巴拉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較為規範的商業活動。到公元前6世紀前後,不僅有發達的國內商業,而且該地區與海外貿易往來也十分活躍。印度統一以後,穩定的社會秩序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環境。14世紀到15世紀時,城市經濟和手工業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並隨着印度封建帝國疆域的擴大,國內地區間的商品交換和對外貿易也都興旺起來了,從而使印度在東西方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國的夏、商、周時期,商業貿易活動就呈現高度繁榮的景象。春秋戰國時期,多元政治格局為商貿活動的開展創造了前提條件。秦統一天下,打破以前國界關隘的限制,並修建馳道,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對商品流通極為有利。漢初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的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時,商業活動條件的進一步改善,使商業利潤大幅度提高,從事商業活動的商人日漸增多。

三國兩晉南北朝,各國的執政者都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商業的政策。隋唐之際,社會經濟高度繁榮,商業貿易活動異常活躍,國內商業的範圍擴大到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對外貿易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商業又略有衰落。宋代立國後,統而不一,南宋則偏安於江南一隅,這一格局對宋代商業的發展有着明顯的影響。明清兩季人口增長快速,部分地區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國商品交易量有了大幅度增長。但由於封建社會晚期,國家對商業貿易活動的控制日益加強,對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障礙。

日本大化改新之後,日本的社會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但商品經濟不發達,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從鎌倉幕府初期起,在寺廟、神社和交通要道等地出現了市集,有專業商人從事運輸、保管、出售、中介買賣等商業活動,這些地方逐漸發展成為工商業城市。國內市場開始形成,經濟逐漸走向繁榮,國外貿易也得到發展。

非洲美洲的商業貿易的發展極不平衡。中世紀時期,北非的埃及和東非的蘇丹埃塞俄比亞等地商業活動較為發達。美洲在歐洲殖民者進入之前,大部分地區商業貿易還處於物物交換的階段。

中世紀時期商業貿易的發展,東西方仍有較大的差異。歐洲為商品經濟的自由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東方如中國、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對內長期實行抑制政策,對外又閉關鎖國,限制與國際貿易往來。

現代發展

地理髮現

地理大發現指15世紀末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通往東方新航路的開闢。它對世界商業貿易的影響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謂的商業革命。主要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商路及商業中心的轉移和商業經營方式的轉變。

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闢後,主要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以及尼德蘭所代替。16世紀中葉,安特衛普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在16世紀時,首先在安特衛普產生了近代的商品和證券交易所,隨後在歐洲其他各地都迅速發展起來。由國家給予種種特權建立起來的新型貿易公司,成為一個具有國家職能的特殊機構,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國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荷蘭和法國的西印度公司等。

殖民擴張

地理大發現開創了西歐國家的對外擴張事業,導致了近代殖民制度的建立,從殖民地掠奪來的巨大財富,促進了西歐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由此奠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繁榮的基石。商業尤其是對外貿易,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人成為經濟活動中的關鍵人物。西歐各國都執行重商主義政策,使歐洲成為當時世界上商貿最為活躍的地區,並逐漸形成若干個較大的區域貿易中心:地中海貿易、中歐貿易、波羅的海貿易和大西洋沿岸貿易。

地中海貿易是沿地中海的歐洲各國之間以及這一地區與近東之間的貿易。16世紀時,地中海貿易的活動中心是意大利北部諸城市;從16世紀下半葉起,荷蘭和英國介入地中海貿易,貿易活動中心也逐漸由意大利北部城市移到了西北歐。

中歐、波羅的海、大西洋沿岸貿易基本上屬於歐洲各國之間的貿易,又可分成以下幾個中心:中歐貿易以萊茵河和多瑙河為中心;波羅的海貿易以易北河一帶為集散中心;大西洋沿岸貿易主要集中於直布羅陀海峽到英吉利海峽之間。

跨洋貿易是當時主流的貿易形式,它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擴張過程中的殖民掠奪,導致以西歐為中心的早期世界市場的出現。早期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外部條件,對世界市場的形成和世界商業貿易的一體化進程起到了推動作用。

轉型期

世界範圍內的社會轉型從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開始,直到二戰結束,歷時約200餘年。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60年代,英、法、德、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開展和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世界市場空前擴大,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這一時期,由於大機器生產的廣泛採用,社會分工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向國際領域擴張,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或多或少地被納人到國際分工秩序之中,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必不可少的條件。

19世紀交通、通訊的巨大變革為世界商業貿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重要推動力。國際交通運輸體系的建立,大大溝通了世界各國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海底電報電纜的鋪設,加強了各國的經濟聯繫,使電匯取代了原始匯票,方便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支付。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技術革命,為商業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世界商業貿易發展的黃金時代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告結束。但是,這卻給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的發展留下了空隙,帶來了機遇,使中國、印度等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

20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世界的5次經濟危機,特別是30年代初的第四次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嚴重影響全球商業貿易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世界商業貿易再一次遭受重大挫折。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