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商品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 commodity economy ),"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商品的生產交換出售總和。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最早產生於第二次社會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並進一步擴大,在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時出現了商品經濟的重要媒介--商人。

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商品之間的交換主要由市場調配時,這種社會化,由市場進行資源調配的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商品經濟 [1]

商品經濟1.jpg

外文名稱 Commodity Economy

類別 經濟學

屬性 經濟形式 [2]

對立物 自然經濟

釋義 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發展簡史

西方簡史

商品經濟2.jpg

在原始社會,人們生活在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組織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共同占有,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逐漸出現了剩餘品,於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間對剩餘品的偶然交換。當發生了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後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從而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貨幣,出現了商品經濟;商品生產的產生使商品交換經常化,進而產生了貨幣。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縫隙中生長的;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才完全取代自然經濟,成為普遍的經濟形式。

世界上現存第一本經濟學著作是古希臘色諾芬(Xenophon,約前430-約前355或354)的《經濟論》,英語單詞 "Economy"、"Economics"即源於此。該書採用蘇格拉底與別人對話的形式,討論如何管理奴隸主家庭農場,堪稱"古代微觀經濟學"。他還著有《雅典的收入》,論述如何增加雅典國家收入,堪稱"古代宏觀經濟學"。此外,柏拉圖(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國》,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和完善奴隸經濟制度,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主張限制商業、高利貸和私有財產。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論》主要論述奴隸經濟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鞏固奴隸經濟制度,《倫理學》分析商品等價交換現象,認為貨幣使不同的商品等價。

歐洲封建社會始於公元476年,終於1640年,其間戰亂、災荒和瘟疫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黯然失色,人稱黑暗的"中世紀"(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學大全》,根據上帝意志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認為上帝創造萬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應當受"上等人"統治。同時,提出公平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商業理論和利息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作了折衷和辯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發現"美洲大陸之後,國際貿易成為當時西歐主要經濟增長點,催生了"重商主義"(Mercantilism),是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萌芽。認為:只有金銀才是財富,主張促進商業發展,開展國際貿易,實行貿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業和商品經濟,堪稱"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義主張"貨幣差額論",即只出口不進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於英國匿名發表的《對中國同胞某些控訴的評述》。晚期重商主義主張"貿易差額論",即少進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克列欽(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譯"蒙克萊田",1615年發表《獻給國王和王后的政治經濟學》,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柯爾培爾(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國的托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譯托馬斯·曼,1621年發表《論英國與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商品經濟3.jpg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主要產生和發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前期,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取得完全勝利的時期。具體說來,這一時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紀中期期間。該時期內,西方國家的經濟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克服重商主義經濟理論和觀念的缺陷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所代表的經濟思想和學說與重商主義的理論學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其主要特點是主張實行經濟自由主義。這意味着個人可以在擺脫封建經濟制度殘餘和重商主義那樣的國家干預情況下,實行自由經營;政府應當在保證社會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讓市場機制自動地調節經濟,配置資源。

英國經濟學家配第基於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不同於重商主義的觀點:(1)財富是物質產品,勞動是財富的源泉;(2)市場自動調節比人為地調節更能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即"看不見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據此主張自由放任政策。 法國的"重農學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發表《經濟表》,反對重商主義,主張自由貿易。但由於法國小農經濟比重較大,工業發展相對落後,因此認為只有農業才是社會財富的源泉,貨幣只是流通手段;工業只是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是農業的附屬物;對外貿易只是一種等價交換,都不能增加社會財富。183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分化為兩支,即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經濟學原理》)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school),馬克思主義者一般稱之為"庸俗經濟學"(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經濟學"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辯護",認為:市場完美有效,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現代微觀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分配理論等。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西方經濟學開始出現了大的變化,即發生了"凱恩斯主義的革命"。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思想傾向,開創了一個新的經濟學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既恢復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國家干預主義的經濟思潮,使之在經濟生活中重新占據了主流地位,也同時存在着原先曾經占據過主流地位但在凱恩斯主義出現後暫時退居次要地位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潮。

商品經濟4.jpg

中國簡史

中國人很早就懂得經商。原始時代,人們共同對抗自然,生產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斷改進的勞動工具提高了人們的生產力,生產物過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換。這些交換先是偶然性,漸漸變得經常而刻意。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據《易經》所載,神農氏曾在日中設市以"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遠古時期,商部落就以善於交換出名,周武王滅商後,商朝的遺民為了維持生計,傳說他們的祖先曾駕着牛車遊走部落之間,進行交易。日子一長,便形成一個固定的職業。周人就稱他們為"商人",稱他們的職業為"商業",由此引申,出售的生產物便叫"商品"。[1]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春秋時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鄭國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貢和范蠡;戰國時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國的白圭、呂不韋。戰國時期各國鑄造流通的銅幣種類增多,貨幣的數量大,種類多,反映了商業較過去發達。商品交換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隋朝時開鑿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促進了商品流通範圍的擴大。唐代還出現了櫃坊和飛錢。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於後世的匯票。櫃坊和飛錢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又促進了商業的便利與發展。[1]

宋元商業的繁榮,商業要繁榮,政府就必須放鬆對市場的嚴格控制。兩宋時期商業的繁榮,就是建立在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時間基礎上的。兩宋時期的商業繁榮是全方位的,不僅商品的種類繁多,而且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都很繁華。商業的繁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商品經濟5.jpg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促進了商業的繼續繁榮。兩宋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鬆,概括而言:首先,北宋建立以後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其次,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從唐代後期起,市坊嚴格分開的制度逐漸被打破,到宋代,店鋪已可隨處開設,買賣時間也一改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經營。第三,宋代市場上雖然仍然使用金屬貨幣,但在北宋時,四川益州的富商開始發行紙幣"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使用便利了商業活動的進行,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第四,兩宋時水陸交通便利,特別是海上絲綢之路暢通,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元代實現了國家的空前統一,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重新疏浚了大運河,疏浚後的大運河從杭州直達大都;開闢了海運,海運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抵達直沽(天津);元政府還在各地遍設驛站,橫跨歐亞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重新繁榮起來,這些都促使元代商業繼續繁榮。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國際商業大都會。從東歐、中亞,從非洲海岸,從日本、朝鮮,從南洋各地,都有商隊來到大都。城內各種集市三十多處,居民不下十萬戶。

明清時期。政府對商人徵收沉重的商稅,並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相比於宋元,有明顯的退步。這需要補充一定的資料,加以說明。明清時期,政府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對民營商業徵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明清政府還繼承了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範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

商品經濟6.jpg

明清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體現了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繫日益密切,農產品商品化得到了發展;城鎮經濟空前地繁榮和發展,許多大城市和農村市場都很繁華。只有這樣才能使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迅速。其次,隨着商業的繁榮,商人的情況發生了新變化,明清時期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是春秋戰國時期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社會分工和擴大和交換的發展,形成了一支專門從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立足於社會歷史舞台。他們所從事的生產和經營,構成了新型社會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產生條件

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一般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

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曾有過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使生產具有單一性,生產的單一性與需求的多樣性發生了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互通有無成為必要。但社會分工並不能決定相互交換的產品必須採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決定商品經濟的存在。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這個決定性條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現而產生並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從事不同產品生產的不同財產權利主體,為了維護各自的經濟利益,在互通有無時,惟一能夠接受的方式,就是等價交換,這樣,產品便表現為商品,產生了商品交換。

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同社會生產力相聯繫而產生和發展的,最終也將會隨着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歸於自行消亡。所以,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商品經濟產生和發展的最終經濟原因。

商品經濟7.jpg

基本特徵

商品經濟作為自然經濟的對應物,具有與自然經濟不同的特徵:

第一,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和消費資料的全部或大部分都要通過市場交換來獲得,商品生產者以追求價值為目的,並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

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商品經濟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強調生產過程中的分工與協作,人與人之間、商品生產者之間以及生產單位之間的經濟聯繫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緊密,範圍也日益擴大。

第三,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商品生產者為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並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必然競相改進技術或採取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追求經濟利益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不斷激發着商品生產者的開拓進取和創新精神。

第四,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徵。商品生產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實現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必然不斷增加投入、改進技術和改善經營管理,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

基本矛盾

商品經濟8.jpg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貫穿商品經濟發展過程的始終,決定着商品經濟的各種內在矛盾及其發展趨勢。首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着商品經濟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交換體現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商品經濟的交換本質正是由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每個生產者的勞動本身是私人勞動,而私人勞動要轉化為社會勞動,就必須用自己的產品去同別人的產品相交換,在這裡,交換是解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矛盾的唯一途徑。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在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由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之間的矛盾決定的。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生產商品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是不能直接進行量的比較的,只有將具體勞動還原為抽象勞動,也就是從具體勞動中抽象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才能進行量的比較。具體勞動能否還原為抽象勞動,在根本上取決於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能否實現統一。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如果與社會的需求不相適應,這個私人勞動就不被承認為社會勞動,它作為具體勞動的有用性質也就不被社會所承認,因而不能還原為抽象勞動,這意味着商品的價值不能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反過來,如果私人勞動生產的產品為社會所接受,則這種私人勞動就被承認並轉化為社會勞動,它作為具體勞動的有用性質就被社會所承認,因而可以還原為抽象勞動,這意味着商品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解決。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着商品生產者的命運。商品的售賣過程,是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得是否順利,決定着生產者的經濟利益甚至命運。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只有賣出去,其耗費的勞動才能得到補償,生產者才能生存和進行再生產。如果商品賣不出去,他的勞動耗費得不到補償,再生產就難以進行了。

基本規律

商品經濟9.jpg

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與價值。

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

商品價值量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

2.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力的關係。

3.商品價值量與勞動複雜程度的關係。

發展趨勢

商品經濟0.jpg

商品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

末期,存在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這一過程中,商品經濟經歷了簡單的商品經濟和發達的商品經濟階段。

從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是簡單商品經濟存在、發展的階段。這種經濟形式的生產規模較小,商品交換的範圍十分有限,因此,它從未成為社會經濟的支配形式,而總是伴隨着和附屬於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態而存在。

商品經濟以直接的物物交換為特徵,是原始部落之間發生經濟聯繫的形式。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小商品經濟階段。它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處於從屬地位的商品經濟。其經濟是在狹小規模的範圍內以貨幣為交換媒介,以滿足私人利益需要為目的,交換的目的是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使用價值。

簡單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歷史起點。從生產力方面看,簡單商品經濟造就了作為熟練工人的手工工匠,在勞動工具和生產技術上也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準備了物質條件;從生產關係方面來看,價值規律的作用造就了手工業工場和僱傭工人。

發達的商品經濟主要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應存在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徵是:它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商品經濟;對價值、剩餘價值的追求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目的;有發達的市場體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成為了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形式。實踐表明,在公有制建立後,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着商品經濟,而且,商品經濟是現階段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商品經濟10.png

從簡單商品經濟發展到發達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取代了自然經濟而占據了主導地位,它打破了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落後性,大大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預測,人類社會將來還將進入產品經濟的社會經濟形式。

社會化生產的發達商品經濟階段。它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是以機器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為特徵的發達的商品經濟。這一階段包括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目的不僅為了交換自己需要的使用價值,更為了獲得更多的價值,使價值增殖。

商品經濟作為幾個社會共同存在過的人們互相交換其活動的經濟形式,既可以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也可以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尤其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取得革命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可能逾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進入社會主義建設,而決不可能逾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階段。[5]

1569465242439949.jpg

科學評價

商品經濟是以社會分工為前提的,反過來又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使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商品經濟中各經濟單位互相依賴、密切聯繫,具有開放性、競爭性的特徵。各個商品生產經營者在經濟交往中發展自己,在互相競爭中改進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

商品經濟的矛盾隨着交換的發展而日益加深,商品的價值形式必須隨着商品交換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

"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經濟作出的一次科學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