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京协和医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协和医学院英语: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缩写为PUMC)位于中国北京,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资,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为蓝本建立,是中国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1985年后,一度改名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目前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结合,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接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双重领导。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办学,8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清华进行医学预科阶段的学习,可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名称。2017年,中国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协和在基础医学得到A+[1],临床医学得到A。

沿革

1906年,英国伦敦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英文名为Union,即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协和医学堂。1916年,负责设计协和建筑柯立芝来华考察豫王府,决定设计建造一座中西合璧的有着宫殿式外观的校园和医院群建筑。

1917年9月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医预科,附属医院为北京协和医院,首任校长为Franklin C.McLean。1919年10月开办医学本科,学制为八年制。1920年开办护士学校,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沃安娜(Anna D.Wolf)担任护校校长。

1928年6月,国民教育部规定高等院校校长必须是中国人,学校董事会必须华人董事为多数。1929年4月,美国董事辞呈,董事会改选,胡适张伯苓、伍朝枢、施肇基、周诒春、翁文灏、刘瑞恒等组成北京协和医院新一届董事,刘瑞恒出任第一任中国籍协和医学院院长。同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改名为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42年1月,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

1947年10月学校第一次复校。1949年9月复称北京协和医学院。1953年学校停止招生。1951年改名中国协和医学院。1957年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1959年在原协和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8年制的中国医科大学。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办。

1979年8月复校,校名改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1985年改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两部领导签署了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项目。此协议在2007年5月的新协议诞生后终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名称从未正式注册和使用过。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官方网站以及清华大学的官方网站上均无此称谓。

2006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签署的《清华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singhua University”,接受教育部、卫生部双重领导,原有隶属领导关系、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不变,仍为独立法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由清华大学纳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及其他相关计划之中。此协议在2007年5月的新协议诞生后终止。

2007年5月,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共建协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清华大学关于落实两部协议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的通知》以及《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鉴于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办学的需要,同时使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的名称。更名后仍为独立法人单位,原隶属关系、人员编制、资产关系和经费管理体制保持不变。

2016年6月,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曹雪涛院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校长万立骏院士在合肥中国科大签署《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生物医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Ph.D. Program)合作协议》,探索生命医学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

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开始招生。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拟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三所大学的本科生中进行招生,招生对象为:在非医学部/院/系学习、有志于医学、已完成本科三年学习的学生。学生经考试录取后,在本科第四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医学专业的学习,医学专业学程共5年。

视频

北京协和医学院 相关视频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试点班招生宣传片
北京协和医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