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7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殲-7,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仿製前蘇聯的米格-21戰鬥機,北約代號相同為魚床。殲-7採取三角翼,單座單發,機頭進氣的設計。1965年9月由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製造第一架殲7的總裝,1966年12月28日正式定型並量產,後來將生產線轉移至成都飛機製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並於2006年停產。前後共生產了約1500架,衍生出各種改進型以及出口型,從1980年代至2000年代大批量生產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埃及、伊拉克、斯里蘭卡以及伊朗等國家的空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逐步以J-11等先進戰機予以取代,只保留後期型號殲-7G,執行國土防禦,對地攻擊的任務。
八一飛行表演隊也曾使用殲-7EB和殲-7GB進行飛行表演,後改用殲-10至今[1]。
歷史
1957年8月,時任中國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會見蘇聯駐中國經濟技術援助總顧問伊萬·阿爾希波夫,提出蘇聯在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幫助中國發展原子彈和航空等方面的技術。兩天後,阿爾希波夫約見聶榮臻並答覆,蘇方已同意給與技術援助,可立即派代表團赴蘇聯談判。1957年9月,聶榮臻、宋任窮、陳賡等率領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訪蘇。在進行引進導彈、原子彈等軍事技術的談判同時,中方人員表示希望參觀蘇聯最新型的米格-21戰鬥機,但被蘇方拒絕。10月15日,中蘇雙方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1959年2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和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那斯塔斯·米高揚在莫斯科簽訂了1959年到1967年的《中蘇經濟合作協定》,隨後第一機械工業部四局派出了以徐昌裕、李兆翔為正、副組長的航空專家小組,赴蘇聯談判有關航空工業的援建項目,在談判過程中方向蘇方提出了引進米格-21的願望,而蘇聯方面也初步同意將米格-21的生產許可權轉讓給中國。
殲七原型飛機由瀋陽飛機製造廠仿製米格-21Ф-13型。首先是技術吃透。1964年11月20日,開始試製零件。1965年7月,全機的零件製造基本完成,開始部件裝配。1965年9月部件裝配完成轉入總裝。1965年10月14日,完成了第一架飛機0001號原型機的總裝工作。1965年11月28日第二架原型機0002號機總裝完畢準備試飛。1966年1月17日,葛文墉駕駛2號原型機首飛成功。1966年12月28日,航空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鑑定定型。1967年開始殲7原型的小規模批生產。
1964年和1965年第三機械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製造廠廠和貴州飛機製造廠廠分別為殲-7的第一複製廠和第二複製廠。後來基型殲-7大約生產了十幾架。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到七十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裝備部隊。飛機為三角翼,單座單發,機頭進氣,裝備一台WP-7渦噴發動機。
1980年代巴基斯坦需要新一代戰鬥機而尋求中國的協助,開始研製殲7的改進型殲7CP,巴方代號SABER Ⅱ,後來因巴基斯坦改為採購F-16而告終,後來被更改為超七計劃,其最終成果為FC-1「梟龍戰機」。
殲教七型為中國自行發展的雙座高級教練機,用來訓練殲7和殲8的飛行員,於21世紀初經重新設計,成為教練-9(JL-9)型山鷹高級教練機,以競標中國新一代高級教練機市場。據悉教練9於2007年開始正以殲教7B的名義少量生產供部隊試用。目前全部殲7系列已於2006年停產,但據媒體報道,截至2013年中國仍在小批量的生產殲7飛機,主要為出口型[2]。
視頻
殲-7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藍天儀仗展現中國力量,人民網 ,2018-12-8
- ↑ 中國殲7戰鬥機停產 曾大批改進出口到其他國家,觀察者網,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