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为隼科隼属的鸟类有12个亚种,。又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开阔地、河口、沼泽、山区湖泊附近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红隼为比利时国鸟。
特征
红隼小至中型猛禽,身长30-76公分,翼长69-120公分。嘴锋较短,上嘴先端钩曲,翼尖而长,颈短,脚粗短而强,爪弯而锐。雌鸟大于雄鸟。主要栖息于开阔林野。飞行迅速,在空中或地上猎食,以昆虫、鸟类和鼠类等为食。通常以快速振翅与滑翔相间飞行,盘旋时短。在树上或岩壁洞穴中营巢。
雄鸟头至后颈灰色,背及覆羽红褐色并有黑色斑点,飞羽黑色,尾羽灰色且长、末端有黑色带状斑纹,腹面黄色有黑色纵斑。雌鸟背栗褐色,有黑褐色斑点,尾羽褐色有黑色横斑。雌雄异色。[1]
红隼喜欢单独或成对停栖在高枝、电杆或电线上,或在空中定点振翅,将尾羽张成扇形,以搜寻地面的猎物,如发现猎物则垂直俯冲捕捉,偶尔也会站立制高点,伺机出击。在台湾是规律且普遍的冬候鸟,主群在9月间抵达,翌年4月北返,夏季月份只能看到少数几只。常出现于平地到海拔3000 公尺的农耕地、草原、开阔地、河口、沼泽、山区湖泊附近等,对不同环境适应性极强。繁殖期为3 至8月,繁殖区在欧亚及北非,喜欢筑巢在树杈、树洞、崖边凹陷处,或教堂、废墟、桥等建物上。有时会用鸠鸽科、鸦科或苍鹭的旧巢;巢极简单似盘状用树枝堆砌。一窝产3至6枚卵,孵卵约27至31天,雏鸟经27至35天长成离巢,再经2至4周后即可独立生活。
[2]
分布
繁殖于整个欧亚大陆及非洲,较北的族群会南迁度冬,度冬于东南亚、南亚、中东、地中海地区、南欧、非洲南部。台湾广布于各地的平原地带。离岛澎湖、兰屿、绿岛、龟山岛等皆有分布。
共有12个亚种,与台湾有地缘关系者有2种,包括分布于欧洲至中亚的 tinnunculus亚种,以及分布于东亚、日本的 interstinctus亚种。前者有“欧洲红隼”之称,后者有“东方红隼”之称。根据Hachisuka & Udagawa(1951),台湾两者都有。以地缘关系来看,应以后者居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