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文房四寶,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的文書工具,即毛筆、墨、紙、硯。源於中國,再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地。
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文房」之名意指「國家典掌文翰之地」(相當於國家資料庫),因為中國古代文人要經常使用筆、墨、宣紙、硯台,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文房四寶」在南唐時指諸葛筆、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它們不僅具有實用價值,也是融繪畫、書法、雕刻、裝飾等為一體的藝術品。
在使用文房四寶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
詩中所歌詠的就是硯、筆、墨、紙。古人還戲言:筆為管城侯,墨為松滋侯,紙為好畤侯,硯為即墨侯,人稱四侯。
紙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早在西漢,中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1]。宋蘇易簡《紙譜》:「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造紙,舊用人工製造,先取植物類纖維質之柔韌者,煮沸搗爛,和成粘液,勻制漉筐,使結薄膜,稍干,用重物壓之即成。今日所用之紙,多為機制。從現存世千年以上的書畫作品中,大部分是由桑皮紙作為書畫紙用。
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灑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
墨
墨是中國古代書寫和繪畫用到的墨錠。墨的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煙、膠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質型態的存在。通過硯用水研磨可以產生用於毛筆書寫的墨汁,在水中以膠體的溶液存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墨的製作非常講究,選料純正加工精細,上等的墨極為細膩、香醇.而細膩的程度主要取決於加工時搗杵的次數,搗杵次數愈多愈細膩,據說一臼搗杵有上十萬次的。
筆
筆,是人類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多通過筆尖將帶有顏色的固體或液體(墨水)在紙上或其他固體表面繪製文字、符號或圖畫,也有利用固體筆尖的硬度書寫畫圖用鉛筆和炭筆。與墨、紙、硯並稱文房四寶。
在中國古代,使用的是毛筆。古希臘、古羅馬曾在木板面上塗蠟,然後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將蘆葦杆削尖當筆使用。從中世紀開始,在歐美,則是使用蘆葦筆或鵝毛筆,2012年,由中國人發明的帶帽鉛筆成為了中國在筆發展史的進程中新的貢獻。隨着社會的發展,筆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鉛筆、毛筆、鋼筆、便簽筆、熒光筆、圓珠筆、勾線筆、蠟筆、水筆等很多。
現今普遍使用的是中性筆和圓珠筆,繪製藝術底稿和畫圖則多用鉛筆。
硯
硯用於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因為磨墨,所以有一塊平坦的地方;因為盛墨汁,所以有一個凹陷。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硯台的製作材料主要來自石材,有來自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的端硯、來自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歙硯、來自甘肅卓尼洮河一帶的洮硯以及來自河南洛陽的澄泥硯等,這四種硯台並列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亦被稱作端溪石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2]。
視頻
文房四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灞橋紙,中國網, 2009-01-20
- ↑ 端硯 , 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國家地理中文網,20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