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尼古拉·萨科齐;zh-hk:尼古拉·萨尔科齐;zh-tw:尼古拉·萨科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尼古拉·萨尔科齐1.jpg
2010年
第23任法国总统
任期
2007年5月16日-2012年5月15日
总理 弗朗索瓦·菲永
前任 雅克·希拉克
继任 法兰索瓦·欧兰德
安道尔大公
任期
2007年5月16日-2012年5月15日
祖安·西西利亚同时在任
总理 阿尔韦特·平塔特
Jaume Bartumeu
Pere López Agràs (代理)
Antoni Martí
前任 雅克·希拉克
继任 法兰索瓦·欧兰德
法国内政部部长
任期
2005年6月2日-2007年3月26日
总理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前任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继任 François Baroin
任期
2002年5月7日-2004年3月30日
总理 让-皮埃尔·拉法兰
前任 Daniel Vaillant
继任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法国经济财政部部长
任期
2004年3月31日-2004年11月29日
总理 让-皮埃尔·拉法兰
前任 Francis Mer
继任 Hervé Gaymard
法国预算部部长
任期
1993年3月30日-1995年5月11日
总理 爱德华·巴拉迪尔
前任 Michel Charasse
继任 François d'Aubert
塞纳河畔讷伊市长
任期
1983年4月14日-2002年5月7日
前任 Achille Peretti
继任 Louis-Charles Bary
个人资料
出生 Nicolas Paul Stéphane Sarközy de Nagy-Bocsa
(1955-01-28) 1955年1月28日(69岁)
22x20px 法国巴黎
政党 保卫共和联盟 (2002年以前)
人民运动联盟 (2002年-2015年5月30日)
共和党 (2015年5月30日至今)
配偶 玛丽·多米尼克·库利奥莉(1982-1996)
西西莉亚·西佳妮尔-阿尔班妮兹(1996-2007)
卡拉·布鲁尼(2008-至今)
儿女 Pierre (库利奥莉生)
Jean (库利奥莉生)
Louis (西佳妮尔-阿尔班妮兹生)
Giulia (布鲁尼生)
母校 巴黎第十大学
巴黎政治大学
宗教信仰 天主教
签名 尼古拉·萨尔科齐的签名
网站 官方网站[失效链接]
Sarkozy”的各地常用别名
中国大陆 萨科齐
台湾 萨科吉[1]、沙柯吉[2]
港澳 萨尔科齐

尼古拉·萨科齐(法语:Nicolas Sarközy法语:[ni.kɔ.la saʁ.kɔ.zi] 13px 聆听,1955年1月28日),法国政治家,第23任总统(兼安道尔公国大公),拥有匈牙利希腊犹太血统,法国人民运动联盟主席。

2012年法国总统选举中败给社会党候选人法兰索瓦·欧兰德,成为继1981年德斯坦之后,法国第五共和第二位未能连任成功的总统。

早年生活

尼古拉·萨科齐的父亲帕尔·萨科齐是匈牙利人,1944年逃离苏联红军占领的匈牙利,后作为难民到达法国巴黎,并在那里工作,迎娶了一个医生的女儿安德蕾(有法国希腊犹太血统),两人育有三子,尼古拉·萨科齐排行老二。后两人离婚。

1978年,萨科齐取得巴黎第十大学法律学学士学位。后于1979至1981年间入读巴黎政治学院,惟终因英语不及格[3]而未能取得硕士学位,随即开展其政治生涯。

政治生涯

步入政坛

1978年步入政坛,起先在巴黎西部小城塞纳河畔纳伊担任市议员,并于1983年当选为该市市长。

1993年至1995年期间,萨科齐进入右派政府工作,出任预算部长。1999年的欧洲选举中,萨科齐领导的保卫共和联盟只获得11%的选票,一度退出政坛。

2002年的法国总统选举中,他加入支持当时的总统希拉克连任的阵营,以期再度进入政府工作。希拉克成功连任之后,并没有任命当时呼声较高的萨科齐为总理,反而较为意外的任命了拉法兰。不过失望之馀,萨尔科齐还是出任了作为政府第二首脑的内政部长,主要工作是包括改革法律,和调停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他在担任内政部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相对强硬的政策,2005年巴黎骚乱就是在他的指导之下镇压平息。在任期间他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民意支持,为日后竞选总统打下了基础。

2005年,他在兼任内政部长的同时,当选为国会第一大党人民运动联盟的主席,并表示将于2007年竞选总统。

总统

萨科齐于2007年参与总统大选。他先于2007年1月14日取得人民运动联盟参与法国总统大选的党内代表权,然后在多项调查中一直领先。经过两轮投票,于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中获得53%选票,击败贺雅尔成功当选。

萨科齐代表人民运动联盟参与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与其他11位总统候选人竞选。他在选举第一轮(4月22日)当中以30%的得票率与居次的贺雅尔(25%),双双进入总统大选的第二轮。同年5月6日的第二轮投票,以53%的选票,击败47%的贺雅尔,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之第6任总统,亦为法兰西共和体制以来第23任总统。同年5月16日,席哈克与萨科齐政权交接,正式入主爱丽舍宫

萨科齐2007年就任总统后,中法关系明显降温,2008年他高调批评中共处理西藏的手段,以及因为会见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和抵制北京奥运等事件,与中国关系越来越差。但金融危机之后与中国的关系平稳发展,他其后亦积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

2012年5月6日萨科齐连任失败,在第二轮投票以3个百分点差距败给左翼的欧兰德,主因是不少选民无法接受他所推出的紧缩措施,以及爱炫耀浮夸、不接受旁人意见等个人风格,但他的得票率却显示他仍有一定的支持度。5月15日正式离任。

卸任后

萨科吉卸任后,因政治献金问题受到司法调查。他被指控在2007年竞选总统时,收取来自法国女首富、欧莱雅集团女继承人莉莉亚娜·贝当古非法政治献金。有关消息称,萨科齐的名字不再包括在贝当古事件出庭人的名单中。萨科齐否认曾经造访过莉莉亚娜·贝当古,争取政治捐款。10月7日,来自法国司法部门的消息说,针对前总统萨科齐在2007年竞选期间涉嫌收受非法政治捐款的刑事调查已经被撤销。[4]

萨科齐计划于2017年再次参加总统大选,他批评奥朗德“完全缺乏领导能力”,“看著今后五年法国将陷入千疮百孔的危险境地,我在2017年将别无选择……从道义上讲,我不能让法国人民失望。” [5][6]

2014年7月1日,萨科齐被国家司法警察总部反腐败办公室拘留并接受讯问。这是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宣告成立以来,第一次有前总统因涉嫌违法遭到警方拘留。7月2日,萨科齐因为涉嫌探听司法机密腐败,正式开始接受司法调查。[7]

2018年3月21日,萨科齐因被爆料收受卡扎菲的非法献金而被法国警方拘留,在被关押48小时后获释。

争议

2013年1月,法国军火商塔基耶廷(Ziad Takieddine)指称,利比亚前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间,曾向萨科齐提供了4000万英镑现金用于2007年大选,这笔巨额献金通过巴拿马和瑞士帐户洗白[8]。英国警方随后在2018年1月根据法国欧洲逮捕令European Arrest Warrant逮捕了被指代表萨科齐清洗利比亚资金的萨科齐助理亚历山大·德朱里[9]。德朱里拒绝回应法国的传唤[9]。次月,《中东时报Asharq Al-Awsat》引用消息人士指出,萨科齐声称若要改善法国和利比亚两国的关系,他应该被选为总统,这样他便包装好法国联合航空772号班机空难爆炸案的材料[10] 。3月20日,萨科齐遭到法国警方逮捕,就个人和利比亚的关系接受传讯,这是他第一次因这件事接受询问[11][12]。内政部长布莱斯·霍特菲克斯Brice Hortefeux也被警方带走询问[13]。随后,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伊斯兰表示日后审讯若需求,愿意出庭作证。他还声称一位前利比亚情报人员持有父亲和萨科齐2007年在的黎波里开会商讨交易的录音。与此同时,共和党发表声明称全力支持前总统,党发言人克里斯蒂安·雅各布后来表示对萨科齐的指控有政治动机[14]

评价

个人生活

  • 第一任妻子:玛丽·多明尼克·库利奥莉(Marie-Dominique Culioli)
    • 1982年9月23日,萨科齐与玛丽结婚,育有两子Pierre(1985-)和 Jean(1987-)。玛丽的叔叔是萨科齐的政坛生涯导师。后经过几年分居,于1996年正式离婚。
  • 第二任妻子:塞西莉亚·西佳妮尔·阿尔班妮兹(Cécilia Ciganer-Albéniz)
    • 1989年,萨科齐展开和塞西莉亚的婚外情。1996年10月,萨科齐与塞西莉亚奉子成婚,1997年4月生下幼子Louis。婚后萨科齐夫妇经常相伴出席在许多重大场合,包括助阵萨科齐成为法国总统。2005年,塞西莉亚红杏出墙,2007年10月与萨科齐离婚,萨科齐因此成为第一个在位期间离婚的法国总统。塞西莉亚与第一任丈夫、电视节目主持人Jacques Martin的婚礼上,萨科齐是伴郎。
  • 第三任妻子:卡拉·布鲁尼(Carla Bruni)
    • 2008年2月2日,萨科齐和著名模特、歌手卡拉·布鲁尼闪电结婚,育有一女Giulia(2011.10.19-),萨科齐因此成为第一个在位期间结婚和生子的法国总统。

人物性格

像拿破仑一样拼命工作:萨科齐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先浏览当天的报纸,然后吃早餐,再向办公厅主任布置一天的工作。接下来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会议、约见、招待会,晚上还要把文件带回卧室。据他身边的人介绍,他每天都要工作17个小时以上。不过,即使再忙,他每周都要抽时间去跑步。

萨科齐的工作方法也自成一体。2002年刚一就任内政部长,他就开会要求下属"写通知须清晰可辨,有新思想"。有一次,他在一份报告上读到"债务的可承受性令人满意"等词句后,异常不满地对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所所长咆哮:"请写得简单一点,让法国人能看得懂!"就这样,萨科齐把内政部的头头脑脑们整治得服服贴贴。但对普通工作人员,他总是和颜悦色,展现的是一副亲民形象。同时,他也明白,外面的"民"更要去"亲"。几乎每一周,他除了要面对各阶层的数十个约会,还会下一次基层。

2004年3月,萨科齐改任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短短数月,他就使前任梅尔相形见绌。其实,萨科齐的经济政策与梅尔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他总是设法让人们知道他在做什么",梅尔的一位前顾问道出了萨科齐的成功秘诀。但是,跟着萨科齐干的人就没有了原来的好日子。上司要提高工作效率,手下人自然不敢懈怠。上至次长,下至打字员,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一位顾问就曾苦着脸说:"萨科齐的工作速度让我们吃不消,我们连周末都没了!"而萨科齐则说:"抱怨我整天工作?我的任务就是行动!"

干练强硬的作风一方面为萨科齐积攒了不少人气,另一方面也让一部分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意调查机构CSA的负责人曾向《巴黎人报》透露,不少选民都因为萨科齐的个性而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他是否有些危险?

与其他温文尔雅的政客不同,萨科齐锋芒毕露,毫不避讳自己是个占有欲极强的人,"有个空位子,我就想坐上去"。"我感到自己有一股力量和愿望,想要有不一样的法国。我希望使法国社会重现活力。"这是他的参选宣言。他还希望加强社会流动,帮助民众致富,建优质学校,提高工资……最终目的是将法国重塑为"世界典范",与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希拉克)总统先生求无为,我希望求变。"他了解法国人当前觉得国家正走下坡路的忧虑,毫不犹豫地祭起改革旗帜。其中,最明显的包括加强与美国的关系,不再像戴高乐或希拉克般喜欢与美国唱对台戏。

外界评论

媒体评论

欧洲时报:法国人选择了改革。社论说,在整个选举之中,萨科奇的个人能力、经济改革措施等等都是他最受国人信赖之处。但是,应该看到:奇迹不可能因他的个人的领导能力与几条改革措施而发生,改革的成功,有赖全社会的集体努力以及对新的以发展为核心的文化的塑造。要重振法国,首先要重振经济;要重振经济,又必须重振文化。这种文化的反思能力,才是推动改革的原动力和不可或缺的社会氛围。一位锐意改革的总统,只有在这种新文化氛围中才能有所作为。社论指出,法兰西式的危难之际的改革,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法兰西民族的宽容与智慧,极高的国民素质,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众多领先于世界的高技术,丰厚的文化底蕴,绝无任何理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沉沦。法兰西需要做的只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找准在这一潮流中的位置。

专家评论

张智新:萨科齐首先需要在内政方面变革和作为,让身陷困境的法国从经济低迷中走出来。萨科齐公开赞赏美国模式,也对英国的经济复兴充满热情。他准备对迄今为止无人敢碰的一系列问题发动立法闪电战,这些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自由化、降低企业和个人税收、调整公共养老金体系。不过,萨科齐将要直面的这些内政改革,都是法国长期沿袭、积重难返的积弊,从密特朗到希拉克都曾想通过改革而有所作为,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萨科齐能否打破坚冰而让改革成功,恐怕还须拭目以待。

在外交上,萨科齐将一改希拉克对美国敬而远之甚至大唱反调的做法,在继续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同时,全力促进法美关系的改善,推动美欧关系的协调改进。美国总统布什在第一时间向萨科齐致电祝贺,白宫发言人也高调做出反应,这一罕见的政治举动,也为萨科齐将来的外交走向作了一个醒目的注脚。

在对华政策方面,萨科齐将与前任有所不同,但相信不会彻底改弦更张。希拉克执政时期,中法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走向深化,双边关系处于近年来最好时期。萨科齐强调改善美法关系和加强美欧联合,势必在政治上对中法关系有所影响,在人权和民主问题,特别是对华军售禁令解除,以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上,可能会出现若干杂音。

但是,有两点必须注意的是:一是萨科齐对中法经济关系有着清醒认识,一心想改变法国内政窘境的他,不可能无视中国崛起带来的无限机会,相信会理性应对包括经贸摩擦等现实问题;二是此前他曾多次访华,与中国官方有着密切接触和良好沟通,诸如聘请华裔作竞选顾问、主动亲近华人华侨、首开中文竞选网站等举动,都表明萨科齐对中国的特殊情感倾向。所有这些,都应是未来中法关系平稳前进的重要背景与动力。

《回声报》(Les Echos)预测萨科齐上任后将兑现竞选中做出的承诺,推行一系列改革,包括提高就业率、变革劳动法等经济领域的改革。

《解放报》在对大选结果的评述中同样预测萨科齐未来将大力推行改革,并把这位传统右翼执政党领导人比作"没穿裙子的撒切尔"。

《费加罗报》(Le Figaro)把萨科奇的胜出评价为"闪光的胜利",并对萨科奇在今后五年内锐意改革、重振经济,带领法国走出低谷做出乐观展望。

襟抱堂网络推手团队认为,从我们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萨科奇似乎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领导,其个生生活过于丰富,而且在有些场合的讲话过于随便和主观,但我们承认,他在中法关系还是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只能说,他是法国的总统,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漫法国人。

挑战传统

2010年7月13日法国内阁会议通过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草案,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0岁逐渐延长至62岁。这一法案此前遭到反对党的阻挠,但不论是为了解决法国自身的财政问题,还是顺应欧洲改革趋势,这一法案正得到越来越多法国人的理解。

根据法国内阁会议发表的公报,退休制度改革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将法定退休年龄每年延长4个月,从2010年的60岁到2018年延长至62岁。同时交纳退休金的年限到2013年也将提高到41年,公共部门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比例将在10年内从7.85%增加到10.55%,与私营部门拉齐。

另外,政府还建议针对高收入、资本收入和企业收入征收新税,保证为社会保险增加40亿欧元的收入,以弥补资金缺口。退休制度改革法案于2010年9月份提交议会两院审议。

还有,萨科奇政府内阁成员屡屡曝出受贿丑闻,劳工部长韦尔特也面临辞职压力。萨科齐在接受采访时指责,这一系列丑闻均是为反对退休制度改革而准备的。韦尔特是这次退休制度改革的主要负责人。但萨科奇对韦尔特给予充分信任,称退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他希望在2010年10月底之前完成相关改革计划。

经由密特朗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修改之后的慷慨退休制度,一直是让法国人引以为豪的重要社会福利。把原本65岁法定退休年龄降至60岁,被当时执政的社会党视为巨大政绩,是法国高福利社会的一颗"明珠"。

不过,近30年来,法国人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而经济增长不见起色,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债务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与大部分欧洲人至少工作到62岁甚至65岁相比,到60岁就安享养老金的法国人显得"不识时务"。

据悉,法国退休基金会赤字总额在两年内翻了两倍,已经达到320亿欧元,倘若不进行必要的改革,到2020年,退休金赤字总额可能会攀升到450亿欧元。

萨科齐早就宣布,国库已经没钱支付退休金。为了保证赤字当头的退休系统能够持续运转,同时避免国家评级机构降低法国主权债务的3A级别,从退休制度中挤压经费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不仅法国,整个欧洲高福利制度下的养老体系一直令外人艳羡不已。但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金支出日益庞大,公共财政不堪重负,欧盟各国养老体系正面临着一个长期性挑战。

报道称,欧洲平均每4名工作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名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到2060年,每2名工作年龄的人需要"供养"1名退休人员。与此同时,轮番爆发的危机还令欧盟各国的养老金基金损失惨重,仅2008年私人养老金基金就缩水了20%。

欧盟委员会多次警告,欧盟国家政府必须提高退休年龄,才能确保其社会保障制度免于崩溃。该委员会预计,为保持当前的退休金支付水平,至2060年,欧盟27个成员国必须将退休年龄推迟至60岁至70岁。

因此,除法国以外,身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德国和西班牙等欧元区国家也在考虑推迟退休时间。但政府这一长期减赤举措遭到工人的反对,大量工人走上街头示威抗议。美国媒体2010年10月24日报道,法国媒体当天公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因为推动备受争议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支持率已跌至29%,是其2007年上任以来的最低点,也是近几届法国总统所获得的最低支持率。

政治分析人士表示,民意支持率的下降表明,萨科齐原本打算借助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在法国政坛大展拳脚的希望落空。

法国参议院22日以177比153的投票结果通过退休制度改革法案草案。若顺利完成所有程序,该法案预计在2010年11月15日生效成为法律。

这项改革的反对者们指责政府庇护富人和金融界,而让普通工人为此付出代价。

法国工会与学生团体2010年10月24日宣布,将再发动至少两轮全国性抗议活动。燃油业的罢工行动仍在持续,不少工人在炼油厂和油库进行罢工和封锁行动,导致法国境内1/4的加油站闹"油荒"。

参考文献

外部连结

参见

前任:
达尼埃尔·瓦扬
法国内政部长
2002年-2004年
继任: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前任:
弗朗西斯·梅尔
法国经济、财政和工业部长
2004年
继任:
埃尔韦·盖马尔
前任: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
法国内政部长
2005年-2007年
继任:
弗朗索瓦·巴罗万
前任:
希拉克
法国总统
2007年5月16日—2012年
继任:
法兰索瓦·欧兰德
前任:
希拉克
安道尔大公
2007年5月16日—2012年
继任:
法兰索瓦·欧兰德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