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式婚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式婚礼
图片来自marry

中国传统婚礼华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取阳往阴来之意,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오례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婚前礼

中国民间有时也将说媒归纳于婚前礼中,因为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媒人在传统中式婚礼中十分重要,所以中国民间有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三书六礼

正式的婚前礼一般始于三书六礼,乃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前三阶段称为议婚,亦称议亲。

聘礼

聘礼又称彩礼聘金,是指男女结婚新郎或其家庭给予新娘父母的一部分金钱财产礼物。彩礼在性质上属于男方对女方父母的赠与,一般是不能要回的 ,古代只有少数情况如悔婚之类除外,例如唐律规定,女方在订立婚约后悔婚,不仅要杖六十,而且要退回全部聘礼;若男方悔婚,则不得追回聘礼。后世直至今日也遵循此原则,只有悔婚时才可归还彩礼。

嫁妆

和世界多数其他地区一样,在古代中国嫁妆除作为妻子自用和守寡后的生活费,其他主要用途是如果夫家衰败了,没钱为孩子们出教育费用和女儿的嫁妆,这时妻子须用部分嫁妆承担这些费用。此外,在夫家有经济能力出嫁妆时,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地位,妻子也可用其本人的部分嫁妆再进一步为女儿的嫁妆增资。

嫁妆是已婚妇女的私人财产,自宋以降受到历代法律的保障:夫家人无权指染妻子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如未经妻子的同意,夫家任何人都不能动用嫁妆,而且夫家人所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霸占嫁妆。元朝元典章》卷 19 《家财》:“弟兄分争家产事: 妻家所得财物不在均分之限。”妻子去世后,嫁妆只能由其子女继承,如妻子无后,其娘家人可取回嫁妆。如夫妻离婚,则嫁妆清单上的所有财产都要归还女方。

铺房

铺房是婚前礼的一系列婚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主要是在男方家里为新人准备洞房。自周以降,中华文化里以东为首,因而传统上中国民间习俗认为娶妻到东房,婚姻则敦敦实实,所以通常选正面靠东的房间作洞房。由于现在即使是传统中式婚礼,也都多选在旅馆举行,因而此俗特别是在城市中已逐渐式微。其余准备新房的各项婚俗礼仪在中国各地都有所保留,却因地而异,一般多为于迎娶队伍出发前举行,但也有于迎娶队伍出发后举行,而各地相同之处是如果婚礼为分三日举行,各地准备新房的各项婚礼仪式则都于婚宴前一日举行。

迎娶

迎娶根据新郎是否亲自去新娘家接新娘而分为单顶娶或双顶娶两种。新郎不亲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时,迎娶队伍中只须为新娘一人准备一顶轿子,所以谓之单顶娶,肇因新人所乘轿子的顶数是单数。新郎亲自去新娘家接新娘时,迎娶队伍中须为新人准备两顶轿子,所以谓之双顶娶,肇因新人所乘轿子的顶数是双数。

婚服

传统中式婚礼中婚服和花轿的主色均为红色,源于民间传说桃花女斗周公的故事:周公为杀害新娘桃花女设下七煞,其一为丧门星担任的出门煞。桃花女则以全身披红成功化解出门煞,民间遂以新娘出嫁时着红装成俗,以乞平安。此俗形成原因有四:其一,红色能促进人类荷尔蒙的分泌,让人感到热烈激情,正好用来代表激动人心的喜庆婚礼。其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中国人皮肤群属于暖色系列,即所谓的红、黄、橙等色范畴。在这个范畴里面,对于穿衣的搭配上而言,这种肤色的人穿红色最漂亮。其三,红为火之色,人类用火以后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生产力大为提升。使用火作为生产和生活工具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传统中式婚礼上以红为主色也为象征人类婚礼和其他动物交配之区别。其四,数千年的中华历史里中国大部为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当中国从狩猎采集社会步入农耕社会后,对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太阳就成了先人祭神拜天的神明,于婚礼上祈求日神保佑新家庭将来五谷丰登,而尚红正为对日神崇拜之先民遗风。

历史

传统中式婚礼从夏商时代才开始出现“亲迎于庭”和“亲迎于堂”的礼仪,之前仅有聘礼,后来又增加了“必告父母”的环节,到讲究礼仪的周朝,才开始形成完整的婚礼礼仪,所规定的六礼从此为中国传统婚礼的样板。中国古代婚姻之的目的是祭祖和传宗接代,而并非以男女的感情作为维系婚姻关系的基础,西汉·戴圣礼记》第四十四篇《昏义》:“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就是中国古代婚姻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社会性而忽视夫妻个体感受的特点。这种中国古老的婚姻思想之影响力甚至一直持续至今,特别是传宗接代的思想在中国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占据一定的地位,始终是婚姻所必须完成的使命。中国古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这种婚姻制度中,妾室地位低于嫡妻。相比较于嫡妻,娶妾的仪式较为简单。娶妻的仪式则较复杂与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有所简化,但皇家婚礼仍耗时颇多。唐朝太子李弘太子妃裴氏时,耗时一年。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 婚前礼,即订婚
  • 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
  • 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据《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而所谓的六礼,据《仪礼》的记载,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亲迎。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 ,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太子妃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王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征”;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元朝时,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明朝洪武元年时,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清朝时,据通礼记载,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议婚”、“纳采” 、“纳币”、“请期”与“请迎”五礼。其他士、庶人结婚都较皇族和士族简单,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台湾地区,据中国时报于1991年报导,顶级豪门婚礼于1935年在新竹市北门街举行,台湾总督与台湾军司令为男方主婚人谢大臣(谢介石)满州国外交总长兼驻日全权大使调派全台警察与宪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于新竹城保护谢大臣等安全,,婚礼队伍长达约十公里,新娘手中嫁妆一纸300甲良田最贵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