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聘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聘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ìn lǐ,常指聘請時給的表示敬意的禮物。日常生活中,也多用於訂婚時,雙方互相饋贈的財物。一般為結婚的時候贈送對方的錢或物。出自《禮記·聘義》。[1]

  • 中文名 :聘禮
  • 外文名 :bride-price
  • 拼 音 :pìn lǐ
  • 注 音 :ㄆㄧㄣˋ ㄌㄧˇ
  • 出 處 :《禮記·聘義
  • 定 義 :中國舊時習俗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 [bride-price]∶訂婚之禮。

2. [present]∶古代諸侯間相互聘問之禮。

引證解釋

1. 古代諸侯間相互聘問之禮。

禮記·聘義》:「聘禮,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國語·周語中》「遂假道於陳 ,以聘於楚」 三國 吳 韋昭 註:「是時,天子微弱,故以諸侯相聘之禮假道也。聘禮,若過國至於境,使次介假道,束帛將命於廟也。」

《儀禮》聘禮第八:聘禮,君與卿圖事,遂命使者。使者再拜稽首辭。君不許,乃退。既圖事,戒上介,亦如之。

聘禮的禮儀:國君和三卿謀議聘問的事,於是任命卿為使者。卿(使者)再拜稽首辭讓,國君不准許,於是退回原位。已經謀議出使之事,也同任命使者一樣任命。

2. 訂婚之禮。亦指訂婚時所備的財禮。

南朝 梁沈約 《奏彈王源》:「璋之下錢五萬以為聘禮。」

清 李漁《奈何天·調美》:「若還果是年侄,自然沒有做親之理。既然如此,只得把聘禮還他。」沈從文 《阿金》:「這婚事 阿金 原是預備今晚上就定規的。抱兜里的錢票一束,就為的是預備下定錢作聘禮用的東西。」任德耀 《馬蘭花》第一幕:「這真是咱們姑娘的聘禮。」

民間聘禮

民間聘禮必備的9樣

梳子: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梳子有「結髮」之意,尤白首相莊,指夫婦一生相愛相守,白頭偕老。

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準,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壓錢箱: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婚慶中女方送嫁禮品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如意秤:取材於傳統婚禮儀式中用於新郎掀開新娘紅蓋頭的如意秤,現作為父母送給出嫁女兒的婚慶九寶之一,希望女兒今後的生活稱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都斗: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自家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表示結婚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鬆無憂的富裕生活。

剪刀:是傳統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繡,共享人生的榮華富貴。

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禮品清單

男方禮品

以下的禮品皆是均雙數以取其「好事成雙」之意。

聘餅:一擔(五十公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男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每款通常分兩包。其中髮菜是必須的,以取其發財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鮑魚、蚝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和魚肚等。

三牲:兩對雞,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這則一對已足夠)﹔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喜只飛),即一片相連開二,以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魚:大魚或鯪魚;意即腥(聲)氣;也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餘。

椰子:兩對(父母不全可用一對),即有爺()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愛情濃郁。

四京果:即龍眼乾、荔枝干、合桃干和連殼花生,以祝福子孫興旺,亦含圓滿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生果:即生生猛猛的意思

四色糖:即冰糖桔餅、冬瓜糖和金茦,表示象甜密,白頭到老的意思。

茶葉、芝麻:因為種植茶葉必須用種子、故以茶葉作禮品,暗喻女子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後悔,亦即「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干、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龍鳳燭和一幅對聯 香炮鐲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鐲(龍鳳成對喜鐲)。

斗二米:男方準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這是給女家做湯圓的,以取其圓滿,甜蜜美滿之意。

女方禮品

女方收受聘禮後,也會贈送男方價值相當的財物,稱作「回禮」。女方出嫁時,娘家會在彩禮的基礎上增添數倍甚至數十倍的財物隨女方嫁至夫家,稱為「嫁妝」。 [2]

數額

主要包括兩部份:一是物品;二是禮金。這是沒有標準的數字,也沒有硬性的規定,視乎自己或自家的經濟實力和兩人婚後生活的計劃來作綜合考慮,來決定給多少聘禮。

一般聘禮的禮金都會湊成一個吉利的數字,如8或9的數字重複(例:888、9999),4和7儘量不出現在禮金數額當中。對於聘禮事情新人雙方要互相商量互相理解,新人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時,也要徵得雙方父母的意見,儘量說服雙方父母,當然最好的方法就以新人婚後的生活基礎及生活計劃說明給家長聽,同時還要說明會長久孝敬雙方父母,讓長輩們放心日後養老問題,這樣才能皆大歡喜,家和萬事興。

給聘禮時間

給聘禮要看情況,首先要看長輩們是否需要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規定,如果一方家長有要求,那就儘量按照要求去給;如沒風俗要求,那可以在雙方訂婚宴的飯局中將聘禮交給對方家長就可以了。如果沒有訂婚宴,那也可以在領取結婚證之前雙方家長見面之時給出聘禮即可。

歷史沿革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其中「納徵」,即男家將送往女家,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等。

古代納徵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因為古代納聘多執雁為禮,故送聘禮又叫「委禽」。當然,古代納徵也並非全用鳥獸為禮,像《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徵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

到了宋代,茶葉被列為聘禮中的重要禮物,幾乎成為不可或缺之物。從此,民間即稱送聘禮為「下茶」、「行茶禮」或「茶禮」;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或「受茶」;所謂「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裡的「合茶」。據宋胡納《見聞錄》載:「通常訂婚,以茶為禮。故稱乾宅致送坤宅之聘金曰『茶金』,亦稱『茶禮』,又曰『代茶』。女家受聘曰'受茶'。」吳自牧《東京夢梁錄·嫁娶》也談到了宋代婚嫁中的用茶:「道日方行送聘之禮,且論聘禮,富家當備三金送之,……加以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等物,又送官會銀鋌,謂之'下財禮'。」吳自牧記載說,即使是貧窮人家,聘禮中茶餅也是少不了的,甚至連女家的回禮也多使用「茶餅果物」、「鵝酒茶餅」了。

婚姻「六禮」後來經司馬光朱熹等人簡化合併,但宋代盛行的茶禮卻為元明清各代所承襲。明代香山(今廣東中山市)人黃佐,字泰泉,晚年家居時撰成《泰泉鄉禮》,書中記載:「近日納采、納徵者,止用細茶一盒,納釵物其中,尤為簡便,可以通行。」又云:「凡三等人戶之下聘,用酒一埕、鵝二隻、各布二匹、茶一盒。」反映了明代嶺南一帶茶禮的流行。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