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茶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茶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

创作背景

1956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同年8月,作者老舍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之后作者老舍又创作了《秦氏三兄弟》,这个剧本写的是历代的宪法改革,以秦家为背景。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主要人物

王利发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秦仲义

秦仲义是裕泰茶馆的房东,是维新运动后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新生民族资本家。他年轻时血气方刚,态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于同有权有势的庞太监作斗争。他有一个自认为很远大的理想,就是"实业救国"。他天真地认为,可以用经济竞争的手段,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就能战胜洋人,救国救民。但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实业"却被国民党政府没收了,心如死灰的他,到老年却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

剧目演出

1956年3月29日,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首演半个多世纪以来,《茶馆》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看家戏",也是中国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

1980年《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访问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之后该话剧多次赴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演出。

2019年2月23日至3月5日,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北京人艺再次在首都剧场上演话剧《茶馆》。

2019年7月9日晚,由中国导演孟京辉执导的话剧《茶馆》在法国第73届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演出,以全新方式再次演绎老舍的经典剧作。

作品影响

这篇话剧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话剧演出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反映强烈。

1979年2月,在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3年,《茶馆》赴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广岛演出。

1986年,《茶馆》赴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40周年之际,《老一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成为告别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由林兆华导演的并以全新演员阵容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

2002年6月,《茶馆》作为庆祝北京人艺建院五十周年献礼剧目再度公演。

2004年7月,《茶馆》赴中国台湾演出。

2005年6月28日,为纪念《茶馆》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重排焦菊隐版《茶馆》。

2005年10月,再次重排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演出后赴美国巡演。

2007年1月,《茶馆》香港、澳门巡演。

2007年9月30日,《茶馆》作为国内话剧市场上最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成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开张上演的首个剧目。

2008年8月,《茶馆》作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活动"中的北京人艺经典演出剧目,在首都剧场上演。

2019年6月,李六乙执导《茶馆》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

改编电影

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影片《茶馆》,该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等主演,并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和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改编电视剧

2010年7月16日,中国电视剧作制作中心出品了何群执导的39集电视剧《茶馆》,该剧由陈宝国谢钢等主演。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等职;192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此间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长篇小说。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并写出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和短篇小说《月牙儿》等。抗战期间,曾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1946年赴美讲学,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回国,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话剧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1]

参考资料

  1. 老舍简介2019-12-06 来源: 百度网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