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貓城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貓城記》


《貓城記》是近代作家老舍所撰的長篇小說。初版時間為1933年。

《貓城記》是老舍所著具有諷喻及科幻色彩的長篇小說。《貓城記》反映出老舍小說創作時愁腸百結的心境,包含了老舍對社會現實的深思和對國家的深愛。該書採用遊記式的結構展開故事,用第一人稱寫作,以「我」飛離地球開始,以「我」返回地球結束,描述了」我「在貓國經歷了一番奇遇。

內容簡介

在小說中,「我」與同伴乘坐飛機到火星探險,沒想到飛機墜落、同伴身亡,只剩「我」一人來到這陌生星球的古老國度——貓國。在貓國,一群貓人要抓「我」,「我」開槍嚇跑了貓人,並被一個叫「大蠍」的貓人救走。原來,大蠍是一位地主兼政客,他救「我」另有所圖:在貓國,有一種叫「迷葉」的糧食,吃了它就會精神振奮,因此貓人經常偷搶迷葉。但是,貓國人十分害怕外國人。所以,大蠍就想請「我」幫忙守衛迷葉。

「我」了解到貓國人原來也是正常吃飯的,只是在吃了迷葉後就不再吃飯,也不愛勞動,甚至都不洗澡了。「我」有一次跑到河裡去洗澡,沒想到大蠍竟然組織貓人來參觀,並以此賺錢。「我」對此很生氣,後來大蠍在收取迷葉時打了工人,「我」便讓大蠍接受懲罰,使大蠍很不高興。收好迷葉後,大蠍帶人將其運至貓城,「我」也一同前往。在貓城,「我」發現了這個國度的諸多弊端:貓國的孩子第一天上學就已畢業,而且都是大學畢業;貓國博物館也被國家賣光,並以此作為經濟支柱;貓國校長以賣校產為生;貓國學者們經常互相詬罵;貓國也改革,但是只是聽說外國改革了,自己也模仿着改……但是儘管貓城如此混亂,貓國人還是很快樂,每天在街上閒逛。

敵矮子國來犯,可政客們在討論如何退敵的會議上竟與妓女玩樂。於是,貓國的士兵潰敗投降,獻出了自己的城市。不過,敵人不僅沒有放過貓人,還對他們展開了屠殺。只有十幾個貓人跑到山裡,可是,他們自己竟也互相殘殺起來,最後只剩下兩個貓人。當敵人找到這兩個貓人時,他們還在互相撕咬,最後敵人把他們放在木籠子裡,看着他們互相咬死。至此,貓國滅亡,「我」乘法國的探險飛機回國。 [1]

創作背景

1931年「九一八事變」硝煙驟起,日軍一舉鯨吞東三省,隆隆炮聲震撼華夏……中國面臨着亡國的危險,廣大民眾憂心似焚。作為民族最敏感的神經的作家,老舍恨透了那些侵略者,恨透了那班貪官污吏。他拿起筆,寫下《貓城記》。

老舍先生的寫作目的之一是因為其在回國之後,看到中國社會的現狀,當時的社會真是讓人無法直視,社會不僅落後,國家腐朽不堪,社會千瘡百孔,人性自私自利,愚昧無知,不思進取,老舍先生對此感到即無耐又痛心,同時也非常的失望。所以,在《貓城記》中,老舍先生用大蠍代表着當時中國的大官僚資產階級,用小蠍象徵着留學回來的新階級思想主義者,而用大鷹則代表着改革派。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在《貓城記》中,老舍雖然採用童話故事的形式,但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文章進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批判。《貓城記》中的「笑」不再是「笑」,笑中帶着諷刺與嘲笑,鞭笞中華民族的品性陋習,在每個笑聲背後都暗藏着某種讓國民感到內心沉痛的蘊意。老舍先生寫作貓城的目的就是與自己的國家與社會相比較,貓城就是代表着當時的中國,而貓人則代表着當時的中國人。在《貓城記》中,涉及到政治、經濟以及外交和教育等問題,並指出「立國」需先「立人」的救國之道。

藝術特色

《貓城記》的反諷,主要是指能指、所指之間的背離統一。對於該小說的反諷而言,其最為顯著的修辭特徵,言非所指是最為突出的特點。基於詩學視角來看,借用瑞恰茲所言,反諷來自對立物的均衡,通常衝突、排斥以及抵消等方面,結合成平衡狀態。事實上,貓國人即為當時的國人,採用反諷手法說明老舍在國民劣根性方面諷刺的同時萬般無奈之感。

《貓城記》中的強烈對比,主要體現在獨異個人、庸眾之間。在現代中國文學領域中,最不不缺少的一種人就是很少以獨立個體呈現。《貓城記》中的人物對比非常的鮮明,諷刺意味也非常的強烈,同時也折射出老舍先生的悲觀與絕望。

作者簡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參考資料

  1. 《貓城記》2020-06-09 來源: 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