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君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君驊(1930年10月14日-),江蘇常州人,應用光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長期從事光學儀器領域的研究。

潘君驊早年曾就讀於嘉興中學、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等校。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1952年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56年前往蘇聯普爾科沃天文台學習天文光學,並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後繼續在長春光機所任職。1980年調往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任研究員。此後他主持研製了當時遠東最大的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人物經歷

1930年10月14日,潘君驊出生於上海吳淞,祖籍江蘇常州。

1949年9月—1952年,在清華大學機械系機械製造專業學習,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52年8月—1980年6月,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工作。

1956年9月—1960年7月,接受單位安排到蘇聯留學,在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台學習,師從蘇聯著名天文光學專家馬克蘇托夫。由於潘君驊本科學的是機械,光學只是業餘水平,所以他學習更加刻苦,後以研究生學歷畢業,獲副博士學位。

1980年6月—2000年5月,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工作。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5月,成為蘇州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成就

1960-1966年,潘君驊為長春光機所建立了大口徑光學儀器製造的技術基礎,推進非球面在光學系統中的應用。

1972-1974年,潘君驊研製出激光球面干涉儀。

1980年,潘君驊被調到南京天文儀器廠,正式介入216工作,首先把握住了涉及儀器大局的設計問題,其次是遺漏的設計問題,只要是光學和機械方面的,潘君驊自己來做,經過努力,216望遠鏡終於在1989年下半年運到北京興隆山上,並在當年就開始與法國天文學家一起進行國際聯測。

在做216工作時,潘君驊還開拓了不少光學系統中非球面的應用,如總參二部的戰場偵察車光學系統;北京508所的資源衛星主光學系統;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步輻射用的輪胎面光學件加工;離軸非球面的單件加工;潘君驊和薛鳴球院士一起,強力主張在921任務中應用非球面等。在做非球面實際工作的同時,潘君驊不得不深入到非球面的設計理論。

1989年,潘君驊領導完成2.16米天文望遠鏡[2]及其專用附屬儀器-階梯光柵分光儀,為航天508所、總參二部、中科大、成都光電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空間中心等單位研製了多種非球面光學元件和光學系統。

視頻

潘君驊 相關視頻

《閃耀星空的「光學全才」——潘君驊》
【讀懂中國】潘君驊:用一生追光的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