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劍川石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劍川石窟位於雲南劍川石寶山中,始鑿於南詔時期。石窟分布在石鐘寺、沙登村、獅子關三個地點,共十七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內容分為兩類:一是佛教題材,如佛、菩薩、觀音、天王、明王、力士、脅侍、羅漢等;一是世俗題材,如南詔王、清平官、醉酒漢、「阿央白」等。

石窟特點

山中開鑿於唐宋年間的石窟,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1],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藝術瑰寶有:17個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內容獨特、地方民族色彩濃郁的石窟。這些石窟分布在石寶山的石鐘寺、獅子關、沙登箐3處,綿延六七公里的地帶,約造像140軀。石窟所選細奴邏、閣邏鳳、異牟尋三代南詔國主,是三個極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過這些形象,反映了南詔一代歷史。它既是南詔藝術珍品,也是富貴的民族史料,為後人研究南詔的政治軍事、文化,以至服飾、風尚等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次是栩栩如生的宗教人物。在石窟中雕像最多的,是宗教人物。如觀音、阿難、迦葉、文殊、普賢、八大名王、多聞天王、增長天王等等。這些形象,大都雕刻精細,形象生動各有個性。如,同是觀音,在雕刻家的手下,形象各不相同:有悉面觀音、甘露觀音、細腰觀音等等。到石寶山旅遊的最佳時間是農曆7月末8月初,一年一度的傳統歌會令人流連忘返。劍川距昆明499公里,大理汽車客運站有班車前望劍川。

建造年代

石窟有「天啟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題記1處,南詔國的天啟十一年相當於唐武宗會昌元年(841),一說相當於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國時期題記3處,有年號的「盛德四年」相當於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可見劍川石窟開造年代是公元 9世紀中葉至12世紀後半葉,為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649~1253)遺存的少數民族石窟藝術。

南詔王造像

共有3處。石鐘寺區的第2窟《閣邏鳳出行圖》,高1.46米,寬1.52米,共雕16人,為劍川石窟群中人數較多的窟。窟形為仿廳堂建築,廳堂中央的雙龍頭椅上,盤坐着南詔王閣邏鳳,頭戴高冠(頭囊),右側結跏跌坐着王弟閣陂和尚,左右簇擁着披皮衣、插貓牛尾的武士戰將,筋肉暴起,裝束緊牢,大鼻子,寬嘴唇,再配上圓圓的臉,形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王座兩旁雉□雙舉,旌旗飄動,表現了南詔王出行在此坐朝的場面。由於雕刻匠師們非常熟悉南詔的宮廷生活,又掌握了熟練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夠將南詔宮廷的一個宏大場面,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觀者的眼前。

獅子關區第1窟亦雕刻南詔王造像。窟高僅0.6米,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鬍須的是國王,旁邊戴蓮花冠的是王后,面膚均豐滿。中間坐一小孩,左右兩側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後有屏障,繪紅綠兩色帳幔,據屏障上石刻題記推斷,此窟應是南詔早期首領細奴邏的全家造像[2],俗稱全家福。把南詔王的家庭情景刻畫入微,充滿人間生活氣息,這在石窟藝術中尚不多見。

視頻

劍川石窟 相關視頻

劍川石寶山石窟
航拍美麗劍川

參考文獻

  1. 西南敦煌---石寶山,360個人圖書館,2013-9-30
  2. 雕刻在石頭上的文化史:劍川石窟造像欣賞,中國美術家網,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