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VCD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VCD(Video Compact Disc;VCD),又稱影音壓縮光盤、影音光盤,是一種在光盤(Compact Disc)上存儲視頻信息的標準。VCD可以在個人電腦和VCD播放器以及大部分DVD播放機中播放,但大部分藍光光盤播放機已不支持VCD。

VCD標準由索尼飛利浦、JVC、松下電器等電器生產廠商聯合於1993年制定,屬於數字光盤的白皮書標準。

技術規範

VCD是全動態、全屏播放的視頻標準。格式可分為:

分辨率為352×240像素,每秒29.97幅畫面(適合NTSC制式電視播放)

分辨率為352×240像素,每秒23.976幅畫面(適合電影每秒24格的影片)

分辨率為352×288像素,每秒25幅畫面(適合PAL制式電視播放)

整體來說,分辨率大約是對應電視制式分辨率的四分之一。VCD的視頻採用MPEG-1壓縮編碼,音頻採用MPEG 1/2 Layer 2(MP2)編碼,碼率分別為視頻1150kbit/s、音頻224kbit/s。

VCD的比特率和普通音樂CD相當,因此一張標準的74分鐘的CD可以存放大約74分鐘的VCD格式影片。

發展過程

前世

CD是Compact Disc的縮寫,一般稱為光盤或激光唱片,最初主要是為了播放音樂而開發的。很多人都知道愛迪生髮明了留聲機,是把聲音記錄在一個滾筒上,經過很多人的不斷改進,發展為唱片,通過一個與唱片接觸的機械唱針探知唱片上的凹凸變化,並把這種振動變成聲音播放出來。唱片留聲機一度非常流行,形成那個時代的時尚,很暢銷。

但唱片需要使用與其有機械接觸的唱針來感知,時間長了,就會造成唱片的磨損,一般播放幾十次就會造成明顯劃痕,很難播放上百次,壽命比較短。

人們很快發現,記錄及讀取數字信號比使用模擬信號有很多優勢。比如,唱片落上灰塵或有劃痕,使用模擬讀取就無法還原記錄的聲音,而使用數字方式記錄,採用糾錯碼,在損壞不大嚴重的情況下就可以完全恢復,沒有任何影響。

又經過十多年的技術研究及相關技術的進步,包括數字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處理器的發展,當然也包括專用的可以記錄、複製及讀取數字信號的光盤技術的研究,陸續形成一系列標準,包括1985年制定的規定CD中存儲的數字文件格式的ISO9660標準、1980年制定的存儲音頻聲音軌道的CD-DA光盤標準、1983年制定的CD-ROM數據光盤標準等,相關技術逐漸成熟。

常用的光盤主要分為CD-ROM、CD-R、CD-RW三類。

契機

1980年代,多個公司的CD產品已經上市,相關核心元器件(如盤片和機芯)也已研製出來,技術已基本成熟。雖然CD設計標準可為計算機設備讀取,但當時個人計算機才剛推出不久,還遠未普及,CD的主要應用領域還是聽音樂,即作為激光數字唱盤CD-DA(Compact Disc-Digital Audio)使用。其中記錄的數字音頻Digital Audio採用的是未經壓縮的16bit PCM編碼,120mm直徑的標準光盤中可以存儲大約70分鐘的雙聲道(立體聲)音樂。當時CD行業的引領者是飛利浦和索尼[1],定位是高端音樂設備,是少數人才能玩得起的昂貴音響的一部分。

既然聲音信號可以數字化並記錄在光盤上,人們自然會想到視頻信號是否也可以呢?其實1988年就成立了制定運動圖像和語音壓縮標準的組織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動態圖像專家組),這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成立的,現在我們對MPEG及相關標準已經耳熟能詳了,因為目前普遍使用的數字音視頻標準大都是其發布的。但在1992年底,第一個標準MPEG-1正式被批准時,並沒有受到多少關注,當然這也與其設計的標準偏低有關,352×240的分辨率只相當於當時家用錄像機VCR的水平,分辨率只有當時普遍使用的NTSC的720×480及PAL的720×576電視機分辨率的四分之一。

雖然如此,因為是一個完整的音視頻數字化標準規範,也受到一些公司的關注,並推出相關芯片,這就包括一度風光無限的C-Cube公司。C-Cube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小芯片公司,成立於1988年,位於美國加州,創立者是美籍華人孫燕生。1992年4月,安徽省現代電視技術公司總經理姜萬勐來到拉斯維加斯,參加國際廣播電視技術展覽會,看到了C-Cube公司展出的MPEG解壓技術,立刻被吸引,並同C-CUBE公司的董事長孫燕生相見。次年,萬燕公司成立,投資者包括姜萬勐所在的安徽省現代電視技術公司及孫燕生創立的DVS,還有一個投資方是韓國現代,不久研製生產的VCD影碟機就推向了市場。

萬燕推出的Video CD一經上市,很快就被模仿,改開前沿的廣東出現大量家庭作坊式工廠,把CD機芯和解碼板連接起來,使用螺釘固定到外殼上就變成整機,比組裝計算機簡單多了。VCD的機芯及解碼板就像計算機組裝配件一樣在市場上售賣,生產VCD配件及組裝因利潤豐厚不斷吸引各種行業的人加入其中。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市場環境下,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牌,以大量投放廣告而引入注目,先後出現了愛多、新科、廈新、萬利達、金正、先科、小霸王、步步高等,迅速占領市場。VCD機火爆到當時數年的央視廣告標王都被其占據,而城市家庭中價值僅幾百元的VCD機占比也迅速提升,成為必備家電。

衰落

不僅最初研製出VCD的萬燕在混戰的市場中迅速被人遺忘,整個VCD行業到1998年後也逐漸衰落,最輝煌的時間也就5年多,如同曇花一現。

從技術上看,VCD只是一種過渡產品,技術定位比較低。CD的容量設計是為了存儲一曲完整的交響樂的不壓縮數字音頻,CD的驅動及讀取部分都是按照這種要求設計的,記錄數據密度低,容量約650MB,碼率相對也較低,約為1.5Mbps左右。這種記錄密度和碼率對音樂是足夠了,但對視頻播放來說就有些勉為其難了。而適合CD播放的MPEG-1壓縮編碼方式就只能使用低分辨率,只有當時家用電視分辨率的四分之一,清晰度還不如有線電視。

正因為如此,雖然VCD在國內火爆,但在發達國家幾乎不受重視,因為缺少市場需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VCD在中國首創,而不是在更有技術積累的日本,這是一個歷史機遇,但國內市場的混戰及低價傾銷,只管營銷賺快錢而無暇顧及技術積累,最終又喪失掉這個機遇,隨着一度風光無限的幾家VCD企業一蹶不振或倒閉,幾年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真正徹底打敗VCD的並不是DVD,1990年代中期開始,互聯網興起並迅速普及開來,通過網絡傳輸視頻逐漸流行,並成就了迅雷、電驢等下載軟件,許多網吧也以存儲的大量視頻來招攬客戶。到了2000年代,很多家庭都接入了互聯網,可在電腦上看在線視頻,已不需要使用激光碟片,後來電腦更幾乎淘汰了光驅;2010年代,手機幾乎人手一部,通過WIFI或4G看視頻更方便。

迴響

VCD的短暫輝煌大約持續了五六年,是難得的一次歷史機遇,成就了一些企業。不過,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及企業家,大多已不見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

不過,也有一些企業借着此風口飛了起來,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如小霸王的段永平,離開後創立步步高公司,vivo手機就是其旗下品牌;而步步高分出的一部分則創立了oppo手機[2]。廈新、萬利達、金正等公司也曾進入手機行業。

而在芯片方面,研發MPEG解碼器也成就了一些公司,C-Cube一度風光並在納斯達克上市,後來被另一家芯片公司LSI收購。LSI也生產視頻編解碼芯片,當然生產線更長,包括很多系列,不過目前成了博通的一部分。

視頻

VCD 相關視頻

香港老電影VCD片頭集錦 回憶光盤放進影碟機的那一刻
那些年,這些VCD廣告天天播,我家終於也買了一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