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B-1轟炸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B-1轟炸機(Lancer)是美國空軍在冷戰末期開始使用的超音速可變後掠翼重型長程戰略轟炸機,由北美航空(後與洛克威爾公司合併,又被波音併購)於1970年代研製,在1974年首次試飛,並於1985年服役。

發展沿革

二戰後,美國戰略空軍的戰略轟炸機走高空高速技術路線。相繼發展出10台發動機的B-36D,6台發動機的B-47,8台發動機的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1960年服役B-58轟炸機最大飛行高度超過了15200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1850千米/小時。XB-70「瓦爾基里」轟炸機最大飛行高度24400米,最大速度更高達3倍音速,但在1963年因國防部的指示不得不於放棄。B-70計劃取消不久後,美國空軍就開始檢討新戰略戰鬥機的構想。新戰略轟炸機不追求B-70那麼高的速度,而是以音速左右的低空進攻為主。

1981年10月2日,里根總統宣布,美國將製造100架低空高速突防的B-1B戰略轟炸機,並在198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B-1B總經費達到了205億美元。於1983年3月進行B-1B原型機的試飛,1985年正式量產進入美國空軍服役。最高在役的數量約為95架。

B-1B首次投入實戰是在1998年12月的沙漠之狐行動,對伊拉克進行空中轟炸。

1999年,6架B-1B投入北約各國對塞爾維亞所進行的聯合轟炸任務,並在僅占總飛行架次2%的情形下,投擲了超過20%的彈藥量總合。

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初期,8架B-1B也扮演十分重要的空中轟炸角色,投擲了包括約3,900枚JDAM在內的各型傳統炸彈[1]。而之後在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亦有少量B-1B參與空襲任務。

設計特色

機體最大的特色是採用可變後掠翼的形式[2],全開時翼展可達到41.78米,採用最大後掠角時是23.84米。可變後掠翼是用來調和各種矛盾要求的手段,如高速飛行、低受風負荷(Wind Gust)、長續航距離及優良的起降性能等。由於采可變後掠翼,B-1能從跑道長度較短的民用機場起飛作戰;事先分散機群可避免因敵方先制攻擊機場而全數遭到破壞。

B-1的機身是由平滑的曲面所包覆,和主翼沒有明顯界線。此外,曲面可分散雷達電波,藉此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RCS),使B-1更不易被雷達察覺。

視頻

B-1轟炸機 相關視頻

1985年進入美國空軍服役的B-1轟炸機最高在役數量為95架

參考文獻

  1. 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中國網,2012-07-25
  2. 從另一個角度看B-1轟炸機可變後掠翼,八一新聞網,201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