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 |
---|
目錄
2023年邱禮濤執導的電影
《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是由邱禮濤執導,陳大明編劇,張涵予、黃軒、文詠珊領銜主演,谷嘉誠、張本煜、徐小颯、尚語賢、白那日蘇、趙炳銳、何晟銘主演,劉德華特別出演的動作電影,於2023年9月29日在中國大陸上映。[1]
該片改編自中國第一樁跨境追捕的真實案件,主要講述20世紀90年代初,以苗青山為首的悍匪集團在K3列車上進行搶劫行兇,由崔振海帶領的人民警察隊伍喬裝成商人深入莫斯科展開抓捕行動,歷經層層挑戰最終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的故事。
影片上映第2天,總票房破億;2023年國慶檔檔期總票房排名第4;上映23天,該片總票房破6億。該影片最終達6.64億票房,並在CEIS 2024中國娛樂產業年會暨金河豚榮譽推選中獲得年度院線電影獎。[2]
劇情簡介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着前蘇聯的解體,該國經歷嚴重的經濟困難,商品短缺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大量中國商人利用K3次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列車,作為一種商業通道運送商品到俄羅斯市場,並從中獲得利潤。然而,隨着列車所承載的現金和商品價值的增加,它也逐漸吸引犯罪分子的關注。苗青山(黃軒飾)領導的犯罪集團分工明確,針對K3次國際列車發動一系列殘忍的搶劫行為,這些事件一時間震驚世界。在案件發生後,中國警方官員崔振海(張涵予飾)帶領公安小隊偽裝成商人,深入到俄羅斯境內執行跨國抓捕任務。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一位使用「瓦西里」這個化名的神秘人物(劉德華飾)和一名叫真真的女子(文詠珊飾)引起警方注意。隨着調查的深入,驚人的背後陰謀逐步被揭露。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劉德華透露,《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這個故事他已經期待很多年,可以說是他20年來的夢想。[3]導演邱禮濤曾在2016年接到過「93國際列車大劫案」這個故事的拍攝邀請,但那時他並未沒有接下。
2021年3月 ,邱禮濤接到劉德華的合作邀請。邱禮濤表示,該影片故事發生的那個時代非常吸引他。
該影片題材在1995年被香港導演麥當傑改編拍成電影《中俄列車大劫案》,在2018年也播出過電視劇版《莫斯科行動》。在此情況下,邱禮濤決定通過塑造動作戲場景來給觀眾一些新鮮感。在看過劇本後,他認為劇本很長,人物太多,拍攝的時長、節奏、類型上有一些問題。為此,編劇陳大明飛到西雙版納,與當時正在拍攝《絕對追擊》的邱禮濤一起討論修改,之後又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多次溝通才完成創作。[4]
劇本創作
在經歷10個月的劇本創作中,編創團隊反覆打磨與調整,不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與記錄完成細節推敲,更是邀請到當年參與案件偵辦的艾安軍作為總顧問。
編劇陳大明有20世紀90年代初在俄羅斯呆過的經歷,他充分搜集當年真實案件的檔案並仔細研究,以至於他對事件的重要時間節點、原型人物等都非常熟悉,這也為影片的戲劇衝突和故事張力提供充分保證。
由於真實事件所涉及的人物眾多,為使影片有更好的呈現,陳大明在改編時着重突出有特點的反派人物並深挖其動機。導演邱禮濤並沒有將故事線拉到18年,而是將故事集中在中國警察如何實施跨國緝匪的過程上。
場地取景
劇組共啟用5座攝影棚,總置景面積約17000平方米,耗時半年多復刻多個場景。其中,還原場景主要在青島攝影棚搭建,而外景則大部分在哈爾濱進行取景。劇組按照1:1的比例搭建還原總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水宮場景,還邀請到俄羅斯的顧問團隊進行把關。水道中使用的紅磚也是1:1打造的,紅磚上還做出斑駁、青苔、被水久泡的顏色。此外,劇組還打造出一個中俄列車換軌站,併購買2節車廂,租賃2節車廂,又1:1實景搭建幾節車廂作為置景。而片中火箭基地場景也是仿照蘇聯時期遺留的廢棄火箭基地1:1建設的,占地4000平方米,高約20米。[5]
服裝化妝
據該片的造型指導李宙介紹,造型團隊在開機前花費3至4個月的時間對上世紀90年代的時尚背景、流行特點進行資料收集,同時研究片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讓角色形象與故事背景相貼合。例如,片中瓦西里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又並非富翁,而且他還會鑿下水道、鑽井等,因此就為他設計出當時俄羅斯真實的地下管道鑽井防護服。影片中真真這一角色的造型設計是在火車上就會打扮得非常嫵媚來吸引商人,而在生活中的妝面和頭髮就會相對樸素簡潔。關於警察崔振海在執行喬裝任務時的着裝問題,造型團隊查閱了火車上商人打扮的資料,整體以寬鬆、方便為主。
拍攝情況
在拍攝方面,邱禮濤和團隊先是設計兩個方案,一種是在哈爾濱找有俄羅斯風格的建築進行拍攝;第二種是在哈爾濱拍完後,再在俄羅斯本土找拍攝團隊再拍一遍,最後用視效合成。最終,導演選擇第二種方案。例如,片中劉德華和文詠珊開着車在莫斯科街頭跟蹤張涵予飾演的警察這一戲份,邱禮濤先是將這場戲在哈爾濱拍完,剪輯好後形成一個活動的故事板,讓俄羅斯團隊在異國按照導演剪輯好的鏡頭再拍一遍,最後利用視效將哈爾濱的街道建築全部替換成莫斯科的外景。
此外,影片團隊最初的決定減少部分景片以騰出足夠的空間來拍攝動作戲,但後來發現如果拿掉景片,拍出來就沒有很強的侷促感。火車上的戲拍攝時,場地比較擁擠,當攝影機設備進場後,走廊里無法過人。因此,有時候演員拍一個鏡頭後,要做調整的話也只能在原地等待。
幕後花絮
張涵予對《莫斯科行動》的真實案件很熟悉,因為他有刑警朋友參與過這起案件的偵破。此外,該電影是劉德華和張涵予自《天下無賊》後第4次合作。
導演邱禮濤表示,他在上世紀90年代聽聞過《莫斯科行動》的真實案件,案件發生的時候很轟動,而他在拍這部電影時也對當時的諸多資料進行研究,他說:「對這個案件我幾乎已經成『半個專家』了。」
該影片是黃軒出道以來首次出演反派,他不僅專門去看真實犯罪者的採訪,了解歷史上的中俄列車劫案,而且還使用MBTI十六型人格類型理論對苗青山的人格進行分析想象。黃軒為角色苗青山寫人物小傳,並特別為這個角色加入長笛的元素,由此來製造人物的反差感。
文詠珊在影片中飾演的李素真與劉德華飾演的瓦西里曾有過一段戀情,文詠珊與劉德華拍的第一場對手戲就要展示兩個角色之間的微妙關係。為使人物關係更加真實可信,兩人臨時決定將台詞換成粵語對白。此外,這也是文詠珊首次挑戰用普通話、粵語、俄語三種語言演繹台詞。
劉德華在看到影片中按照莫斯科地下水道1:1還原的場景後表示驚訝,稱該場景基本和他去莫斯科時見到的一模一樣。對此,黃軒也用「嘆為觀止」來形容,他看到後甚至基於本能驚嘆地叫出來,感嘆於攝影棚里能搭出如此壯觀且具有功能性的場景。而何晟銘看到片中另一場景,廢棄火箭基地,也表示代入感非常強;電影拍攝中還炸掉一架1:1還原的cy-27戰鬥機。[6]
配樂
由黑豹樂隊演唱的《無地自容》是該影片中的插曲。導演邱禮濤表示,使用《無地自容》一是因為他自己非常喜歡這首歌,二來是這首歌充滿上世紀90年代的感覺,有代入感。此外,影片中的角色苗青山非常喜歡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五交響曲》,該曲也曾在片中出現。關於選擇這首交響曲的原因,編劇陳大明解釋是因為該曲在那個時代有一定社會批判性,而恰好符合苗青山反社會的人格特徵。
影片特色
主題寓意
該影片改編自中國第一樁跨境追捕真實案件,彰顯出人民警察打擊跨國犯罪、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與財產安全的決心,同時也凸顯出人民警察忠誠擔當的時代風貌,樹立起守護國家與人民利益的時代形象。影片揭示角色內心深處隱藏的溫暖情感,然而在現實世界的無序潮湧中,這些角色保護內心情感的願望因為各種欲望的交織而發生變質,讓一個人走向崩塌的未來。該影片用一種高度還原現實的方法,讓人們重溫那個逝去的年代。影片中機車在迷宮般的岔徑中繞行追逐,帶來迷幻的沉浸感,讓觀眾心懸一線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情節背後的深刻寓意——人生多歧路,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歸途。
敘事手法
該影片敘事節奏快速而清晰,在不停變換的場景中,影片主要運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法,運用攜帶大量信息的鏡頭細緻地勾勒出各個人物的背景和性格特點。
影片評價
電影在立意上有非常大的突破,通常這種犯罪動作類型片會偏血腥,但這部電影在挖掘溫暖感方面下大功夫,是一種溫暖現實主義理念的體現和闡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胡智鋒評)
社會事件改編必須有創作者自身對這個事件的解讀、認識和他自己的立意角度。從這一點上看,電影《莫斯科行動》既講案情本身,又展現抓捕中正義和犯罪的較量,還挖掘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繫,幾個層面共同鋪展,使得這個故事非常立體。(中央戲劇學院電影電視系黨總支書記、教授武亞軍評)
製作團隊有着豐富的商業電影工作經驗,運用純熟的製作手法和創新的內容來進行表達。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加上獨特的敘事手法,將觀眾焦點與角色視點完美統一。該片作為「國家行動三部曲」最終章,以弘揚「人民警察為人民」的創作內核,用商業電影的持續技術創新、內容布局加持、深化人物塑造等多角度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體現出文藝工作者聆聽時代迴響,書寫時代故事,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擔當。(環球網評)
香港導演邱禮濤的作品總是會有一種生猛極致的生命力,在炫酷打鬥和精彩文戲構成的觀賞性之外,該片還用一種高度還原現實的方法,讓人們重溫那個逝去的年代。影片還原俄羅斯的地鐵、下水道、博物館、火箭發射基地等重要的地標,那龐大的地下空間與地上的世界形成鮮明對比,機車在迷宮般的岔徑中繞行追逐,蜿蜒曲折的柳暗花明帶來迷幻、眩暈的沉浸感,觀眾在心懸一線時,更能體會到情節背後的深刻寓意——人生多歧路,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歸途。(北京青年報評)
《莫斯科行動》的原型案件很吸引人,不僅有濃重的時代色彩,也不乏精彩的看點。只可惜,這兩點都被導演拋棄。首先,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代背景對本片的意義無從體現,除演員的服裝和電影的布景之外,把本片放到任何時間,似乎都沒有什麼違和感。其次,在真實案件中,國內公安幹警在境外實施抓捕,可謂困難重重。但在本片中,卻沒有這種真實感和代入感。這正是香港商業電影一貫的特色——突出娛樂性,忽略真實性。香港電影的工業化流水線操作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榜樣,但時代在變,觀眾的口味也在變。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情節的合理,是人性的複雜,是思想的深刻。(荔枝新聞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