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旅泊網 的圖片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國東北角的撫遠市同江市境內,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的三角地帶,總面積198 089 hm2。三江保護區1994年成立,2000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保護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57條,大小湖泡200餘個。有獸類6目13科43種,鳥類18目47科261種,爬行類3目4科8種,兩棲類2目4科7種,昆蟲500餘種,魚類9目17科77種。

目錄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黑龍江烏蘇里江[2]匯流的三角地帶。

水文

保護區內河流屬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大水系,黑龍江流經保護區30km,烏蘇里江流經保護區 115km。大小河流57條,湖泡210餘個,水域面積大。一級支流有3條,即鴨綠河、濃江河、別拉洪河。河流上游多為濕地,無明顯河槽。流經保護區的中小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河流特點,河底縱比降低,多在1/10 000左右,河槽彎曲係數大,枯水期河槽狹窄,河漫灘寬廣,河流泄量小,排水不暢,容易泛濫。每年汛期,主要河流受黑龍江、烏蘇里江頂托,回水距一般25~30km,最長可達70km。黑龍江段歷史最高水位89.60m,最低水位79.49m,平均水位86.60m;烏蘇里江段歷史最高水位為101.40m,最低水位94.60m,平均水位95.41m;鴨綠河水深2~6m,受洪水回水頂托達17~30km,濃江河水深3~9m,洪水回水頂托為17~30km;別拉洪河上游無明顯河槽,中游由許多不連續積水窪地組成, 回水頂托為20~30km。由於洪水頂托,提高了這些河流的承瀉水位,使兩岸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化的形成。

保護區地下水蘊藏豐富,各含水層組之間無隔水層,為一連續含水體,透水性好。保護區是三江平原東北角巨大的天然蓄水庫,它能保持大於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或更高的蓄水量,其沼澤和沼澤化持水量為400%~600%,出水係數為0.5左右,沼澤自然調節係數為0.678,洪水被儲存在土壤內,或以表面水的形式保存於湖泊和沼澤中, 減少了洪水量。保護區天然水屬於重碳酸—鈉型水,河流高漫灘的地下水屬重碳酸—鈣鈉型水,沼澤屬碳酸氯—鈉型水。水的礦化度為36~202mg/L,硬度在0.67~4.67 之間,pH5.3~6.8。地下水水質良好,無色、透明,礦化度、硬度、主要離子 (鐵、碘) 含量都較低。

氣候

三江保護區離鄂霍次克海域較近,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冬季在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之下,夏季受副熱帶海洋氣團的影響,因此,溫度年較差比同緯度內地小。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四季變化顯著,冰凍期長,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為115 ~ 130天,冰凍期 210 天左右,積雪期為120 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603.8mm。平均蒸發量為1257.1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2倍多。

地質

保護區屬低沖積平原沼澤濕地。三江保護區地質構造上屬中生代同江內陸斷陷的次級單位——撫遠凹陷的中部,大片低洼處積水,形成沼澤沉積物表層。特點是平原和泛濫地面積比重大,土壤肥沃、濕地植被茂盛。

土壤

土壤類型有白漿土、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等4類。

視頻

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黑龍江三江自然濕地保護區
黑龍江撫遠:三江濕地東方白鸛種群數量達歷史之最

參考文獻

  1. 中國49塊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搜狐,2018-02-02
  2. 烏蘇里江的前世今生,搜狐,201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