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翅土白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翅土白蟻 學名:Odontotermes formosanus(Shiraki) 類屬:等翅目白蟻科

形態特徵

屬多型性昆蟲,分有翅型的雌、雄生殖蟻(蟻后、蟻王)和無翅型的非生殖蟻(兵蟻、工蟻)等。 有翅蟻成蟲 全長27-29mm,翅長24-25mm。頭、胸、腹背面黑褐色,腹面棕黃色。全身密被細毛。頭圓形,複眼和單眼略呈橢圓形。複眼黑褐色。單眼橙黃色,其與複眼的距離約等於單眼本身的長度。觸角念珠狀,共19節,第2節長於第3、4、5節中的任何節。前胸背板略狹於頭,前寬後狹,前緣中央無明顯的缺刻,後緣中部向前凹入。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淡色的「十」形紋,紋的兩側前方各有一橢圓形的淡色點,紋的後方中央有帶分枝的淡色點。前翅鱗大於後翅鱗。 兵蟻 全長5.44-6.03mm。頭暗黃色,被稀毛。胸腹部淡黃色至灰白色,有較密集的毛。頭部背面卵形,上顎鐮刀形,左上顎中點前方有一顯著的齒。右上顎有一不明顯的微齒。觸角15-17節,第2節長度相當於3節與第4節之和。前胸背板前狹後寬,前部斜翹起。前後部在兩側交角之前有一斜向後方的裂溝,前後緣中央皆有凹刻。 工蟻 全長4.6-4.9mm。頭黃色,胸腹灰白色。頭後側緣圓弧形。囟位於頭頂中央,呈小圓形的凹陷。後唇基顯著隆起,長相當於寬之半,中央有縫。觸角17節,第2節長於第3節。 蟻王 為雄性有翅繁殖蟻發育而成,體較大,翅異脫落,體壁較硬,體略有收縮。 蟻后 為雌性有翅繁殖蟻發育而成,體長70-80mm,體寬13-15mm。無翅,色較深.體壁較硬,腹部特別大,白色腹部上呈現褐色斑塊。 卵 乳白色。橢圓形。長徑0.6mm,一邊較平直。短徑0.6mm。[1]

發生規律

黑翅土白蟻的有翅成蟻一般叫做繁殖蟻。每年3月開始出現在巢內,4-6月份在靠近蟻巢地面出現羽化孔,羽化孔突圓錐狀,數量很多。在悶熱天氣或雨前傍晚7時左右,爬出羽化孔穴,群飛天空,停下後即脫翅求偶,成對鑽入地下建築新巢,成為新的蟻王、蟻后繁殖後代。繁殖蟻從幼蟻初具翅芽至羽化共七齡,同一巢內齡期極不整齊。兵蟻專門保衛蟻巢,工蟻擔負築巢、採食和撫育幼蟻等工作。蟻巢位於地下0.3-2.0m之處,新巢僅是一個小腔,3個月後出現菌圃―草襉菌體組織,狀如麵包。在新巢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發生結構上和位置上的變化,蟻巢腔室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個體數目達200萬以上。黑翅土白蟻具有群棲性,無翅蟻有避光性,有翅蟻有趨光性。天敵有螳螂山青蛙蝙蝠以及各類螞蟻蜘蛛等。

分布與危害

主要分布在我國黃河、長江以南各省市地區,可為害松、杉、油茶、泡桐板栗等林木以及櫻花梅花、桂花、海棠薔薇、蠟梅等多種花木。 此蟲營土居生活,是一種土棲性害蟲。主要以工蟻為害樹皮及淺木質層,以及根部。造成被害樹幹外形成大塊蟻路,長勢衰退。當侵入木質部後,則樹幹枯萎;尤其對幼苗,極易造成死亡。採食為害時做泥被和泥線,嚴重時泥被環繞整個干體周圍而形成泥套,其特徵很明顯。[2]

防治方法

(1)人工挖巢。 在追挖過程中,要掌握挖大不挖小,挖新不挖舊,對白蟻追進不追出,追多不追少的原則 ,一定要挖到主巢,消滅蟻王、蟻后和有翅繁殖蟻。才能達到追挖的目的。 (2)燈光誘殺。 每年4-6月間有翅繁殖蟻的分群期,利用有翅蟻的趨光性,在蟻害發生區域可採用黑光燈誘殺。 (3)保護與利用天敵。 (4)藥劑防治。 ①壓煙滅蟻。將壓煙筒的出煙管插入主道,用泥封嚴道口,再把殺蟲煙劑放入筒內點燃,扭緊上蓋,煙便自然沿蟻道壓入蟻巢,殺蟲效果良好。 ②噴灑滅蟻靈。準確勘測蟻道、蟻巢,在蟻活動的4-10月間,噴施滅蟻靈,每巢用藥3-30g,可取得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