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鳶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鳶鱝

學名  Myliobatis tobijei

命名者 Bleeker, 1854

英文名 Cowhead eagle ray

別名  Mobula tobijei、燕魟、飛魴仔、

    鷹魴、土地公燕(澎湖)、飛魴仔(澎湖)

觀賞魚/食用魚  否/否

最大體長     220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燕魟 Myliobatiformes

  鱝 Myliobatidae

  鱝 Myliobatis

鳶鱝,體盤寬,前緣稍突出,後緣稍凹入,吻寬短。眼小、橫向、鼻孔大型,與口裂連接,雄性成體的吻端稍延長較尖,背鰭一枚,外緣圓。

背鰭基底末端在腹鰭後方,齒扁平,上下頜有齒7列。腹鰭短而寬,後角圓。尾長纖細,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體表光滑。[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棲息深度3 - 300公尺

溫帶海域中底層魚類,以甲殼類、貝類等軟體動物為食。多於近沿海活動,深度從近海潮間帶至數百公尺深水域。

分佈

大西洋:在塞內加爾科特迪瓦附近。印度洋:在南非孟加拉灣印度尼西亞附近(參考文獻9911)。西太平洋泰國灣(Ref。9911)和澳大利亞東北部(Ref。6871)。東太平洋:美國南部加州哥斯達黎加(Ref。2850),包括特萬特佩克灣(Ref。9911)。來自智利的報導(編號9068)。可能= Mobula eregoodoo(Cantor,1849)(Ref.35766)。臺灣分布於東部、西部、北部、澎湖[2]

繁殖

表現出卵胎(胎盤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營養(參考文獻50449)。每個妊娠期有一個大後代。出生時身高65-85厘米(Ref.6871)。[3]

保育

近危(NT) ;評估日期: 2016年2月23日

參考文獻

  1. 鳶鱝,fishdb.sinica.edu.tw
  2. Myliobatis tobijei,fishbase.se
  3. Myliobatis tobijei,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