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1],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2]

  • 鮑照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
  • 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3]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
  • 在文學創作方面,鮑照在遊仙、游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對此,南朝梁的蕭子顯、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則認為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鮑昭  
別名    鮑參軍、鮑昭      
民族    漢族      
官職    前軍參軍  
出生地   可能是京口
出生時間  416年?  
去世時間   466年 
所處時代   南朝宋  
主要作品   《鮑參軍集》等   

人物生平

獻詩言志

  • 約義熙十二年(416年),鮑照出生於一個低級士族家庭,因家庭貧困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
  • 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創作《擬行路難十八首》組詩中的部分詩作。深秋,鮑照西遊荊州,往依臨川王劉義慶。途中,鮑照經過大雷(今安徽省望江縣境內),作《登大雷岸與妹書》寄予妹妹鮑令暉。秋末,鮑照抵達荊州江陵。歲末,鮑照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鮑照於是獻詩,劉義慶覺得其詩奇異,於是賜鮑照二十匹帛,後拔擢鮑照為臨川王國侍郎,鮑照遂作《解褐謝侍郎表》。在荊州期間,鮑照與僧人釋惠休相往來,創作《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二詩。 [4]

歷仕諸王

  • 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劉義慶改授江州刺史,鎮尋陽,鮑照隨之由荊州江陵前往江州尋陽。之後,鮑照曾遊覽廬山,後作《登廬山》一詩記述其事,又作《登廬山望石門》一詩記述所見的奇觀。鮑照又隨劉義慶登廬山香爐峰,並作《從登香爐峰》以紀。同年,劉義慶於江州建「凌煙樓」,鮑照創作《凌煙樓銘》以贊;太子劉劭出生,鮑照以兼任郎中令作《皇孫誕育上表》以賀;鮑照遊覽宮廷湖,創作《望孤石》一詩。此外,鮑照還曾為劉義慶創作《佛影頌》一篇。
  • 約元嘉十七年(440年),鮑照在劉義慶幕下曾被限制行動,不久後解禁,鮑照於是作《謝解禁止表》一篇;又曾因過錯被放逐,不久後獲原宥,遂作《謝隨恩被原疏》以謝。十月,劉義慶徙任南兗州刺史,鎮廣陵,鮑照於是隨劉義慶還京都。途中,鮑照作《上尋陽還都道中》一詩,又作組詩《還都道中三首》。途經三山時,鮑照作《還都至三山望石頭城》一詩,又作《還都口號》一詩。回到建康後,劉義慶赴南兗州刺史任,鮑照隨之到廣陵。約在次年(441年),鮑照在劉義慶幕下由侍郎而轉常侍,作《轉常侍上疏》一篇。
  • 元嘉二十年(443年),鮑照作《野鵝賦》一篇以寄意。同年,劉王義慶以災異解職還京都,鮑照隨劉義慶自廣陵還京都建康。次年(444年)正月,劉義慶病逝,鮑照為之服喪三月後上書臨川世子劉燁,自求解職,並作《通世子自解啟》、《重與世子啟》二文。秋季,鮑照去職還家,作《臨川王服竟還田裡》一詩記其事。此前某些年間,鮑照與何長瑜、陸展、袁淑等為劉義慶編纂《世說新語》等著作。
  •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春季,鮑照由建康渡江北上,到達梁郡。大約於此年作《見賣玉器者》一詩。七月,征北大將軍衡陽王劉義季由南兗州刺史改為徐州刺史,鮑照從劉義季辟而到達徐州。到達徐州後,鮑照作《從過舊宮》一詩。同年,鮑照作《代棹歌行》一詩以述行蹤。次年(446年)六月,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國,克之,鮑照為之作《代苦熱行》。此後至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之間,鮑照追憶彭城事而作《論國制啟》一篇。
  •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二月,黃河、濟水俱清,當時以為美瑞,鮑照作《河清頌》以贊。同年,鮑照離劉義季幕而還京都建康,為始興王劉濬所辟,任始興國侍郎,並在入劉濬幕府時作《拜侍郎上疏》一篇。大約在入劉濬幕府後,鮑照在京都建康與王僧綽相唱和,作《和王丞》一詩。次年(448年)十月,劉濬被徙為征北將軍、南徐州和兗州二州刺史,出鎮京口,鮑照隨之前往京口。同月,鮑照隨劉濬謁陵,隨之遊覽京峴山,並作《從拜陵登京峴》一詩以紀。暮冬,鮑照隨劉濬遊覽京口蒜山,有《蒜山被始興王命作》一詩。約在此年,鮑照奉命創作《代白紵舞歌辭四首》。
  •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正月,始興王世子誕育,鮑照為作《征北世子誕育上表》以賀。大約同月,王僧達母憂服闋,出為宣城太守,鮑照作《送別王宣城》詩以贈。同年,鮑照作《代陳思王白馬篇》一詩。次年(451年),劉濬率眾城瓜步,鮑照隨之。同年,鮑照侍郎報滿辭任,作《侍郎報滿辭閣疏》一篇,辭任後未即南返,逗留江北。離開劉濬幕府後,鮑照作《代放歌行》一首以寄意,又作《采菱歌七首》以寄意。春夏間,鮑照游廣陵城而作《蕪城賦》一篇。同年,鮑照於江北又作《日落望江贈荀丞》詩一首,遙寄其友尚書左丞荀赤松。此年,鮑照又有《代門有車馬客行》一詩。[5]

依隨孝武

  •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五月,鮑照經由瓜步返建康,登瓜步山有感而作《登瓜步山榻文》一篇。六、七月間,鮑照由京都建康到南徐州義興(今江蘇宜興)訪義興太守王僧達,與之七夕相唱和,作《和王義興七夕》一詩。七、八月間,王僧達作學陶詩,鮑照和之而作《學陶彭澤體》詩一首。次年(453年)二月,南朝宋太子劉劭及始興王劉濬共弒宋文帝,劉劭自立為帝,改元太初,史稱「元兇」。三月,江州刺史武陵王劉駿自江州率眾入討。四月,義興太守王僧達自候道南奔,鮑照從之,逢武陵王軍於鵲頭。同月,劉駿即皇帝位於新亭,是為宋孝武帝。五月,孝武帝軍攻入京都建康,劉劭、劉濬一齊伏誅,鮑照為孝武帝軍平定京邑而作《中興歌十首》以頌。秋季,鮑照在京都建康,與王僧達相唱和,有《和王護軍秋夕》詩一首。同年,鮑照除海虞縣令。
  • 孝建三年(456年)春季,鮑照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劉駿愛撰寫文章,自以為別人比不上,鮑照領悟他的心思,寫文章多言辭粗俗句子重複。人們都說鮑照才思枯竭,實則不然。同季,鮑照在建康與吏部尚書謝莊連句作詩,有《與謝尚書莊三連句》一首。春夏之交,鮑照因修葺房屋而請假三十日,作《請假啟》一文。後鮑照又因病而作《松柏篇》詩一首,因病及其妹鮑令暉逝世而請續假百日作《請假又啟》一篇。秋季,與王延秀荀原之荀萬秋等登樓賞月,有《月下登樓連句》一首。十月,柳元景為驃騎將軍,鮑照作《為柳令讓驃騎表》。冬季,鮑照隨孝武帝游宴覆舟山,代柳元景作《侍宴覆舟山二首》。大約此年,鮑照因在建康與荀萬秋分別而作《與荀中書別》一詩,又作《藥奩銘》及《謝賜藥啟》。
  • 孝建四年(457年),春正月,劉駿改年號為大明。大約孝建、大明年間,鮑照為諷孝武帝之宮闈瀆亂而創作《採桑》一詩。大約在離太學博士而兼中書舍人任前,鮑照憂讒畏譏而作樂府詩《代陳思王京洛篇》一首。離中書舍人任時,鮑照又作《代白頭吟》一首以寄託其不遇自傷之情。大約此後,鮑照大概因與王僧達的交往而出為秣陵令。秋季,鮑照在秣陵令任,作《玩月城西門廨中》詩一首。
  • 大明二年(458年),鮑照轉永安令(虞炎《鮑照集序》誤作「永嘉令」)。出為永安令時,鮑照又受限制行動的處分,有行動限制被解除時的謝啟《謝永安令解禁止啟》一篇。 [6]

亂中遇害

  • 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因行動限制被解除而作《謝永安令解禁止啟》一篇。之後,鮑照到揚州吳興,為臨海王劉子頊軍府佐,掌書記之任。秋季,鮑照在吳興,有《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一詩。大約此年或次年,鮑照於吳興又有《自礪山東望震澤》一詩。次年(462年)春季,鮑照在吳興送別盛侍郎,作《盛侍郎餞候亭》一詩。七月,劉子頊徙任荊州刺史,鮑照為其征虜參軍而隨其赴荊州任。劉子頊上荊前由吳興返京都建康,鮑照隨之。八、九月間,鮑照隨劉子頊赴荊州江陵,發自建康新渚,作《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一詩以紀。赴荊州前,鮑照作《代東門行》一詩,道經竹里山時作《登翻車峴》一詩,到京都時則睹物有感而作《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一詩。此外,途中鮑照作《游思賦》一篇以寄懷,途徑武昌登黃鶴磯時又作《登黃鶴磯》一詩,途經陽岐山時則作《岐陽守風》一詩。再次年(463年),鮑照在荊州江陵,有《與伍侍郎別》和《夢還鄉》,《代陽春登荊山行》和《在荊州與張使君李居士聯句》大概也創作於此年。
  • 大明八年(464年)春夏之際,劉子頊由征虜將軍進號前將軍,鮑照隨府轉前軍參軍,不久即遷前軍刑獄參軍,又遷前軍記室參軍。閏五月,孝武帝劉駿薨,太子劉子業即帝位,史稱「前廢帝」。同年,鮑照妻子逝世,鮑照作《傷逝賦》以悼亡。大約此年,鮑照在荊州作《擬古》「十五諷詩書」一詩自敘經歷。次年(465年)春季,鮑照於荊州作《在江陵嘆年傷老》一詩。八月,劉子業改永光元年為景和元年。十一月,湘東王劉彧弒宋前廢帝劉子業。十二月,劉彧即帝位,是為宋明帝,改景和元年為泰始元年。同年,晉安王劉子勛傳檄京邑,以兵反,劉子頊不宋明帝受命而以兵響應劉子勛。此年前後,鮑照在荊州作《代輓歌》一詩。
  •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勛稱帝於尋陽,定年號為「義嘉」,進劉子頊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鮑照隨府轉衛軍參軍。八月,劉子勛兵敗,被殺於尋陽。隨後,荊州城破,劉子頊被執,尋被殺,鮑照也於亂兵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7]

人物成就

  • 鮑照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其文學成就集中表現在其文學創作上多方面的貢獻。六朝詩壇,素稱貽譏金粉,浮華纖巧,內容空虛貧弱,缺少現實生活的反映。在晉宋文學新舊變革過程中,鮑照繼謝靈運之後,進一步繼承並發揚自《詩經》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內容上能夠較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面貌,盡情地抒吐個人胸懷,在藝術形式上更能汲取當時文壇上精雕細琢、善於表現的長處,講究鍊字鍊句,巧妙地操縱語言的音節,多所創造,具有清新而又嚴謹的特點,一洗詩壇靡弱之風,光焰騰於楮墨之表,為詩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風格上,鮑照的詩作豪爽驅邁,為此,方東樹曾讚揚其作「非常奇麗,氣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齊、梁靡弱無氣,雖小庾亦不能具此氣骨」(《昭昧詹言》),認為鮑照之後的庾信亦望塵莫及。數量上,鮑照的詩作在也是當時最多的,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所收文人詩603首中,鮑照一人獨占204首(三言1首,四言4首,五言167首,七言11首,雜言21首),超過其三分之一。形式上,鮑照的詩作半為徒詩,半為樂府。徒詩全為五言,樂府則半為五言,半為七言或雜言。內容上,鮑照在遊仙、游山、贈別、詠史、擬古、數詩、建除詩、字謎、聯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 同時,鮑照的文學成就存在一個聚訟千古的嚴肅課題,即鮑照是否梁陳宮體詩的先導或濫觴。自從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里從側面指出齊梁的艷情、宮體皆是鮑照詩歌藝術影響的惡性發展後,宋代的張戒、近代的劉師培、現代的陳鍾凡、陳寂亦等評論家基本持贊同態度。對此,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鍾優民等認為,宮體詩是梁簡文帝蕭綱所創,完全是腐朽透頂的統治階級荒淫放蕩生活在創作上的醜惡反映;而鮑照筆下的婦女形象則充滿康樂之情,或具有婉曲愁怨之思,故而鮑照的創作態度是嚴肅的,從而鮑照詩與宮體詩存在本質區別,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8]

人物軼事

  • 「留一犁」:相傳,在南北朝時期,某年春季備耕期間,一位姓宛的農民發現,他家那塊稻田裡不知什麼時候葬了一棺新墳。他雖然覺得奇怪,卻不動聲色地接納了它,在耕田時還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讓「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訓」,讓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這個無名之墳。隋朝開科舉前,宛家原本世代務農。但到了隋朝開科舉後,這個農民的孫子輩中卻出了個在省城會考中名例榜首的大秀才。據傳,宛秀才在省城會考期間,每逢遇到疑難問題時,總有一個人在他後面指點他,可是當他回頭時卻發現什麼人也沒有。在指點聲音出現時,宛秀才再三追問後得知指點他的是「劉一雷」,因為宛家對其有恩而暗中指點宛秀才。宛家人千思百想後想到「留一犁」的「祖訓上,認為是「留一犁」在暗中相助宛秀才,於是宛家人重修此墳以表感謝,後從墓中的隨葬竹簡中得知墓主是鮑照。 [9] [21]

人物爭議

  • 籍貫爭議:對於鮑照的籍貫,有上黨和東海兩種說法,對於各自地理位置又各自有兩種說法:對於上黨,一說是徐州淮陽郡上黨縣(今江蘇宿遷縣),一說并州上黨郡(今山西長子縣);對於東海,一說是治所在郯縣(今山東郯城)的東海郡,一說是治所在連口(今江蘇漣水縣)的東海郡。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丁福林經過考證後認為:鮑照祖籍本是并州上黨(今山西長子縣),故虞炎在《鮑照集序》中稱鮑照「本上黨人」;東漢時,其先輩移家東海(今山東郯城),因鮑照又為東海人。於鮑照的出生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曹道衡據鮑照的詩文考證,認為鮑照可能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10]
  • 生年爭議:根據虞炎《鮑照集序》,鮑照享年五十餘,則鮑照生年在義熙四年(408年)至義熙十二年(416年)之間。對於鮑照生年,學界因而有義熙六年(410年)說(見陸侃如和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等)、義熙八年(412年)說(見北大中文系所編《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等)、義熙十年(414年)說(錢仲聯等)、義熙十一年(415年)說(見余冠英選注《漢魏六朝詩選》等)、義熙十二年(416年)說(丁福林等)等。其中,義熙六年說、義熙八年說和義熙十一年說並未申說理由;據丁福林考證,義熙十年說的理由並不充分。同時,丁福林經過論證先後得出「鮑照初仕地點在荊州而非江州」、「鮑照解褐為臨川王國侍郎在元嘉十二年」、「鮑照初離家赴荊州之時間在元嘉十二年」、「鮑照離家赴荊求仕時二十歲」等結論,並由這些結論得出「鮑照生年在晉安帝義熙十二年」的最終結論。[11]

人物紀念

  • 鮑照墓:鮑照墓在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城外西池西岸,原墓已毀,現存冢墓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黃梅縣知縣俞昌烈所重修的,封土高2米,底徑2米餘,有碑石一塊,上刻「南朝宋參篝鮑公照明遠之墓」等字。[12]
  • 明遠台:明遠台位於肥東縣縣城北梁園鎮西南角,舊址約1050平方米,四周有水圩。民國初年,明遠台被毀。抗日戰爭時期,合肥縣肥東辦事處於舊址建中山紀念堂,不久即倒塌。解放前夕,此處仍有數塊明遠台碑石。解放後,梁園區公所建房於舊址,《方輿勝覽》稱「鮑照嘗讀書於此」。據清嘉慶《合肥縣誌》載,北宋張持正於廬州任官時,訪知慎縣有鮑照讀書處,就其地建亭,取名「俊逸亭」(一說鮑照墓墓前曾建有「俊逸亭」)。因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有稱讚鮑照詩的詩句「俊逸鮑參軍」,故名。清代蔡邦燮在舊址上設塾授徒,重修此亭,而取鮑照之字而更名為「明遠台」。清代光緒年間兵部尚書彭玉麟(諡剛直),幼年也曾在明遠台讀書。1985年12月20日,在明遠台舊址掘得一座殘碑,尚可辨認的碑文有「……余鄉彭剛直少時曾讀書於此」,下刻碑文撰書者:「清朝吉林省長、翰林院編修、長沙郭宗熙」。[13]

人物評價

  • 鍾嶸:宋參軍鮑照,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詩品》)[14]
  • 王通: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中說·事君篇》)[14]
  • 陳師道:鮑照之詩,華而不弱。(《後山詩話》)[14]
  • 陳繹曾:六朝文氣衰緩,唯劉越石、鮑明遠有西漢氣骨,李、杜筋取此。(《詩譜》)[14]
  • 王夫之:①明遠樂府,自是七言至極,顧於五言歌行,亦以七言手筆行之,句疎氣迫,未免失五言風軌。但其謀篇不雜,若《門有車馬》、《東武》、《結客》諸作,一氣內含,自踞此體腸要,當從大段着眼,乃知其體度。若徒以光俊求之,則且去吳均不遠矣。元嘉之末,雅俗沿革之際,未可以悅耳妄相推許也。②杜陵以「俊逸」題鮑,為樂府言爾。鮑五言恆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澀,初不欲以俊逸自居。……五言自著俊字不得。(《船山古詩評選》)[14]
  • 魏源:嗣後阮籍傅玄、鮑明遠、陶淵明江文通陳子昂李太白韓昌黎,皆以比興為樂府、琴操,上規正始,視中唐以下,純乎賦體者,固古今升降之殊哉!(《詩比興箋序》) [14]
  • 吳汝綸:①明遠樂府最高,他詩多規摹大謝,不為絕詣。《昭明》多錄樂府,慎取他體,鑒裁自精。②鮑詩有生峭一種,下開東野、山谷。(《鮑參軍集選》) [14]

史籍記載

  • 《南史·卷十三·列傳第三》 [15]
  • 《宋書·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16]
  • 《鮑照集序》虞炎
  •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鮑參軍集題辭》張溥
  • 《四庫全書總目·鮑參軍集注提要》

詩作欣賞

  • 鮑照的人生逆襲:莫欺少年窮,莫笑中年愁

參考資料

  1. 龍潛庵 李小松,等 編著.歷代名人並稱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13
  2. 龍潛庵 李小松,等 編著.歷代名人並稱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82
  3. 丁福林 撰.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9
  4. 丁福林 撰.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31-40
  5. 丁福林 撰.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41-99
  6. 丁福林 撰.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99-134
  7. 丁福林 撰.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35-163
  8. 鍾優民 著.發唱驚挺風騷遙領——簡論鮑照的文學成就//鍾優民文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400-414
  9.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10. 曹道衡 著.關於鮑照的家世和籍貫//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09月新1版:393-402
  11. 丁福林. 鮑照生年考索[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1):91-95.
  12. 淮安運河博物館 編.淮安歷史名人小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04月第1版:39
  13. 安徽省肥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肥東縣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548
  14.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南朝宋·鮑照 著;錢仲聯 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443-455
  15. 南史·卷十三·列傳第三.國學導航.2015-10-17
  16. 宋書·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四.國學導航.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