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鴻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鴻逵(1892年—1970年),出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畢業於蘭州陸軍學校,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國民黨西北軍首領、寧夏省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7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馬鴻逵
出生 189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
知名作品



中文名: 馬鴻逵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甘肅河州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70年 職 業 軍人 信 仰 伊斯蘭教 乳 名 三元 字 少雲

馬鴻逵(1892年—1970年),出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畢業於蘭州陸軍學校,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國民黨西北軍首領、寧夏省主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7集團軍總司令中華民國陸軍上將

西北軍閥「四馬」之一,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主席長達十七年,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的「 土皇帝」。加授陸軍上將銜,曾獲得一等雲麾勳章,勝利勳章。抗戰時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7集團軍總司令、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人物生崖

馬鴻逵,字少雲,1892生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蘭州陸軍學校畢業。

早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寧夏新軍都統,1914年至1917年任袁世凱、黎元洪的侍從武官。

1919年,段祺瑞上台後,馬鴻逵升任第五混成旅旅長。

1926年9月,馮玉祥五原誓師,響應南方北伐,馬鴻逵部擴編為國民聯軍第4路軍,任總司令。

1927年初,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1方面軍第4軍,馬鴻逵任軍長。1929年投靠蔣介石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閻錫山聯合反蔣,蔣介石馬鴻逵部擴編為討逆軍第15路軍並封他為總司令。

1931年1月,馬鴻逵部被調往河南,參與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進攻。

1933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1936年9月加授陸軍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出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12月,任西北軍政副長官、西北行轅副主任。

1949年9月底馬鴻逵逃到台灣,受到台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他被「撤職查辦」,感到在台灣無容身之地,便謊稱去美國就醫,後來長期住洛杉磯

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病逝於洛杉磯

馬鴻逵,1892生於甘肅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韓家集陽窪山村,馬福祥長子,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時,因勸說馬占鰲(馬千齡的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稱之為「 良回」。

這就是馬鴻逵後來自詡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語的緣由。光緒初年,馬千齡次子馬福祿中武舉人、武進士。馬福祿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鬥中犧牲後,馬鴻逵之父馬福祥繼承了其兄的職務和部隊。馬鴻賓是馬福祿之子,馬鴻逵馬福祥之子。

馬鴻逵自幼受家庭重教習武影響,讀書習武。18歲人甘肅陸軍學堂學習,期間參與反清活動,秘密加入同盟會,被清軍逮捕入獄。經馬福祥奔走,保釋出獄。後馬福祥令他入軍,任「昭武軍」教官,騎兵中營幫帶,率部阻擊白朗袁世凱因馬鴻逵圍剿白朗有功,授其陸軍少將銜。後來袁世凱為牽制各路軍閥,令送公子入京,馬鴻逵亦入京任侍衛武官。「昭武軍」奉袁世凱之令,改編為「寧夏新軍」,馬鴻逵任新軍分統,但仍在京擔任侍衛。袁世凱死後,馬鴻逵繼任黎元洪的侍從武官。馮國璋任代總統,馬鴻逵因其父與馮是盟兄弟,仍在京任侍從武官。

統治寧夏

1929年11月,馬鴻逵從信陽北上赴任。主政寧夏馬鴻逵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會上,宣布清丈地畝、整理金融、建立保甲、「圍剿」紅軍為四大治寧方針。頒布《清丈地畝條例》,開始在全省範圍內清查核實地畝。頒布《寧夏省各縣保甲人員服務規程》,開始在全省範圍內實行連環具結的保甲制度,防範紅軍。在寧夏銀行私印紙幣345萬元,強令百姓用手中舊幣折半兌換新幣。

參加抗戰的時期,馬鴻逵曾經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量徵兵。

馬鴻逵主寧期間,注重創辦地方教育,遵父遺囑,民國二十三年(1934)用馬福祥遺產建成寧夏中阿學校,在家鄉創辦以馬福祥字命名的「雲亭中學」。成達師範第一屆留學埃及的學生出國時,他贊助白洋5000元。組織軍隊用兩年時間修成長130多里、灌田20多萬畝的「雲亭渠」。馬鴻逵的寧馬軍隊,士兵將官也要求「識字三千」。

1932年8月,蔣介石已任命馬鴻逵寧夏省主席。但馬鴻逵希冀任河南省主席一職,長期滯留中原,寧夏省政由他人代理。蔣介石亦曾有意給他河南地盤,後來因劉峙報稱馬鴻逵貽誤軍機,蔣介石改變主意,不僅不發表新職,反以劉峙壓迫馬鴻逵,馬處境窘迫呼援無門(馬福祥於1932年夏死)。 恰這時甘、寧政局紊亂,蔣介石要他回寧夏就職,於是急急趕回西北。

離開河南時,接蔣介石的命令,馬鴻逵部隊基本不動,由馬鴻賓接帶,馬鴻賓在寧夏部隊則交馬鴻逵,雙方互換番號。馬鴻逵借蔣允其可帶直屬部隊返寧為理由,連夜選拔精壯人員,密藏優良武器,於隆冬寒天,將部隊運往包頭,再由包頭步行,星夜兼程進駐寧夏。留在河南的隊伍,只是一些老弱病殘而已。後馬鴻賓又託詞留在了寧夏。此後,兩馬之間為利益和軍餉產生了許多矛盾。

1933年年初,馬鴻逵正式就任寧夏省主席職務。他擺出一副勵精圖治的姿態,提出了「實行三民主義」、「消滅煙毒土匪」兩大施政目標,制定公務員「行為準則」的八項要求,甚至連官吏、職員的着裝都有規定(必須一律短裝)。馬鴻逵真正的信條是他常說的一句話:「有兵就有權,有權就有錢。」他的一切活動無不是以「抓兵」、「抓權」、「刮錢」為目的展開的。

為了獨自控制地方政權,馬鴻逵處處安插親信。寧夏當時交通落後,生產極不發達,加上位置邊遠,蔣介石感到無須控制太嚴,決定寧夏省政府委員、各廳、處長,除教育廳長外,其他均由馬鴻逵自行提名保薦。

儘管如此,馬仍然一連趕走了五個國民黨政府派來寧夏的教育廳長,最後由他自己保薦親信楊作榮上任。馬鴻逵以軍管政,以政管黨,國民黨寧夏省黨部及各縣黨部,都在他的操縱之下。

馬鴻逵寧夏長期實行所謂「合署辦公」,其總司令部和省政府主管各部門的人員,每天早上到馬的辦公室外等候召見。前者出,後者進,依次問安、匯報、請示。馬鴻逵高坐太師椅上,根據自己的好惡發號施令。他的辦公桌旁不另設椅凳,召入者只能站着回答,如同蒙童背早課。僚屬們謂這種做法為「上朝」。馬遇事外出,軍政事務則由其次子馬敦靜代行。馬敦靜每於此時昂然出入省政府辦公廳,執筆亂批公文,各屬官恭敬聽命之態,一如對馬鴻逵本人。

政治生涯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馬鴻逵所部改編為國民軍,經馮玉祥同意,第五混成 旅擴編為新編第七師,馬鴻逵繼任師長,從磴口移駐石嘴子,將綏遠讓給馮玉祥部駐防。

後又奉命駐防金積、靈武一帶,在此整兵經武,擴充兵源,董福祥之孫董恭帶一個團投馬鴻逵,接着李鳳藻、李成蔭等相繼率部往投,馬鴻逵實力大增。

民國十五年(1926年)馮玉祥五原誓師,任命馬鴻逵為國民聯軍第四路軍司令兼第七師師長,不久又兼任西安警備司令。直魯聯軍潰敗,馬鴻逵部收繳武器裝備頗多,部隊又一次得到擴充和武裝。是年秋,奉命出兵援陝,受共產黨員劉志丹(時任馬鴻逵部政治部主任)的影響,

配合北伐戰爭,傾向革命,取得援陝戰役勝利。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清黨肅軍」時,馬鴻逵派人將劉志丹護送過黃河到陝北。6月馮部國民軍改編為國民黨第二集團軍,馬鴻逵任第四路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翌年第四軍又縮編為第十七師。

中原大戰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馬鴻逵韓復榘、石友三在洛陽聯合通電反馮擁蔣,蔣介石迅即復電嘉獎,將馬鴻逵部十七師擴編為討逆軍第十一軍,馬鴻逵任軍長兼六十四師師長、鄭州警備司令、河南省政府委員。

撥給軍餉30萬銀元,千餘支新槍。民國十九年(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馬鴻逵攻占山東泰安市,升任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兼徐州警備司令。後唐生智、石友三、韓復榘密謀反蔣,韓復榘以徐州為交通樞紐、軍事重鎮,且與馬鴻逵為倒馮投蔣時的契友,聯絡馬鴻逵共同倒蔣,並委派孫桐萱協商,馬鴻逵同意反蔣。

韓復榘派一個旅進駐徐州,以監視馬鴻逵馬鴻逵思慮再三,深感蔣介石勢大,倒蔣難以成功,遂向蔣告密。蔣介石得知密報,即採取措施,反蔣遂告失敗。

視頻

馬鴻逵和馬步芳心生間隙,馬繼援信心滿滿道:親率數萬精兵奪西安

馬鴻逵得蔣信任,奉令參加圍剿紅軍。所部十一軍被蔣介石縮編為第三十一師,師部駐信陽。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介石馬鴻逵「剿匪」不力,大為不滿,令劉峙以優勢兵力包圍馬部駐地信陽,雙方嚴陣以待,大戰一觸即發。

馬福祥聞訊抱病奔走漢口(時蔣介石在漢口)、信陽之間,為馬鴻逵說情,在漢口身染時疾,舊病復發。馬鴻逵得知老父為救自己勞累染病的消息,急奔漢口,遵醫囑轉北平途中馬福祥病逝。蔣介石得報,派員慰問致祭,令劉峙撤軍。為「顧念西北宿將」,任命馬鴻逵寧夏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五路軍總指揮,但只准帶兩個團入寧。

「四馬拒孫」戰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夏,蔣介石任命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又密使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聯合拒孫,史稱「四馬拒孫」。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孫殿英率八萬之眾西進,經寧夏馬鴻逵、馬鴻賓與馬步芳結盟拒孫,投入寧夏主力。青海馬步芳率兵參加,戰況甚為激烈,蔣介石看孫軍不支,派轟炸機一架轟炸孫軍陣地,寧青軍士氣大振,孫部潰退河南。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馬鴻逵蔣介石電令,截擊北上紅軍。接電令後即向定邊調動人馬,並向蔣介石進呈《剿共意見書》,獻策乘紅軍長征初到陝北立足未穩,應立即全力「永絕根株」,蔣介石親到寧夏布置「圍剿」紅軍。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蔣介石馬鴻逵陸軍中將銜。馬鴻逵再次向蔣介石進呈《剿共意見書》,馬鴻逵部在鹽池縣與紅軍激戰,紅二十五軍攻鹽池後連克定邊、安邊、豫旺,馬部一觸即潰。馬鴻逵到吳忠堡給部下面授機宜,如紅軍強大不能抵抗時就放棄河東,堅守河西,保守寧夏

奉蔣介石之命,令所部在同心、豫旺、韋州、金積、靈武等地與陝甘寧邊區接壤的地方構築「防共碉堡線」,共構築碉堡220餘座,蔣介石特加授馬鴻逵陸軍上將銜。

抗日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馬鴻逵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馬鴻逵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大量徵兵。派第一、二騎兵旅參加綏西抗戰。民國三十四年(1945)蔣介石授予馬鴻逵勝利勳章,並任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並配合馬步芳的軍隊作戰。

視頻

蘭州戰役馬步芳請求馬鴻逵出兵蘭州,馬鴻逵竟置之不理

內戰

1947年馬鴻逵為配合胡宗南重點進攻延安,組織寧夏兵團併兼任總指揮,向鹽池、定邊、靖邊等地進攻,蔣介石授予馬鴻逵一等雲麾勳章。馬鴻逵發布《告寧夏全省民眾書》反共總動員令,並二次出兵包頭,與解放軍作戰。

12月底,國民黨政府准馬鴻逵「回籍養病」,其次子馬惇靜代理寧夏省主席。1949年郭寄嶠因貪污橫行,引起各方不滿,在甘肅無法立足。馬鴻逵馬步芳在青海民和享堂會晤協商,商定互相推舉,馬步芳任西北軍政長官,馬鴻逵甘肅省主席。

並商定組建「寧青聯合兵團」,在隴東阻擊西進的解放軍。回寧夏後組織寧夏兵團,向陝西咸陽、乾縣進兵。馬步芳任西北軍政長官後不履行享堂諾言,7月馬鴻逵到台灣購置房產後飛抵廣州,控告馬步芳欲自兼甘肅省主席。

返回後在甘肅靜寧召開的「青寧聯合兵團」軍事會議上發覺馬步芳想讓寧夏兵團打頭陣,立即電令所部退守寧夏,青寧聯盟破裂。8月,國民黨行政院任命馬鴻逵甘肅省主席。解放軍逼近西北,蘭州解放,馬鴻逵乘飛機去重慶,將軍權交給兒子馬敦靜。

客死他鄉

1949年10月14日,馬鴻逵及其妻妾兒子飛到了台灣馬鴻逵即受到台灣「國防部」次長郭寄嶠及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

不久,台灣當局發表給予他「撤職查辦」的處分。馬鴻逵心灰意冷,決定出走。他先把四姨太劉慕俠送到香港「治病」,不久報稱病危,馬鴻逵以此請假離台赴港,接着「赴美就醫」,以後長期居留美國洛杉磯

1950年10月攜眷僑居美國洛杉磯市郊。1951年在美國記者招待會上,馬鴻逵呼籲美國政府援助台灣。1970年1月14日,馬鴻逵洛杉磯病逝。

公館背後

馬鴻逵在永 寧縣 王太堡曾建有兩座公館。寧夏農科院農作物研究所所在地,是馬鴻逵四夫人劉慕俠的公館,人稱「四太太公館」,也叫「東公館」;寧夏農學院(2003年併入寧夏大學,原寧夏農學院校址成立民辦銀川大學,現銀川大學更名為寧夏能源學院)所在地是馬鴻逵的嫡母馬載德、庶母馬書誠的公館,人稱「老太太公館」,也叫「西公館」。

史料評價

《馬鴻逵傳》寧夏籍作家張樹林、張樹彬所著長篇傳記文學《馬鴻逵傳》,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衝破歷史的禁錮,對各方面史料進行了反覆認真的分析比較,在力求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礎上,系統地記敘了馬鴻逵自幼出入宦海、混跡官場的滄桑經歷,倚父起家發展軍事勢力的崎嶇道路,見風使舵參加軍閥混戰的血雨腥風,割據一方坐鎮寧夏的政治生涯,追隨蔣介石「反共」到底的最後抉擇,漂流海外客死他鄉的淒涼結局,全面地展示馬鴻逵其人的一生經歷。

書中以歷史事件的時間先後為主線,把馬鴻逵的一生始終置於歷史發展變革的大背景大環境之下,既有廣為人知的史料援引,又有鮮為人知的軼聞擷取;既有大起大落的歷史事件、炮火紛飛的戰爭場面,又有波瀾起伏的生活細節、細緻人微的心理刻畫。

《馬鴻逵傳》是一本集史學與文學於一體,融故事性與趣味性於一爐,匯史料性與可讀性於一身的傳記文學讀物。書中人物、事件、地點等均力求保持歷史真實。

視頻

當年的「西北五馬」,只有「寧夏王」馬鴻逵留下了一本回憶錄

分類格式